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83800000018

第18章 真情三位学生的心语

见到本书的初稿后,不少同学发短信,通电话,虽言过其实却渗透真情,让我颇受鼓舞。在价值混乱、物欲横流,人情一戳就破,甚至不戳就破之时,而我们的师生之情似乎还存点传统美德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这使我更加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爱是会传递的。

标准

刘宝红

李老师要我写点东西,但我迟迟没法动手。师从李老师25年了,接受过很多教诲,这段时间一直在过滤,想把这20多年的积淀总结一下。千头万绪之际,脑海里突然冒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些留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那如果要找出这么一样东西的话,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他教我们去成为标准制定者,不盲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大众思维和标准,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人有三类。最优秀的人自己制定标准,大多数人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浑浑噩噩者没有标准。这三种人的分布就像一个正态曲线:不管哪个社会,芸芸众生都占大多数,两头的一边是最优秀的,一边是些浑浑噩噩者。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大多数人,把持社会舆论的也是大多数人。大众舆论跟浑浑噩噩者过不去,也跟最优秀者过不去。他们鞭挞浑浑噩噩者的没标准,也枪打出头鸟,对自定标准者说三道四。其结果,就是造就一个平庸的社会,稳定,但也没什么前途。可以说,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芸芸众生,但对社会带来本质性变化的,却非最优秀者的那些少数人莫属:他们制定标准,以身作则地推行标准,改变这个社会和周围的人,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世界因你不同”。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标准制造者。他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高于大众的标准,并以此指导自己和学生。他本人就是个传奇,高中毕业,却教高中生,而且是高中老师中最优秀的之一。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高标准、高要求的自我深造,很难想象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坚持高标准,尽管这些高标准往往被视作标新立异,不为芸芸众生所乐见。李老师带班,搞军训、搞班级活动,都力求尽善尽美,与众不同。他带的班,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都强于别的班,因为他的标准高。但这些经常遭到众多非议,甚至是排挤。李老师的可贵,在于不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放弃,尽管随大流是阻力最小的一条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当年常这么说,不肯从众,或者说不屑从众。人的天性里有被人喜欢的倾向,但我从来没看到李老师因此而降低标准。多年后,我越发意识到,在一个弹丸小城,人际关系那么复杂,唾沫动辄就可以把人淹死的地方,这样做需要多少勇气。

有标准是因为有原则。坚持标准是因为坚持原则。林语堂说,国人的传统,向来是讲利害而不讲是非(原则)。这话说得尖刻,但不无道理。利害驱动下,原则向利害低头,标准就自然退避三舍。十多年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跟李老师说,何不办个作文补习班,以改善家境,光以前的学生的孩子,不知就可收入多少。他不愿意。我理解,这里有利益冲突的因素:一边在课堂上讲,一边在课下开辅导班,李老师不愿做这样的事。他仍旧甘于清贫,用甘于清贫守住道德底线。后来我看到甘地的一句话,说没有牺牲的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标准是信仰的一部分。李老师为自己的标准和信仰做了牺牲。这个世界,决定做什么难,决定不做什么更难。尤其是决定不做什么,只有具备道德底线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人,在如今的经济社会弥足珍贵。

在教育界,有标准的人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多有主见、有独立思维。世人需要标准,但并不见得欢迎有独立思维的人。于是有思想的人注定就成为少数派,曲高和寡,成为众人非议甚至攻击的对象。他们一生踟蹰孤行,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他们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代的学生,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他们的心底。多年过去了,人们会忘记你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坐什么位子,但不会忘记你给他们的良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管多小,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会流传下去。只因为你来过,你存在过,你改变过,世界因你不同。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那我们从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如果你认为你是顶尖的人物,或者想成为顶尖的人物,你就不能拿常人的标准做标准。常人的所作、所为、所想,只能把一个人带到常人的水平。迫于大众压力,很多人不得不拿别人的、常人的标准套在自己的头上;而常人总是拿常人的标准来套你、评价你、约束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恶意还是善意,结果都一样: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庸才。

要成为标准制定者,让世界因你而不同,你就得与众不同,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李老师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如果要战时与众不同,你就得平时与众不同。这意味着你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知道它背后的代价,持之以恒地付出那样的代价。用德川家康的遗训说,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很难想象,李老师这几十年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我想说,改变世界的其实都是些孤行者。他们的身后,其实跟着许多人。

说几句心里话——读先生的书稿有感

宋江录

说起来有些惭愧,语文几乎是我整个学生时代乃至今日仍让我尴尬和自卑的符号,谁都知道,一个人扎实的语文功底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方能铸就。可是,先生却偏偏将他的书稿发给我,让我提点建议或意见并要写点东西,说是要收录在书稿的最后一部分即师生情谊。坦率地说,这件事使我特别为难,也颇感压力,不答应吧,显然很不礼貌;答应吧,有点自不量力甚或自我嘲讽的意味,但最后我还是硬着头皮选择了后者,只能说是赶鸭子上架了。

在拜读先生书稿的过程中,顿然使我回到了20年前,过去那一幕幕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内心油然而生的感动无法言说,昔日美好的回忆值得我一生去细细品味。这里我只想谈谈拜读完先生书稿后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心里话。

仔细认真地拜读完先生的书稿,当时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也颇感欣慰,因为这是先生酷爱教学并为之付出所有心血的回顾与总结。其实,作为先生的学生,这也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心愿,记得曾建议过先生,应将其从教几十年的教学心得及方法形成理论,梳理成书,留给后人,否则实为遗憾。当时先生只是笑了笑,并未多说什么,我以为他只是喜欢教学,不愿意著书立说,也就不好意思再多过问。实际上,我想自己的猜测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从先生书稿中所说的“三无一有”中可见一斑。如今,先生已退休在家,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促使其最终用心完成了这份沉甸甸的书稿,加之他不熟练电脑操作,能坚持写完这么多字数的书稿,实属不易,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首先,我想谈谈先生的书名。该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三无’教师的心力笔记”,当时看到这个标题,连作为学生的我,都觉得有点疑惑,因为我深知他是一名十分合格的人民教师,倘若您读完先生的全书,答案自然不言自明。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是因为他从教至退休,仍然属“三无”族,即无“合格”学历,无高级职称,无论文发表的教师。其实,这恰恰道出了如今教育中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我不禁要追问的是,一个具备了高学历、高级职称、有论文的教师就一定是合格的老师吗?我还要追问的是,那些通过速成班教育的渠道所获得的高学历,就一定真的都是含金量高吗?那些为了名利而追求高级职称的教师,通过东拼西凑而发表几篇恐怕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所谓的“教研论文”,而最终获取高级职称者,就一定代表了他们具备与其职称相对称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吗?我看未必如此,因为“学历”未必一定等价于“学力”,学历有时只代表了一种学习历程,诚然,在这一历程中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学的人,但也不乏某些走马观花者即混文凭的人,而学力方能彰显一个人真正的学识与水平,无论一个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历,也不管他或她通过何种方式与手段,只要他或她能真正获取知识并以适当方式有效授之于学生,最终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在此种情形下,以我看,他或她就是非常合格的老师。否则,除去这一本质性的衡量尺度,我实在看不出高学历的教师到底“高”在哪里,也自然找不到低学历的教师究竟“低”在何处。况且先生还多了“一有”——拥有许许多多最知心的学生,而对某些所谓的“三有”教师而言,恐怕只剩下那浮云般的“三有”了吧。所以,先生如此定位自己只是道出了他做人、做事的谦逊与低调。多少年来,不仅仅教育界,包括其他很多行业,都一直刮着“三有”风或与之类似的歪风,这股风吹倒了许多人,或者至少使一些人站立不稳、左右摇摆,始终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并恪守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份信念与追求者,实在为数不多。因此,究竟是纯“三有”的教师富有还是“三无一有”的教师贫穷,我想读者自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定论,在我们学生心里,先生永远是一位兢兢业业、德高望重、超合格的、可爱的人民教师。因为,先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可贵的是他给了学生那颗真诚的心,以心换心,用心育人教书,真正从完全意义上兑现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正是他那颗真诚的心燃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理想与追求,也正是他那颗真诚的心照亮了学生的人生路。我坚信学生是评价自己老师最权威的断言者,这绝非恭维,而是肺腑之言,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其二,先生是一位少见的有心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能如此清晰地记得长辈的嘱托、恩师的教诲、恩人的帮助,说明先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一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对有些人而言,却很难,因为懂得感恩的人,首先得是一个有心之人,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倘若无心,滴水之事,恐怕不久就会遗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何谈报恩?况且,感恩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感恩的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感恩?因为,感恩本身具有传递性和感染性。

曾记得我读高中时,先生既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虽然之前对先生的大名早有所耳闻,也听说过课讲得很好,带班也是一流,当然对学生要求也特别严。闻听这些后,我暗自欣喜,因为当年我正好被分到先生的班里,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先生的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讲得别具特色,引人入胜。记得每次作文课,先生都要精选几篇颇具代表性的拿来精讲、细讲,课后就会让语文课代表将这些典型的范文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供同学们翻阅、赏析和学习,到了学期末,又组织同学写前言、后记,然后将这些范文装订成册,好像最后成了先生的珍藏品。关于这一点,从先生书稿中所选取的学生的作文,可见一斑。这也是先生为有心人的另一佐证。正是先生作文课的精彩及他有心的做法,当时完全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写作兴趣,每次都期盼着作文课的提前到来,也期盼着自己的作文被“入围”,让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和精讲。作为学生,谁人不想被老师表扬,谁人又不想得到那份荣耀呢?所以,同学们苦练写作功,整个班级形成了浓厚的竞争氛围,逐渐地,每个同学的写作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说先生是一个有心人,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仅装着学生的名字,更装着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他教过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丝毫都不为过。先生教过的学生有听话守规矩的,也有调皮捣蛋的,可是在他用心教诲下,最后,全班的同学都能够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在他用心教诲下,班风正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强了,学风也正了,形成了“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校时,老师能记住他们的名字,那一点也不足为怪,也是应该的。然而,先生如今已退休在家,他却仍能记得许多年前曾教过的学生的名字及性格特点,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其实,先生从教多年来一直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写日记,并进行认真批阅。在我的记忆中,在先生评语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肯定与鼓励的含义,每次批阅中,总要将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或者比较有思想的句子,要么用红笔标出波浪线,要么用重点符加以标注。通过这种方式以及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他不仅从多方面了解了学生,而且彼此的心路畅通了,师生感情也逐步加深了,记忆自然也就深刻了。因为,先生一字一句的红笔批阅,是心血的付出,心灵的交换,绝非完任务。正如先生在书稿中所言:“我带班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一个心眼地爱学生,关心学生,使其动心……”也正是先生的有心,加之先生教学的高水平,才换来了学生的崇拜与敬仰,也让师生情谊青春常在。

其三,我要谈谈先生的生活观。在我的记忆里,先生平时生活很节约,也很朴素。他从未穿过西服,一直上着蓝中山装,下穿蓝裤子,脚穿黑布鞋。上课或出门时手提一个破旧不堪的黑皮包,骑辆不怎么起眼的自行车。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山装得体,布鞋舒服,自行车方便”。先生从不追求时尚,或者说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根本不存在“时尚”一词,朴素大方是他永恒的追求。另外,先生向来不贪财,不慕官,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航标。曾记得在先生家里的台历首页上写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勿贪财,莫当官,图个清闲,活个自然。”至今,先生仍居住在贺兰山下的镇北堡农家小院,院里种植着几棵果树和一些蔬菜。曾看到他在院里为这些可爱的小生灵除草、浇水时,脸上挂满了恬淡幸福的笑容。先生“无车无楼无储蓄”,生活较为拮据,可他过得似乎很快乐,这种陶渊明式的生活境界,恐怕时下没几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因为,贪财乃人之本性,当官可谓一大美差,且贪财往往与当官纠结在一起,难舍难分。更何况要将二者都断然抛弃,恐怕绝非一般人所能为之。就教育行业而论,有人在干出一点点成绩时,就暗自盘算着或不择手段地谋个一官半职,美其名曰:“乐于为大家服务”,其“服务”背后的动机却如司马昭之心!这不禁使我想起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努力做大事,不要努力做大官。真可谓大相径庭啊!先生平生追求朴素自然,恪守善良本分,他的这种生活思想实际上也影响和感染了自己的学生,结果他的很多学生只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却不会拍马奉承,逢场作戏,投机钻营。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敬请读者朋友去评论吧。但无论怎样,我此生已改变不了了,也从未打算去改变什么。

其四,我想谈谈先生的奉献观。先生从教以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所有的心血给了教育,给了学生。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竟然只甘于奉献,从不求索取。他不仅从精神上鼓舞和关心学生,还从物质上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一而足。先生在即将退休时,终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令人即觉滑稽却又倍感宽慰,滑稽的是,这个殊荣竟然姗姗来迟;令人宽慰的是,苍天有眼,总算是为先生从教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然,这只是我的慨叹,因为先生向来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只是内心世界的那份宁静。获此殊荣后,先生慷慨地将5000元“巨额”奖励中的3000元捐给了校报编辑部,作为奖励基金,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提高写作能力。这种行为还是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实属难能可贵。另外,先生一心扑在教育上,结婚时差点迟到;父亲重病于弥留之际时,差点未能赶上看最后一眼;也从未给自己的子女辅导过功课。诸如此类,也许读者无法理解,会责怪先生,认为他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其实,这也正是我有话要说的地方。的确,从常人来看,谁都有父母和妻子儿女,尽孝道、爱妻子、疼儿女,都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需的,这也全然能够理解。然而,无论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否则,那都有失公允。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时代,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这样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他的奉献观。所以,请不要拿当今时代环境下“奉献与索取相辅相成”的奉献观去评价先生,否则,是极不公平的。这里,我还想顺便提一下先生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也许有人认为时代变了,先生的那些班主任工作之经验或方法早已老套,不合时宜。但我要说的是,任何一种思想或方法只能借鉴,不可照搬,对于班主任工作而言,也只能是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尽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上没有万能药,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有在万变中求是,在求是中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最佳选择。否则,若要全盘照搬,最后只能落个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可悲下场罢了。先生的班主任管理之道并未过时且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其主导思想与本质是基于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之上,即通过合理的方式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竭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融做人与学习于一体,而这些皆为教育永恒的主题与灵魂,它们不会也不应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由此看来,先生作为有心人,其生活观与奉献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辩证关系,要想做到这一点,真的绝非易事。这种人生观到底应受到嘲讽还是值得推崇与学习?平心而论,先生也是凡人,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在子女上学方面付出甚少,未能完全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对其总体如何看待,我不想多评说什么,还是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朋友吧。

最后,我想谈谈书稿本身。也许您觉得我似乎早已离题了,因为是“读后感”,理应是对书稿内容的评价或感悟。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我的大标题是“说几句心里话”,而且以上我所谈到的,都是我拜读完先生书稿后的感想,当然有些是铭刻于心底的记忆与感激,有些是读后才有的感想。无论怎样,它们都是我的心里话,也都是我的感想,只是书稿内容的感动将这一切汇集于一起罢了。

毫不讳言地讲,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确实很多,恐怕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然而,据我所知,像先生的书稿如此真实鲜活的教育教学书籍却并不多见。说它真实鲜活,是因为书稿从头至尾的叙述与论证,无不是纪实性的,也无不是对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与人生感悟的总结。先生的书稿涵盖了其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师生情谊等,从头至尾是实例佐证,辩证说理,娓娓道来,令人心悦诚服。读完先生的书稿,我真的颇感震撼,让我震撼的不是文字层面的内容,而是他科学且颇有深度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那就是,先生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其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同时尽力追求成才与成人的浑然一体、和谐统一。这一点无论从先生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论述中,还是从他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中以及强调习惯重要性的阐述中,都能清晰地看到,而且作为他的学生,我自身也经历过、感受过,并且也受益匪浅。至今我仍记得先生给我们当初所讲的一句话:“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一边想着先生这种全面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一边不禁让我对一些教育现象感触颇多。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虽说是提倡素质教育,可实际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际做法依然是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是为了学生和孩子的成绩,却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成才成了教育教学的主线,育人成人却被严重忽视了,高强度、重负荷的学习任务的确使很多学生“成才”了,可谁人关心过他们的身心健康?谁人了解过他们的受挫能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三好学生”真的就一定是“三好”吗?以我看,其实往往是以“一好”代“三好”甚或“全好”,那就是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这显然违背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主导思想,它是教育土壤里的畸形发展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及有关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而我要说,但凡作为有良知的国人,关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据此,我认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教书育人”之说法,应改为“育人教书”似乎更为妥帖。

拜读完先生的大作,想说的心里话实在太多太多,在此不可能一一道来,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加之自己语文水平有限,要想说得全面、透彻,更是一个传说。以上仅是一些语无伦次的心里话,主观也好,偏激也罢,既然是心里话,还是实话实说,有一说一为好;既然是心里话,也就不存在刻意为老师唱赞歌之成分。最后,我只想把自己所有的感想汇成一句话:先生育人教书几十年,甘于清贫,任劳任怨,从一而终,无怨无悔,一颗真诚的心赢得了学生的崇敬与挂念,多年的教育辛劳与轨迹,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思想皆蕴含于该书稿,真实感人,实际实用,耐人寻味!

润物无声笑傲南窗——拜读李世强先生文道之感

恩师李世强作《习惯成就未来——一个“三无”教师的心力笔记》,坦诚自谦地邀学生谈些修改的建议。奉父辈之命,见拙失真之语终不敢妄做,但身为先生难以成器的门生,愿从心底深处说些真心话语,以示对先生的敬仰,对其教书育人行道的向往。

先生世强是从黄土高原深处走来的一介朴实农民,迫于生计先后在故乡西吉、银川华西从教,终生选择教书育人这个安贫乐道的神圣职业。在我逾20年的求学生涯里,父辈世强是该尊称先生的师者。几十年来,他情系杏坛,呕心沥血,惠顾他人,造福后代。可谓执教三十载,桃李满山川。是一位被学生深深惦念的老师,是一位被社会尊重的老师。他的教育人生彰显了一枚厚重大写的“人”字,尽管“没车没楼没储蓄”,其生命丝毫没有瑕不掩瑜的缺憾。

师者贵在有幅悬壶济世的菩萨心肠,应始终乐此不疲的眷爱曾经朝夕教诲的每位学子,正如母亲钟爱子女毕生付出不计回报的慈爱。故师爱应是深沉、博大、淡远的,好比阳光、雨露、热土,是超越生命个体的传统人文情结。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否,一个国家的昌盛与否,一个时代的兴泰与否,无不与师者的大爱厚德息息相关。可敬可卑的日本大和民族在对待教师的地位荣誉上,融洽的处理了尊重与关爱的社会伦理关系,使其国力在战后几十年里急剧增强,颇值得去思考关注。先生谈到的诸多惠人求真的事迹我是熟知的,那仅是他执教生涯里几枚姿态率真的瑰丽奇葩而已。为了心爱的学生,他不惜在贫瘠的黄土山沟里顶风冒雨骑车几十里抓药、家访,假期安排学生免费宿在自己家里补课,甚至父亲病危时仓促间送了老人最后一程。如此平淡质朴的画面,无不展现了师者善待学生的佛陀之心,先生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眼睛。教书育人在其内心早已超越了职业价值的层面,而升华为生命审美取向中定格的人文信仰,其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正是人格魅力与传统师道的自然表白。

卓见至臻的思想是成功师者的灵魂所在。先生亦是贵有教育思想之人,始终以其言其行熏陶感染他人和学生,以尽情书写五笔“正”字演绎苦乐人生,使我辈于生活、读书、为人、处世上裨益终身。在教育实务上他倡导且力行“学生成才先成人,教师育人重育心”、“三成”(健康成长、尽力成人、争取成才)目标等教化理念极富思辨之理,较为简约地诠释了出世入世的生存哲学,属于可贵的平民教育思想。庸言勿讳,时下中国的教育有诸多亟待改进与优化的需求。如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更需或多或少的完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人文之情怀、普世之大爱、谋事之技能、人生之雅趣,其实这份人文需求在中小学乃至成人教育界也呼唤已久。或许,因价值取向的异化,教育改制的滞后,市场运作的功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对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元素感知体验甚少,有时则盲目被动地嫁接不伦不类的西方文明,以致在青少年心灵深处传统的话语愈来愈少。大学的楼群日渐高大,大师的身影依然遥远,物质丰盈早已胜过精神需求,儒家文明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匡正此类现象需要教育伦理家花费更多的心血去诠释论证,而先生平日的惠人理念也许不失为务实有效的教化参照。

师者是平民文人的一族,身正学高的老师大多胸怀建安文人的高古气韵,切忌粘有不可医治的乡野庙堂之俗气。商品经济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合规有序的交易是游戏的终极规则,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几本古老发黄的经典名著,摒弃灵魂深处的积怨,拂去脸上的尘俗,虔诚地感悟活着的天伦之乐以及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自然,不爱钱、不求官未必是弃俗植雅的唯一途径,但脱俗必先淡泊名利,忘却得失,腹养诗书,回归自然,时刻神往生命彼岸的怡人景致。与所有的教书育人者相似,先生亦夙夜为几吊养家糊口的束脩而劳神,且为柴、米、油、盐所累;但先生更是清心寡欲且耐住寂寞的教书匠,不善追逐人生世俗层面的幸福,在升官发财的道上放弃了好多令人羡慕的机缘,以致为学生、子女的生活工作不惜求助信赖的学生和朋友。故先生很窘迫,也很充实;很富有,也很洒脱。身为平凡的人师,他平生追求信仰,选择责任,守望淡泊,收获耕耘,其生命充满了奋力追寻的本真意味,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平民人文气质。经历了坎坷风雨后,我愈加欣赏先生悠然乐哉的那颗平常心:施爱、知恩、倦官、敬业、乐道。

我所爱戴的先生李世强:如斯人。

学生马章函

己丑冬月于黄河古峡小镇

同类推荐
  • 法制教育五年级(上)

    法制教育五年级(上)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与准则,也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首先应该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我国的法律是一个整体,是由《宪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不同法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 元素与光

    元素与光

    《元素与光》分上下篇分别介绍了我们一些常见的元素和光,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了它们。主要内容包括:古今元素趣谈;太空中元素的合成;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第一号元素——氢;火焰空气——氧等。
  • 学校怎样组织学生体验科技生活(上)

    学校怎样组织学生体验科技生活(上)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本书提供了乳品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43个实验,并涉及乳品实际生产中微生物检测和操作的5个综合实验。
  • “专转本”真题解析与考点汇编语文

    “专转本”真题解析与考点汇编语文

    本书结构分为四篇,各篇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篇[透析历史把握未来].对“专转本”大学语文考试进行综述,分析考试内容及其形式,熟悉考题类型。第二篇[历年真题自测自评].全篇收录了2001年至2010年的江苏省普通高校“专转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第三篇正经典点评权威指导]。全面评析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六年的江苏省普通高校“专转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第四篇[全面复习备考资料].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现代文饲读、文言文阅读、应用文写作、材料作文写作、诗歌鉴赏解题指导七个部分。
热门推荐
  • tfboys的宠爱

    tfboys的宠爱

    忻云第一次写书如有不好的地方请在QQ跟我提,我一定会改正,忻云的扣扣(QQ):3097237909。这部书前几章没是女配,后几章三小只才碰到的真正的女主,大家不要绕进去哦。忻云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马上就要毕业了,所以每周更文会少些,一般会在周末才大更,请大家多多包涵,多收藏,多评价,多提建议,谢谢各位读者,忻云会做得更好。
  • 科学奥秘丛书——天文大事纪

    科学奥秘丛书——天文大事纪

    本书记录了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天文史上的重大发现,让人在感叹科学进步的同时,又学习了天文知识。
  • 不一样的大隋

    不一样的大隋

    重生成隋文帝第六子杨睿,看本王如何驰骋疆场,收盖世勇将,灭突厥平高昌,成为一代圣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华上下五千年宫廷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宫廷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宫廷趣话》荟萃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发生在宫廷里的诸多朗事、趣话、谜案、传说、秘闻、艳史等,以宫廷中的女人为主线,接由远古至近代的历史顺序,用生动风趣的笔墨展开描述,对皇家后宫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揭密。讲解透彻,叙述流畅,图文并茂。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宫廷趣话》,它将带你走进皇宫内院,看那春江花月夜、秋风长门赋、玉树后庭花、霓裳羽衣舞。
  • 神灵画卷

    神灵画卷

    五幅神灵的图卷,五位神灵的神赋,在黑暗之渊的窥伺下,将会落入谁手?
  • 穿越我竟然变成了一辆车

    穿越我竟然变成了一辆车

    啧弃坑了,这本废了,完全没有前进的动力。
  • 再无那个她

    再无那个她

    你有过绝望的感觉吗?就像是唯一的依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了,纷纷倒下。而我知道,我不能倒下,反而要更加努力,去为她讨回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