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中要想做到细致入微,明察秋毫,还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因为即使是同一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的立足点不同,选择重点也不相同。
多年来,如何在实验中“捕捉”到原子尺度的电中性物体,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1985年,朱棣文一举攻克了这个难题,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怎样取得突破的呢?谁都不会想到,他的灵感竟来自观察醉酒人的蹒跚行走。
原来,有一天朱棣文看到一个喝醉酒的人蹒跚地走在大街上,他多看了几眼,发现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时,往往愈走愈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上跳,这是一种惯性使然。那么,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会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陷阱,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作用。经过多次实验,朱棣文终于成功地达到理想的实验状态。
我们总以为,生活中有些寻常的事物或现象是毫无价值、毫无用处,也是毫无规律、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对它熟视无睹、漫不经心。但朱棣文却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所以他时时留心,处处多看几眼,在别人司空见惯的醉酒人走路中发现了规律性的东西,并由此受到启发而解开了一道科研难题。他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却是必然的。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朱棣文对醉汉多看了几眼,受到启发,才找到了捕获原子的方法。不要小看他的“多看几眼”,这里面蕴含着朱棣文长期磨炼得来的观察功夫。
传说,两千多年前,有位青年不远万里向自己崇拜的亚里士多德求教。后者问明来意后,给了他一条鱼,让他去观察。这个青年十分纳闷:鱼天天吃,有什么好观察的呢?因此,他没有把这当回事,结果一无所获。后来亚里士多德仍然要求他继续对鱼进行仔细的、反复的、系统的观察,终于这位青年发现了“鱼没有眼皮”。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
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得出“鱼没有眼皮”这个结论,就得认真观察,明察秋毫。球王贝利在总结自己的足球生涯时说:“我踢球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因此,我们说,贝利在球场上踢的是精明球,他不仅用脚在踢,最重要的是用眼去看,用脑去想,自然会成功。
在观察中要想做到细致入微,明察秋毫,还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因为即使是同一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的立足点不同,选择重点也不相同。
就拿“竹”作为观察对象来说吧。画家文与可的“四季观察竹”,郑板桥的“晨起看竹”,因目的不同,观察者所选择的角度就有明显的差别。
文与可曾经在他的住屋周围种了各式各样的竹子,一年四季观察不同竹子之间,同一种竹子之间的不同姿态,因而对各种竹子在不同季节所呈现的自然状态有透彻的了解。当他提笔画竹时,就“胸有成竹”,能很快地画出各种各样的不同季节的逼真的“竹图”,显然,文与可所观察的竹,立足于它的自然形态与季节变化的规律。
郑板桥观察竹,所选择的角度却是另外的情形。他说:“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由此可知,他此时所感的已非“眼中之竹”,而是经过典型化、美化了的“胸中之竹”,这根本不同于那种自然状态下竹子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