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财主晚年得子,不胜高兴。儿子生日那天,财主大摆宴席接待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财主问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给了赏钱。财主问客人乙,客人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客人丙,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顿。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只好说:“啊呀,哈哈,啊哈,这孩子吗?哈哈……”
说话主要是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的,若不能尽意实在是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说真话。很多时候,“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说话方式。
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小时候非常聪明。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答虽然含糊其辞,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但却让客人挑不出什么毛病。实际上,王元泽的回答妙就妙在“含糊其辞”上。如果他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其才华的赞赏了。
法国著名的革命家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
“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到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上宣扬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懂得所讲内容,但也没有明说,却不失雄辩的力量。
感悟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没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的。要知道,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