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理是发明的资源,它还具有共享性,立足于这片肥沃的土壤,就可以找到发明的题目和方向。
2000多年前,韩非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人请一位画匠为他画一幅画。3年之后,画匠完成了“作品”,他一看,这是什么画呀,只是一块木板。他正要发脾气,画匠慢条斯理地说道:“请你修一座不透光的房子,在房子一侧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然后把木板嵌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就可以在对面的墙上看到一幅美妙的图画了。”
这个人听画匠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只好半信半疑地照画匠说的去做。果然,房子盖好,并照画匠说的那样安上木板后,在房子墙上出现各式各样的景致。不过所有图像都是倒着的。
这难道是真的吗?
这确实是有科学道理的。房外景象可以通过小孔映照在对面的墙上。这在物理学上叫“小孔成像”的原理。著名画家达·芬奇在笔记中对它作了记载。他写道:“光线通过一座暗室壁上的小孔,在对面的墙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当然,它只会投影,要用笔把投影的像描绘下来。
接着,又有人对“摄影暗箱”进行了改进。比如:增加一块凹透镜,使倒立着的像变成了正立像,看起来舒适多了;增加一块呈45°角的平面镜,使画面更清晰逼真……
然而,这时候的“摄影暗箱”虽具有照相机的某些特性,但仍不能称为照相机,因为它不能将图像记录下来。
18世纪初期,人们发现了感光材料,特别是达孟尔发现的感光材料碘化银,仿佛给照相机的问世注入了极有效的催化剂。于是,在“摄影暗箱”上装上达孟尔的银版感光片,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
照相机的问世轰动了世界。
初期照相机体积庞大,十分笨重,携带十分不便。且照相时需选择好天气(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闪光灯),必须在晴天的中午,让被照相的人在镜头前端端正正地坐半小时左右。为了让自己的姿容永留人间,养尊处优的老爷、小姐们只好耐着性子忍受这一苦楚。
新事物的产生,对世界必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照相机诞生伊始,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巴黎一批靠画肖像为生的画家,联名上书法国政府,要求取缔照相术。他们的理由十分简单,怕摄影师抢走他们的饭碗。
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是任何力量都抵挡不住的。不久,随着感光技术的发展,曝光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照相机显得更为实用了。
1858年,英国的撕开夫发明了一种手枪式胶版照相机。由于其镜头的有效光圈较大,因此只要扣动扳机,就能拍摄。有趣的是,一次,维多利亚女王在宫廷内召开盛大宴会,邀请各国使节,撕开夫作为新闻记者也应邀出席了宴会。当撕开夫用他的照相机对准女王拍照时,被蜂拥而上的警卫人员扑倒,一时会场秩序大乱。事后,警卫人员才弄懂,那“凶器”原来是照相机。
之后,随着感光材料及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照相机也不断地得到完善。
1946年,兰德和宝利金发明了新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可以“一次成像”,具体地说,拍摄以后,只需短短的几十秒钟时间,一张照片就会从照相机内慢慢地“吐”出来。
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未来,将会有更令人称奇的照相机问世!
“小孔成像”原理是照相机的催生婆。其实,绝大多数发现发明都是借鉴某些科学原理而研制成功的。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依据的是电磁转换原理,贝尔发明电话,依据的是声电转换原理,由此可见,科学原理是发明的资源,立足于这片肥沃的土壤,就可以找到发明的题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