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金字塔”名字的由来吗?
金字塔是埃及有着7000年文明史古国的象征,它们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广袤无垠的大漠边缘,犹如苍穹中永不熄灭的星辰。被人们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把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继续。因此,历代埃及法老,都从登极伊始,便开始为自己建造死后的另一个世界——陵墓。保留至今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法老的坟墓。当时的人们认为,一级一级升高的金字塔就像是升天的梯子,法老死后会成为神,他要踏着这架梯子升到天国去。后来人们发掘出的《金字塔铭文》上说:“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使他由此就可以登上天堂。”
据记载,金字塔的修建期从古王国初期直至托勒密王朝结束,前后长达2700余年。其中以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的金字塔最为雄伟壮观。这些方锥形的巨大陵墓远远望去颇似汉字的“金”,故译作“金字塔”。
古埃及王国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为自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该金字塔塔高140.5米,塔基每边宽232米,塔基面积达52906平方米,塔身由平均重达2.5吨的巨石叠成,共计使用了230万块巨石。石与石的连接没有使用灰浆,而是一块石头直接放到另一块石头上面,虽历时数千年,人们也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缝中。
金字塔不仅外观宏伟,而且内部结构也颇为精致复杂。墓室内有大量的绘画和雕刻,还配有石阶和甬道。
据说,当年为建造这座陵墓动用了10万人,耗时30余年,无数人为建造它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金字塔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它仅是一个巨型的墓葬建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金字塔外,还有紧邻塔的奠堂,一条通往尼罗河谷保护神神庙的通道,有的还建有一条通向尼罗河的渠道。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大约80座这样的法老金字塔,但大部分已残破。如今,世界各地的游人来到埃及,必前往开罗附近的吉萨,一睹金字塔的风采。
金字塔就像一座纪念碑,不仅显示了古代埃及法老的威严,更显示了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辉煌和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读史心得”
古希腊人曾经总结出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小亚细亚、西亚、北非一带)的所谓“七大奇迹”,都是曾煊赫一时的人工建筑。然而,尽管其他六大奇迹都比金字塔晚了不知多少年,却一一先于金字塔而倒塌了、消失了。难怪埃及有一句谚语:“一切都怕时间,时间却怕金字塔!”这样充满了奇迹、散发着永恒魅力的伟大建筑,是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的。也就难怪“金字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一门专门的学问了。如今的金字塔似乎充满了谜团,但再难的谜语也有破解的一天。当一切水落石出之时,也是人类对于自身、对于自然的认识大大升华之日。
你听过“狮身人面”像的传说吗?
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特别是其中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郊区吉萨地方的哈夫拉金字塔附近,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这座雕像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的身体,充满着神秘色彩。
狮身人面像就是大名鼎鼎的“斯芬克司”,传说中这是个带翼的狮身人面女妖。每天中午,她都趴在城外的路边,看见有人路过,就拦住行人,令行人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行人如果猜不中,就被她当作午餐吃掉。就这样,不知道有多少人葬身在女妖的腹中。
无奈的国王克瑞翁贴出了一张告示:“谁要是能除掉这个妖魔,谁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一位勇敢而聪明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大声说道:“这就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婴儿,他要用两手两脚爬行走路,仿佛是四只脚;在生命的中午,人已长成青壮年,他用两只脚走路;而到了生命的晚上,人进入老年,精力衰竭,体力不支,这时他拄着拐杖走路,就好像是三只脚。”这个人就是后来希腊的民族英雄俄狄浦斯。他的话音刚落,司芬克斯大吼一声,立刻变成了一座狮身人面的雕像。后来,这个传说越传越神。
据说,每当风沙弥漫、天空昏暗的时刻,就会看到雕像脸上有一种奇异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笑容。于是当地人就把“斯芬克司的笑容”作为“表情神秘”的同义语。在世界不少地方,人们也都把难于解答的问题叫做“斯芬克司之谜”。
近年来,狮身人面像的颈、胸由于风化不断地酥松剥落,为此,埃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都忧心如焚,他们积极采取措施,献计献策来“医治”石像,力求使其重现当年的风貌。
“知识链接” 为什么把狮身人面像称为“斯芬克司”和“恐怖主义”
有些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妖魔斯芬克司的塑像,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恶魔,便用巨石刻出斯芬克司的形象,这就是狮身人面像的由来,因此也称它为“斯芬克司”。还有些学者认为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公元前2240年),当时的埃及法老是哈夫拉。这一年正逢金字塔刚刚竣工,为了巡视金字塔建造的情况,他亲临建造工地,当发现工地采石场上还有一块巨石被丢弃一旁未被使用时,哈夫拉颇感可惜,马上下令在场的工匠按照他的脸型,雕刻成一座狮身人面像,以资纪念。在阿拉伯文中,它被称为“恐惧之神”,是一种君主威严与权力的象征,后来也称它为“恐怖主义”。
“木乃伊”为什么会万世永存?
古埃及人有着发达的解剖学和宗教观念。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为了更好地在另一个世界生存,他们在处理死者身体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木乃伊”是“干尸”的音译。最早使用这种殡葬方法的就是埃及人。
在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随时代而变化,但总不外乎切除尸体的内脏,然后用松脂涂抹,并用细麻布包裹,最后才进行埋葬。具体的加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铁钩从尸体的鼻孔里伸入大脑,掏出部分脑浆,然后将药料注入进去;用刀切开腹部,取出内脏,用椰子酒和香料反复把腹腔冲洗干净,再填进桂皮、药材、乳香等香料,缝好切口后放入池中浸泡70天,再捞出用麻布包裹好,然后用松脂将尸体全身涂抹一遍,最后装入棺材中埋葬。二是把杉树油注射进尸体的腹腔,然后将尸体放入池中浸泡数日。经过浸泡后,内脏和肌肉均被溶化和分解,只剩下了皮和骨头,将其捞出后再制作成木乃伊。最后一种方法是把尸体的腹部用泻药清洗一番,再放进池中浸泡70天,捞出涂上松脂,包上麻布即成。这三种办法,第一种方法最高级,死去的法老曾用此方法保存尸体。做好的木乃伊一般都置于封闭的墓室中,有的保存达千年而不腐烂,可谓古代埃及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牛”在印度教里是何等“圣物”?
牛在印度教里被视为圣物,并对它加以崇拜。这种信仰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在古代印度,公牛可以屠宰当作牺牲贡奉和食用,而对于母牛,则动它不得。在雅利安人的经典之一《梨俱吠陀》中写道,母牛为女神,它是众神之母,因此严禁宰杀母牛。这种单纯的动物崇拜到公元的最初几个世纪被赋予了社会色彩。当时规定,杀母牛与杀婆罗门要治同样的罪。母牛崇拜还渗透进了宗教仪式中,在实行净化礼和悔罪仪式中,要使用牛奶、奶酪、奶油,甚至是母牛的尿和母牛的粪。母牛全身均为圣,由此可见母牛崇拜至何等程度。对母牛的崇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在现代印度,宰杀母牛还往往引发成为政治问题。在印度的许多城市里,尽管马路上人车拥挤,交通警察常常为疏通交通大伤脑筋,但他们对在本来就拥挤不堪的马路上游荡的牛却是无可奈何,任由这些旁若无人的牲畜四处闲逛。
你知道“空中花园”建立的传说吗?
“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新巴比伦王国(在今天伊拉克南部)首都巴比伦城王宫的宫城内。空中花园实际上并不是悬在半空的花园,而是建筑在一系列塔庙的平台顶上。
在一些古典文学中留有对它的详细描述:在塔顶上铺上石板和台阶,形成平台。平台上再铺上芦苇、沥青和铅等材料,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渗水。然后在上面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建造精巧的廊榭,远远望去,在高高的蓝天下一片姹紫嫣红,色彩绚丽的建筑物掩映其间,宛如一座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的建立有两种传说:一说,它是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利三世之母建立的;另一说,它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30~前562年)修建的,用以安慰远离故乡的王妃对故国山河的怀念。
不论传说怎样,空中花园都是古代两河流域灿烂的文明之花。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磨难,除了留下一些残缺的基座外,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寻觅空中花园当年的壮丽了。
“知识链接” 世界七大奇观
“世界七大奇观”是公元前2世纪时的古希腊作家安提帕特首先提出来的,它们是从公元前20~前2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七大建筑杰作,包括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希腊的罗德岛巨像和埃及的法罗斯灯塔。
“欧洲”的全称是什么?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名称的由来要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起。
传说腓尼基西顿国王的女儿叫欧罗巴,一天她和几个女伴在一片花草茂盛的山坡上嬉耍,天上的宙斯看见了花容月貌的欧罗巴,就决定娶欧罗巴为妻。于是他变成一头漂亮的公牛来到了姑娘们面前,欧罗巴把亲手编织的玫瑰花环戴在了公牛头上,并且快活地骑在了它的背上。公牛立刻飞快地载着欧罗巴向大海跑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欧罗巴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她正为公牛的欺骗而感到愤怒时,随着一团光焰,爱神阿芙洛狄忒站在了她的面前。女神微笑着对欧罗巴说:平息你的愤怒吧,你命中注定要作宙斯的人间妻子,你的名字是不朽的,因为从此以后,收养你的这块大陆将称为欧罗巴。于是,“欧洲”被这一神话赋予了永恒的魅力。
你知道“断臂维纳斯”代表什么吗?
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有一座姿态优美、神情安详、浑身洋溢着女性人体特有的魅力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这座雕像是公元前3世纪由希腊著名雕塑家阿历克山德尔创作的。1820年由一位农民在希腊发现,后被法国人买下运回法国,献给国王。她是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全盛时期以来保存下来的最有影响的一座雕像,代表着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代表着女性美和性爱,并掌管着人间的爱情、婚姻和生育。整座雕像造型典雅、曲线柔和,身体的线条和轮廓组合得异常和谐。把一位古代希腊女性表现得栩栩如生,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自从维纳斯被发现以来,她的断臂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人们曾对此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复原尝试,但这些努力都不尽如人意。于是人们最终认定:断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丽的。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奴隶吗?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它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因其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被允许可以四处游历。他所创作的小故事加上民间流传的故事,经后人的整理、汇编得以流传下来。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人生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像《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乌鸦与狐狸》、《农夫和蛇》等在中国都广为流传,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
你知道“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吗?
据《荷马史诗》记载,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古代希腊人对特洛伊人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整整打了10年,特洛伊城依然纹丝不动地挺立着。希腊人为特洛伊城久攻不下而焦虑。这时,希腊谋士俄底修斯想出了一个妙计。
首先,希腊人赶制出一匹大木马,在马的肚下开了一个口,希腊士兵从该口钻入马肚内隐藏,并将口盖伪装好;然后大批军队撤离到海上,只留下一名叫西农的士兵。特洛伊人抓到了西农,西农于是告诉特洛伊人说,希腊人造这匹木马是为了献给雅典娜女神,如果特洛伊人将木马拖进城内,就能得到雅典娜女神的庇护,反之,如果不要这匹木马,雅典娜就会使特洛伊城毁灭。特洛伊人听信了西农的话,马上在城墙上凿开一个大洞,连拖带拉将这匹大木马拉进了特洛伊城。殊不知,他们已将灾难亲手拉进了城里。夜幕降临,喝醉胜利庆功酒的特洛伊人渐渐进入了梦乡。只有一个人没有睡着,那就是西农。他朝木马跑去,向木马内隐藏的希腊人发出了信号,立刻,武士们从马肚内涌出。而此时撤到海上的希腊大军又乘夜色的掩护,悄悄回到了特洛伊城下。他们从拉木马的城墙大洞口蜂拥而入,顿时,里应外合,特洛伊城陷入一片火海和哀嚎中。10年久攻不下的名城特洛伊,一夜之间因一匹木马而被攻克。
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为永不忘那次战争的辉煌胜利,希腊人将其编进了闻名于世的《荷马史诗》中。
你知道“母狼喂养婴儿”的神话吗?
继希腊之后称霸地中海的是古罗马,罗马的首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罗马城。关于罗马建城,流传着一只母狼喂养两个婴儿的美丽神话。
公元前1184年,古希腊城邦联军用十年时间最终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中一些特洛伊人逃了出来,其首领是伊尼亚。传说这些特洛伊英雄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奇遇,来到意大利中部拉丁姆海岸,在神的启示下定居下来。当地一位首领热情地接待了伊尼亚,并将自己的女儿拉维妮亚嫁给他为妻。后来,伊尼亚和拉维妮亚的儿子阿斯卡尼建立了阿尔巴龙伽城。
经历数代之后,到努米特统治拉丁区的阿尔巴龙伽城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不择手段,终于取而代之。阿穆利乌斯将努米特赶下王位,杀死努米特的儿子,并把努米特的女儿西尔维亚送去做贞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以免有后代与他争夺王位。传说西尔维亚奇迹般地怀孕,生下一对双生子,战神马尔斯是他们的父亲。阿穆利乌斯便以此为借口,下令处死西尔维亚,并把两个婴孩放入篮子,抛到台伯河中。不料河水却把婴儿篮子冲上岸边,搁浅在一棵无花果树旁。这时恰好有一只母狼到河边饮水,寻着婴儿的哭声而来。这只母狼通人性,慈爱地低下头,用长长的舌头舔干了孩子的身体,又用自己的奶喂饱了他们。
后来,国王的一个牧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俩带回去交给妻子抚养,并给他们取名,一个叫罗慕洛斯,一个叫勒莫斯。兄弟俩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从牧人那里知道了自己的不平凡身世,决心杀死篡位的阿穆利乌斯。事成之后,两兄弟决定在牧人发现他们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
不幸的是兄弟俩为确定新城市的名字和新城市的统治者争吵起来,哥哥杀死了弟弟,自己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件事据说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
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着尖厉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吮吸着母狼的奶头。据说这尊铜像已保存400多年了,它生动地表现了罗马人民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对母狼的感激之情。
庞贝古城是一座“化石城”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维苏威火山脚下,有座著名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它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曾拥有2.5万人口,后来成为古罗马帝国的重要行政中心。庞贝城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曾被突然喷发的维苏威火山的灰尘埋在地下十几个世纪,从而成为一座真正的死城。
经历了尘封土埋的漫长岁月以后,庞贝城已经变成一座地地道道的“化石城”。城内有4条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将全城分成9个区。街道用石板铺筑,街石的上面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印,显示了庞贝城当年的繁华。城内有政府机构、法庭、太阳神庙、女神庙及公共浴室、角斗场。商店、酒店、客栈遍布于大街小巷,在一家小酒店的遗址上,火山喷发那天老板记账的营业额和一些顾客赊欠的钱款数还依稀可辨;一个药店的柜台上,一盒药丸早已变成了碎末,旁边还有一根药剂师搓药丸时来不及收起来的小圆药条;一个面包房的烤炉中,还有一块印有面包商名字的烤熟的面包……这些场景成了庞贝城末日瞬间凝固于历史长河中的实证。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每年12月25日是世界各国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据说,就在耶稣呱呱落地之时,伯利恒的牧羊人看见天使对他们说:“救世主已经在伯利恒诞生。”于是他们就去伯利恒朝拜耶稣。这就是今天许多基督教徒在圣诞节期间去伯利恒朝圣的由来。同时,还有“东方三博士”按照一颗星星的指引,不远万里,来到伯利恒朝圣,并向耶稣献上了黄金、乳香、药品等礼物。这就是今天基督教徒在圣诞节互赠礼物的由来。每到圣诞节,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亲友也要互赠礼物,家庭里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一份圣诞礼物。收到礼物后,大家就围着圣诞树尽情歌唱,享受着圣诞日的快乐。
将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是罗马天主教皇莱伯里乌斯在公元354年规定的。之所以要选择这天,据说是为了同世俗的神农节一致。因为公历12月24日是“冬至日”,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从12月25日开始便白昼变长,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给人间的温暖和光明,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罗马教会把耶稣的降生比作太阳的再生,他就像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和正义的太阳一样。
“亚马逊河”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它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麓起源,横穿整个南美大陆,径直注入大西洋,全长6480千米。亚马逊河的得名,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
公元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奥雷利亚纳率领一支探险队,对亚马逊河进行全面考察。他们起航之后,由于大河两岸森林密布,猛兽出没,渺无人迹,带来的食品吃光后便无法补充,他们随时面临着饥饿的严重威胁。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他们发现附近有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便停船在这里上岸。上岸后,他们疯狂地抢劫村里的粮食,与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的印第安人发生了激战。印第安人勇敢不屈的行动,使奥雷利亚纳和其他殖民者惊恐万分,尤其是那些强悍的印第安妇女,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雷利亚纳想起了希腊神话中一个名叫亚马逊的女人王国,这个王国位于黑海高加索一带,王国里的妇女英勇善战,尤精骑射。由此,奥雷利亚纳便把乘船航行过的这条世界最长的河取名为亚马逊河,并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还有人说:“亚马逊”来源于印第安语,在印第安语中,称大潮为“亚马逊奴”。由于海潮可以沿亚马逊河上溯1000多千米,潮头又高,所以,印第安人以大潮称呼亚马逊河。
中世纪特指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到15世纪基督教文明衰落这1000年的历史,它是处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欧洲,法兰西征服罗马诸部成为西欧最大的国家;拜占庭帝国因内忧外患而逐渐衰落;城市的兴起刺激了封建主和大商人的贪欲,宗教裁判所野蛮残酷地迫害“异端”,十字军以“圣战”的名义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掠夺。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和早期印度国家开始在稳定中走向繁荣;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立了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非洲,“黄金之国”加纳也产生了古老的文明;埃及人民在压迫中觉醒,反侵略、反殖民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在美洲,灿烂的玛雅文化发出耀眼的光芒。
14~17世纪初,虽然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封建盛行的时期,而在欧洲,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并由此产生了一场以文艺复兴、开辟新航线和反宗教战争为主旋律的伟大变革。与此同时,各国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浪声高涨,封建制国家在风雨飘摇中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