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它是构成语文能力最基础的东西。撇开“双基”奢谈语文能力的培养,那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语文能力的发展是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步前行的。良好习惯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梁津,也是形成能力的标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不论什么人,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中,都要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写的东西,都要把自己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和意思说出来,写下来。学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的本领。这四项本领都是非学不可的,大家一定要学好”。
叶老早在1962年就说过:“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并强调提出:“把字写得正确熟练,这就是基本功”。历时50年后的今天,老教育家的指导仍有现实意义。此处有我的调查为证。
初一、初三、高一年级的学生听写了很常见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10个大写数字,优秀率均是0%,及格率分别是19%、5%、22%,平均成绩分别是31.19、38.我有意分别按年级听写过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字词,错别字真的让人吃惊。
分析卷面可以看出,错别字有下列几种情况:(括号内是正确字)
错字情况:增减笔画、局部写错、乱造字形等,错得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略)
别字情况:
同音相混的:烂绳(缆)、恶嚎(噩耗)、木浴(沐)、胡伦(囫囵)吞早(枣)
形近相混的:闲瑕(暇)、渐愧(惭)、凤愿(夙)、输羸(赢)……
种种现象,不难看出学生字词基本功确确实实是比较差的。平时教学中,学生还把“绽”读成“dìnɡ”,把“铿锵”读成“jiǎn jiànɡ”;把“备课”写成“背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学生识字少,懂词寡的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要夯实基础,而语文的基础是什么呢?正是字词。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字不离词,词不离字,试想,学生识字太少,懂词寥寥,谈何驾驭语文,又怎能表情达意?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布料,难以裁衣”。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只有“把字写得熟练”(叶圣陶语)才能具备一般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才能具有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条件。所以,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它是构成语文能力最基础的东西。撇开“双基”奢谈语文能力的培养,那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但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双基”,落实“双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谈些认识。
一、贯彻一条原则
我的原则是:目标具体,要求适度,人人过关,定期转变。
这条原则你在语文教材教法教科书中找不到,但我认为它非常符合我们农村学校“双基”教学的实际情况。
所谓“目标具体”,就是要在每节课的双基教学中做到目标具体、明确。这节课究竟教会学生几个字,记住几个词,一定要明确。不可囫囵吞枣搬教参,依葫芦画瓢定目标,使教案成为“抄案”。目标宁精勿杂,宁少勿多,愈明确具体愈好。
“要求适度”就是对学生达到双基目标的要求应适中,注意把握好“度”,避免失“度”。如要求过高,学生望而止步,丧失信心;如要求过低,学生轻而易举达到要求,就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人人过关,定期转变”指的是,合适的要求提出之后,就要要求学生过关。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出现难过关者不足为奇。就要主动与其谈心,为其加油,对症施教,并订约限期转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浓厚的“过关欲”,又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真正落实这条双基教学原则,并不省力,有难亦有苦。难就难在目标的确定,要求的适度。目标要选得精,选得明,要把得准,定得巧。苦就苦在我耗时费力,督促学生“过关转变”上。实现原则的前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后者则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只有两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结出语文教学丰硕之果。
二、采取一种方法
所谓方法即“低起点,慢步伐,高标准”。比较而言,大多数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质偏低,有些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就迫使我在教学中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加强“双基”训练。以“怎样查字典、词典”为例,对选用教学方法做简单说明。统编教材在单元教学要求中用“学会查字典、词典的方法”一句带过。如果教者只是给学生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提示一下,这一教学要求显然难以实现。因此,我在备课时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用字典、词典,达到一快二准。这是个高标准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该目标时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讲述查字典、词典的意义。
我跟学生讲,字典是一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诲人不倦的老师,呼之即来,且又不掏学费,他是我们攀登知识高峰的拐杖,也是泛舟学海的航灯。同时,我还结合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查检《尔雅》,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在激起学生对查字典的重视。
第二步,趁热打铁,具体讲授三种查检方法:即音序法、部首法、笔画法。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音序查检法重点抓拼音之序;笔画查检法重点抓笔画笔顺;部首查检法重点抓部首和位置的确定。三者又以部首查检法教学为重点。在讲授部首及位置确定时,放慢教学节奏,降低教学起点,增加随堂练习。并用特写镜头剖析难点,注意重点。如“吝”字,学生或答部首是“文”,或说部首为“口”,争执激烈,这时我加以指出:确定部首固然从“上下左右外”五个主要位置入手,但其顺序一定要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上下有部首不能取四角的原则。有些词典为读者查检便利,让一个字在两个部首领属下同时出现,对一些常用字的笔画笔顺,我设计一定的随堂作业,让学生现场操作,逐一加以面批校正。对“凹、凸、与、长、肃、鸟”等字,特意上黑板。这样做,起点虽然太低,教学节奏极慢,有时要花费三四节课,但对初一学生效果很好。
第三步,将养成查阅字词典的习惯训练拓展到课外。开展全年级甚至全校查字词典比赛,写有关查字典的作文,有条件的甚至还可以搞成舞台剧本表演,总之,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三、坚持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诵读。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早已证明了的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为学,从各种启蒙读物,到四书五经,一开始只是读、背,老师并不讲解。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老师才开始讲解,这时,头脑中的那些死的语言材料很快就活了起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读书时说:“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朴素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问题,诵读确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进入完美。”要使诵读成为习惯,就要激发兴趣,探究方法,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由被动的呆读死记转变为主动地理解记忆。对此,我是从三方面去努力的。
其一,让学生从生理知识上认识到自己记忆的潜能很大,从而坚定诵读的信心。我给学生介绍脑科学研究成果时说:一个人的大脑,大约由150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可以储藏1000万亿信息单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册藏书的50倍装进去。同学们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大脑的神经元输出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记忆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完全能够实现。这样一介绍,学生先是对人的大脑潜能有如此之大感到惊诧,然后在惊诧之中受到鼓舞,进而就有了具体行动。
其二,通过讲道理,摆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我结合历史和现实给学生讲成才的道理,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让学生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在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读书的故事,更是讲道理的生动材料。讲这些道理,摆这些事实,目的是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读、多背。
其三,反复诵读旧课,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复背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出再诵读的兴趣。如我让学生复背《敕勒歌》,让他们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声、牛羊的叫声和牧歌声,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我让学生复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代著名人物的忠心之美。我还让学生复背韩愈的《马说》,让学生体会课文运用比喻之美以及文中蕴含的哲理之深。背书并非都是“苦趣”,深入理解了有很多“乐趣”,终身受益。
学生有了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诵读的兴趣,用诵读之法,教语文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诵读方法指导更是事半功倍。我采用的具体指导方法有三:一是化整为零;二是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检查。
要诵读的课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几百字,有的则长达千字。对比较长的课文,我采用化整为零、分合结合的诵读方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360字,共五段。诵读时分三步: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名4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四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段;最后是全班齐读全文。其目的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诵读。第一自然段51字,第二自然段75字,第三自然段66字,第四自然段84字,第五自然段84字。对第一自然段我采用问答诵背法,即什么时间?谁被贬在哪里?多长时间?发生什么变化?准备干什么?具体怎样重修?修好了有什么要求?对第二自然段全班齐声朗读4~5遍后,学生都记住了。对第三、四自然段我将四小组编为两大组,开始计时轮流擂台赛。第五自然段先各自默读,再合起来齐读2~3遍,学生基本就能记住。第三步是全文诵读。有了前两步的基础,只要让学生把全文合起来读2~3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诵读的三步中,课堂上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能背诵。实际上,在诵读过程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体会了字义、词义,训练了语感,而且对文章的章法、思想内容等都有了较深的领悟。荀况的《劝学》选入教材只有三段,第三段最长,有122字,我第一次用分析法讲这段时,追求的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结果用了将近一节课,虽说学生有收获,但花费的时间多。后来用诵读法教这一段,至多用12分钟学生就能熟读成诵,而且大多数学生能从内容结构上把这段文字分为三层,并用“积累、有恒、专一”这样简洁的词语把三层大意准确地概括出来。
除了化整为零、分合结合外,我还注重强化记忆。即经常反复强调两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手中书”,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目不斜视,耳不外听,只专注于记忆,专注于理解课文。这样做,不仅诵读的效果好,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强记的东西遗忘率也很高,所以我在学生诵读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当天巩固背诵,并且把背诵的内容作为作业布置下去,强调下一次早读或下一次课要当堂默写,默写的情况要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记分。我长期用这种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巩固背诵的内容,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默写成绩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在中、高考默写中不少同学得了满分。
四、培养一种习惯
我坚持遵循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的规定,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重在基础,讲求实效,实活相济,读书第一”的原则。这是《大纲》对中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要求。凡是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好习惯的,学生一定会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否则,读书敷敷衍衍,写字潦潦草草,作文马马虎虎,练习得过且过,以这样的习惯学语文,即使老师讲得再高明,一辈子也学不好语文。可以说,语文能力的发展是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步前行的。良好习惯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梁津,也是形成能力的标志。
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呢?
一要循序渐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写字,先求正确,次求工整,再求美观,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习惯培养的计划。计划要因人而异,要起点恰当,缓慢加速,前后连贯,逐步发展。这样,由于起点恰当,学生能够做到,这就有了信心;以后分步提高,拾级而上,也就容易落实。这样循序渐进,好习惯一点一滴积累,一次又一次强化,狠抓头三天,坚持一个月,效果就比较明显。
二要控制不良习惯的活动范围。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要保持好习惯在足够的空间得到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一定时空内的活动范围。对于学生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他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要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魏书生老师经常用填写病历、定期交换座位、每天统计“三闲”等办法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用自检自结自我反省的方式进行自我控制,用互检互评的方式进行互相控制,用正确的班级舆论进行集体约束,老师定期总结自学习惯训练情况。通过这些控制措施,坏习惯越来越少,好习惯不断得到巩固。在践行魏老师的这些做法时,我感触颇深。习惯的培养只靠劝勉与忠告这个“软件”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强力的时空“控制”这个“硬件”,才有可能成效显著。
三要经常历练。叶圣陶说:“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是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所谓历练,是指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练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坚持和耐心。现在,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不再是学生坐听老师讲解,而是按计划去“做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观察中学习观察。样样“事”都得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处处不离“做”,也就是处处在“历练”,“历练”久而且多,自然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在不觉意中长进了语文能力。
四要严格要求。好习惯只有在严格要求下才能养成,因为破坏旧的动力定型与建立新的动力定型,都是一个相当艰苦的斗争历程。“赌徒”戒赌,“烟鬼”戒烟不容易,克服智力活动中的坏习惯就更不容易。同样,不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也不可能建立起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严格要求严格控制。我认为,不管是班级制度还是学习制度、计划、要求,不定则已,定了就必须执行,决不半途而废。
以我的“六个一”为例:
这“六个一”是:一条成语跑龙套,黑板格言记一条,诗词一首自备讲,一人演讲少不了,日记一组每周交,假期一份手抄报。
多年来,对这“六个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个别学生不能完成的原因在于不能彻底克服不良习惯,他们往往“例外”太多。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其结果不但不会将坏习惯破除,反而使决心动摇,前功尽弃。
另外,严格要求还要限制时间,提高训练的紧张程度,增大效率感。我的40分钟当堂作文和单元训练,只要进行就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讲求速度,讲求质量,按时按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诸如速读、默读,都掐分掐秒,让学生学会与自我、与他人比赛。互相比赛使学生因紧张而忘记拖拉,因参与而忘记疲倦,因习惯而成自然。
五要创设环境。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让优秀学生因自己学习进步而发出笑声,使后进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感染,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学习效果当然显著。相反,学习气氛枯燥单调,学生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精神疲惫,心情烦闷,因而不愿意坚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同整个学校、班级的良好环境是分不开的。就写字而言,有些班,有些学校学生书写整体工整、美观,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只看见写得端正的,看不见写得潦草的,从而受到影响,练成写字的好习惯。为了把班级变成学习语文的宜人天地,我坚持举办作文佳作展评活动,开辟小作家专栏,编辑班级月报,举办演讲书画比赛、假日旅游观察、参加秋收等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读社会这本大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时时历练,自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得好:“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面对今日语文教学之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忽视习惯养成是一大失误。现在的中学生,许多应当在小学养成的习惯,没有养成;有些不应养成的习惯,他们却养成了。到了中学,你希望他习惯做的,他不习惯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他却天天做,时时做,旷日持久,无休无止,这是最叫人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事。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最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习惯被忽略了。各种读书、作文的方法,老师讲了千遍万遍,但就是没有抓住习惯养成这个关键,因而最终不能转化为运用语文的能力。
说来道去,最重要的还是两点:一是教学生养成正心诚意去读书的习惯。心正则书中皆为芝兰;意诚则处世无不圆融。一个好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以自己的正心诚意在孩子读书之前启蒙出孩子的正心诚意。这样,孩子的心便会日益强大,读书也就成为一件造福人间的乐事。二是教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写日记的习惯。凡进我班的学生都要写日记,最多的三年时间写了十六七本,70多万字,他们已经把写日记作为快乐生活的一部分了,初三(2)班的李小燕同学在日记中所说:“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坚持写日记,就是坚持道德的长跑。所以从初一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坚持写日记,从那一刻起,我便喜欢上了写作,每天都会或多或少记上一些,心中的苦与乐,烦恼与忧愁,只要是有一点儿心得,我都会记下来。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我的写作水平在日渐进步,日记的篇幅越来越长,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我在争取每一篇都向小作文发展,逐渐地我由写日记喜欢上了写文章。我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最自然、最真诚的感情,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注入,不加修饰,不予夸大,也不故作姿态,朴实地表达,由衷地流露,有一分就写一分。每当我用心用情去写文章时,我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似乎那时候我不是在写文章,而是与别人交谈,真诚地交谈。尽管我从未想过将来是否要当作家,但无论如何,能将心中的感受,缤纷繁杂的世界,多姿多彩的人生,变成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捉住灵感,用真情实感去写,去生活,我相信一生都会过得很快活。”
陈淑慧等同学工作20多年了还一直坚持着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记成了他们岁月的保险柜,灵魂的密室,忠实的朋友,让她们搁笔也难啊!
以下是我的学生李志强老师撰写的一篇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的文章,此文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谈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李志强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极其重要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削弱了阅读,而是要人们拥有更高的阅读素质,这也是人的素质的很重要的部分,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最重要的阅读素质。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那么,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步掌握粗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看来,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欢喜读而言。”这里叶老特别强调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能够读”和“欢喜读”。要培养初中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必须在小学基础上,从“欢喜读”、“能够读”和经常读等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爱读习惯
兴趣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和个性特征,它能使学生的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兴趣的浓淡决定着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每个教师都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培养他们“欢喜读”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观、生动、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让学生首先对课本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并逐步迁移到爱其他读物上。同时,进一步要求初中生爱护书本,矫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阅读上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律课本》和其他书报(如《初中生学习报》、《中学生》等),并逐步教给方法,使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样做虽不容易,但让学生踮起脚尖摘桃子,这正是阅读兴趣浓厚而持久的重要因素。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又力所能及的题,总想试一试,一旦他们的答案得到肯定,就会十分愉快,这种心理感受又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正如叶老所说:“学生不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合。”这里,叶老特别强调了“运用自己的心力”。如果一篇课文或文章,尝试让学生去了解,结果大概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自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这说明让学生尝试自读要有益得多,“其故就在于运用了一番心力”。我们要遵循叶老这一思想,正确引导,培养初中生“欢喜读”的习惯。
二、注重发法,培养会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阅读方法。只要有了好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读书姿势要正确,书的摆放要合理,眼睛与书距离要适中等,这些都必须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还要强调不能在走路、吃饭、躺着、坐车、强光、弱光等情况下阅读。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理解课文及文章(读物)内容的方法,“读——思——查——议——品”,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例学、扶学到自学,教给学生怎样动口、动脑、动手;并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有按声音有无划分的朗读和默读;按阅读方式划分的精读、略读、浏览、通读和扫读;按阅读速度划分的速读和慢读;按阅读目的划分的学习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等。还要培养学生准确而快速的使用工具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叶老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及为善教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以点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训练,使学生获得“纯熟之功”。
应特别强调学生晨读习惯的培养。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空气新鲜,学生头脑清醒,是读书的黄金时间,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计各种读的情境,使学生在趣中阅读,乐中获知,读中养习惯。
还要注重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书报。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应以课内阅读为基础而进行培养,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地。先要引导学生从《自读课本》入手,读与课文有关的或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读物,如配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报刊、各种科普作品、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等,再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要逐步培养学生三种阅读方法:“步步逼近阅读”、“每次一页(章)阅读”、“渗透性阅读”。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注重“放”,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可开展“读书会”、“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读书竞赛”、“评选阅读大王”等活动。还要指导初中生写读书笔记,但必须从简单入手,由摘抄词句到摘抄片段;由总结内容到总结写法;由感想到品评仿写,让读书笔记成为初中生练习写作的园地,使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另外,课外阅读要与家长配合,共同管理,以促进习惯的养成。
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的阅读必须多元化,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决不能忘记对学生现代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如电视阅读、电脑阅读等。如电视阅读应要求初中生除了看故事片和中学生节目之外,还应要求“阅读”广告、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社会生活等节目。更应了解国家大事。逐步养成现代化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从现代化的媒介中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总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掌握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能够读”的好习惯。
三、加强训练,培养恒读习惯
叶老说过:“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章或书籍报刊中练习。”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实践”,即阅读各种读物,才能“练就”“阅读的技能”,才能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增强训练意识,把强化阅读训练切实摆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初中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的同时,更要加强阅读训练,以强化学生恒读的习惯。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坚持不懈的反复强调阅读要求,对达不到要求中硬指标的,坚决要求其弥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尤其像朗读。更要提出具体的要求:①用普通话朗读;②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宇,不错读,不断读,不回读等;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流畅;④要富有感情。然后进行有心的示范指导,使要求一一落实到位。于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技巧和难读的长句,更应加强训练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其恒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训练方法要多样化,让学生的阅读始终保持在浓厚的兴趣之中。长期训练、养成初中生“欢喜读”、“能够读”和经常读的习惯。
总之,要让一个人在一生中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报告《学生生存》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广大的教师,无论怎样都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建设。
注释:文中所引叶圣陶语均出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