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能否处理好,就要看一个人的随机应变水平。应变的方式很多,如巧辩、危言诡辩等,巧辩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郑国发生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郑国相国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时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贞不贰,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往往善于诡辩,他们以可能性为依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危言耸听,把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使人心动、震惊,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说:“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的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做文章,然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的目的是借“危言”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感悟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说话者只有随机应变才能打破僵局,摆脱尴尬境地。随机应变要求说话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快速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