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为上路做准备,却迟迟不敢上路。我们总是怀疑自己条件不够、能力不济,在等待中白白丧失了大好机遇。
在某地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
“您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
“我一个水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
“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惭愧得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事时,不要等准备好了才上路。
几十年前,一位青年住在美国犹他州的首府盐湖城,靠近大盐湖。
他是一个勤勉的人,工作非常努力,生活非常节俭,他的所有朋友都对他的良好习惯赞不绝口。
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许多人都对着他摇头,怀疑他的判断是否明智。
他从银行里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一共有四千多元,到纽约市汽车展销处,买了一部新车。在人们看来,仅此似乎还不足以显示他的“愚蠢”,更有甚者,当他把新车开回家后,就把车开进他的车库里,顶起四个车轮,动手拆卸汽车,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个车库摆满七零八落的汽车零件。他仔细地检查了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
人们觉得他简直发疯了,他却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拆卸汽车,再把汽车装好。
大惑不解的人们开始嘲笑他了。
几年后,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不得不改变看法,并已深信不疑——他有明智的见识。
这个反复动手拆装汽车的青年就是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
他开始制造汽车了,后来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在汽车这个领域里还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他成功了。
克莱斯勒成功后深有感触地说:“等,只能等到地老天荒;时不等人,发现目标就立即出发,才是智者所为。”
1973年,英国青年科莱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在哈佛大学念书。大学二年级那年,比尔·盖茨找到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科莱特觉得这个主意太荒唐,拒绝了比尔·盖茨的邀请。四年后,比尔·盖茨开发出了32BIT财务软件的试用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再次邀请大学刚毕业的科莱特加盟。但科莱特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再一次谢绝了邀请。
十年后的1983年,科莱特成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而退学的比尔·盖茨在这一年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直到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这一年,比尔·盖茨则成了世界首富。
科莱特的经历就像那个富和尚,等精心准备好了一切,却已经失却了宝贵的良机。而比尔·盖茨却果敢地停学创业,赢得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及早实现了辉煌的成功。比尔·盖茨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我只是感觉自己应该创业了,当然那个时候有些盲目,我对自己的创业成功没有把握,但我感觉我的做法是正确的——那就是,该创业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一点条件没有具备就去等待。事实上,要等到哈佛大学毕业后再创业,那么现在世界首富肯定不会是我,我敢肯定。”
和比尔·盖茨一样,爱迪生如果等到他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搞发明,也许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大发明家了。爱迪生出生于一个灯塔管理员和木匠家庭,幼时只断断续续上过五年学,按现在美国的标准,只相当于两年多一点。他曾承认:“在进行白炽灯实验时,我并不懂欧姆定律,”“我完全不管数学,我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结果,有些方法我完全不能理解。”尽管如此,他在一生中却搞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对人类进入20世纪电气化时代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很多人常常会犯类似前面那个富和尚和科莱特的错误,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为上路做准备,却迟迟不敢上路。我们总是怀疑自己条件不够、能力不济,在等待中白白丧失了大好机遇。克莱斯勒和比尔·盖茨告诉我们,追求事业、财富,只要有了一个念头、一丝冲动、一份兴趣,就应该立即上路。而条件是否具备其实无关紧要。因为,骑着马找马,不具备的条件还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去完善和弥补,而有些东西——如时间、机遇,还有激情等等,失去了也许就再也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