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其实,把这里的“最好”局限到做时的范畴之内,也就是把事情做对。做对是做好的基础。把事情做对,就要做到符合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做事之前要多听、多思;做的过程中,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争取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1.弄明白了再去做
弄明白了再去做——这是人们必须懂得的做事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高效率、高质量;才能符合要求,达到标准;才是对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犯这样的毛病,不懂装懂,滥竽充数,或者是不问清楚就去做,自以为是,这样不但不能完成任务,而且也保证不了质量。这样的人只有失败的份,没有成功的份。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时,总是让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他将让这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许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不对事情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问清楚,或者捕风捉影、或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就对一个事物作出判断和结论,“不知也装知”,结果就闹出了笑话。
一个博士初到一公司,有一天与甲乙两个同事去钓鱼。一会儿,甲同事上厕所,只见他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的厕所。再过一阵,乙同事也是如此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再过一会,博士也内急了,但绕道去对面厕所非得走十分钟不可。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同事,心想自己是博士生哪,不信就过不去,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原来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两个同事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而这傻博士学其皮毛,所以闹了笑话。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总是低头做事,他们匆忙如大自然的蚂蚁,却没有多少实质的收获,对他们而言,草率行事、冒冒失失是自己最好的写照。
小李就是一个做事不知道瞻前顾后的人,往往是上司吩咐什么,她就做什么?当上司吩咐完之后,问有什么不了解的或者是想要问清楚的问题吗?她总是很爽快地答道:“没有。”上司很喜欢这样没有太多问题的下属,感觉他们一点就通。因此,他见小李第一面时就对她很有好感。
可是,渐渐的上司不再那么看好小李了,什么重要的工作也不再吩咐她了,总是让她做些无关紧要或者是很简单的事情。
原来,小李每次都是答应得很爽快,说没什么问题。可是,当她真正去工作时,做到一半却问很多问题,这情有可原,毕竟谁能在没接触之前就提出问题呢?关键是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她非要在工作进行了一点时再问。有时上司不在,她无奈之际就延缓了工作的时间,而且质量也不好。时间长了,上司也烦了,就不再让她做非常重要或者是特别得势的任务了。
还有一个导致老板冷落她的原因,那就是面子问题。当她进出上司办公室的次数增加时,她也感觉自己问的次数太多了,就不好意思再去问,怕给上司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上交的任务上司不满意,让她重新修改。然后,她的毛病接着犯。就这样,久而久之上司再也不相信她了,慢慢减少了她的工作量。
小李也渐渐发觉自己不像以前那样被上司看重了,所以心里特别难受,但她终究没有找出其中的原因,最后只好辞职。
像小李这样的毛病,职场中有许多人都是因为这样被老板慢慢丢弃的。但最可悲的是,也有许多人像小李一样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懂得改善,一错再错。老板永远都喜欢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员工,而不喜欢那些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仍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员工。
西班牙的智慧大师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曾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匆忙,忙乱中容易出差错;也不要太轻率大意,不要急于表态或发表意见。
不要匆忙急促,有些事情不可不问清楚,不弄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只有知道如何安排工作,制定一个高明的工作进度表,才能高效率地办事,才能在短期内出色地完成老板交付的工作。
与小李不同,小梅是一个细心的女孩,因此,她也有与小李截然不同的结果。小梅刚刚大学毕业,应聘时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到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办公室白领丽人的工作,为此她心里特别高兴,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干。因此,她非常积极,只要是上司分配下来的工作,她都竭尽全力把她做好,不懂的地方就问问身边的同事。由于她对同事都比较客气,再加上她整天露着迷人的笑脸,她的请求当然没有人会拒绝。
在办公室里,她不是最起眼的一个,但她却是最细心的一个,凡事理解能力也特别高。慢慢的她的上司注意到了她,就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她去处理,而她也是竭尽全力做好。在上司交给她任务之后,虽然她很少提出建议,但是每次提出的建议总是一针见血,再加上上司交给她的工作,她总能在毫不出错的情况下,高速完成,因此深得上司的气重。当上司升职时,上边让他推荐一个可以胜任他工作的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梅。
职场中,要想使自己快一点儿高升,就努力地、一丝不苟地做好老板分配给你的任务,尽量达到他的要求,符合他要的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
2.行动之前先思考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它是长者的建议,智者的忠告;它是悟者的提醒,迷者的机会。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成功?如何到达成功?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要认识到“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影响到整个人生。
其实,把人生比作下围棋再形象不过了。围棋需要步步谨慎、三思而后行,倘有一步疏忽,可能满盘皆输。人生亦如此,如果不能慎重把握自己,随心所欲、草率行事、应付差事,很可能会一失足顿成千古恨,酿就不成功的人生。
下棋的规矩是:“落子生根,不得悔棋”。此亦同人生,一步走错或者走得不是很好,轻则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挽回被动局面,重则可能因此贻害一生。
因此,人生当中做任何决定或者是行动之前,自己心里要有轮廓,要充分考虑好自己的长远目标等等一些细节上的思考。要知道,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很多事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你是谨慎小心还是鲁莽草率。有些人之所以失败,就败在缺乏思考。草率行事的习惯只能让自己吃够苦头——毫无头绪,混乱不堪,漏洞百出。
“三思而后行”的做事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做了就会成功,但却会使你的成功率达到最高点,而不是凭着一股热情,一股冲动去做事。其实,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许多人都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工作。
小丽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充满阳光气息的女孩,她的微笑能让太阳失色,她的快乐能感染所有的人。然而她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凡事不懂得三思而后行,她有着只凭一时的冲动、不计后果的个性。因此,初入职场的她,虽然阳光般的微笑能吸引许多人,快乐的气息能聚集很多人,但她那冲动的个性却也为她惹来不少的麻烦,最终她只好被迫离开这第一份工作。
小红初到办公室时,慢慢发现,在这个办公室中小张与上边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很糟,因此在这个办公室中小张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而小红是靠着各种本事,过五关斩六将才得到这份工作的,而且这次的主考官是经理,因此经理非常欣赏这个长得漂亮,气质又好,又有才干的小红。因此,在小红初到办公室时,经理就对小张说要好好关照小红。于是,小红和小张走的特别近。由于平时小张在办公室里没有谈心的对象,因此小红的到来刚好成了她的垃圾桶,而小红在和小张的接触中,发现小张并没有那么讨人厌,心想一定是别的同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小红发现小张一直在利用她。因此,小红在冲动之下,一句话就和小张翻了脸。
但此事并非简单的翻脸,迎接小红的却是她在整个公司的孤立。因为之前与小张走得近,所以得罪了公司的其他同事,如今,她只能自己舔舐受伤的心。后来,实在待不下去时,她主动辞职了。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初入职场,能够找到一棵好的大树是新人们快速发展的捷径。小红本来是有两个靠山可以靠的:一个是经理,而另一个则是小张。但是,这两棵大树都被小红那个做事不懂得三思而后行的冲动个性给毁了。试想,小红在经理很看重她时,再加把劲让经理更看重她,而不是一味的和小张赖在一起,而是把双方的关系以及办公室中与其他同事的关系一并搞好,这才是最完美的思考。如果这些做不到,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维持好和小张的关系,小张只不过是闲时无聊喜欢嚼舌根。再者,职场如战场,人吃人的地方,谁不利用谁呢?因此,小红完全没必要因为小张的利用而毁了自己的大树。如果她能够“不计前嫌”,以后做事小心点,那么她也不至于被迫离开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没有思考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是低效的行动,有时是无效的行动,甚至上是错误的行动。行动需要思考,思考是成功的保证。有人说:“行动与躁进不应混为一谈,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先思考。目标并非命运,而是方向;目标并非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而是动员企业的资源与能源以便塑造未来的那种手段。”
因此,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事先的调查和分析都会有助于你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好的钟表行走十分规律,不快也不慢。有智慧的人做事绝不匆忙,也不拖沓,不莽撞,也不踌躇。成功者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忙,没有积压,绝不拖延。他们不是一有想法就马上去做,等发现偏差再去调整,而是一开始就想好怎么做,把所有事情都想好、理清,而不是凭一味的冲动去做,事后又后悔。因为没有时间而赶着把事情做完的人,通常事后要花更多的时间把第一次没做好的事情做好。
有个人走了很远的山路,终于走到公共汽车站牌那里了,他非常疲倦,心想:“如果上车后能有一个座位坐下来多好呀!”
很快,公共汽车就来了。这个人上车后发现还剩下最后一个座位,不巧的是座位上趴着一只狗,它的主人正坐在旁边。
这个人很礼貌地问那个妇人:“女士,能否让您的爱犬把这个座位让出来?”
那位妇人说:“先生,您能否在那里多站一会儿?我的狗很累了!”
“可是这个座位不是用来让狗坐的!”这位先生显然生气了。
妇人不再理他,但什么也没有做。
那位先生发火了,他抓起那只狗,打开窗户,一把就将那只狗扔出了窗外。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的人说话了:“先生,你不应该那样做,狗并没有错,错的是它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失败者都犯过和故事中的那位先生同样的错误,他们在没有认清楚矛盾根源,没有思考清楚就盲目地行事。每个人都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却不能仔细分析,三思而后行,只是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或者主观臆断行事,结果可想而知。
而这些情况大多是发生在管理者身上,因为管理者在处罚一个人时,只是为了提高效率,达到标准,符合要求。但是,却没有认清楚矛盾根源时就鲁莽行事,结果只能是让无辜的人受到惩罚,而那些真正错误的人却安然无恙。
正如故事中狗主人没有受到惩罚,而无辜的小狗成了受害者。有时候犯错误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要无辜的人来承担责任,这正是决策者的失误造成的。或许决策者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在义无反顾地坚持。要知道,错误的事做得越多,效率越低。因此,在行动前一定要审时度势,冷静分析。
也有人说过:“最好在行动之前先思考,不要行动后才考虑。”拿破仑也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我对什么事情总是应对自如的话,那么只是我最早已经深思熟虑、成竹在胸了。”预习不代表确切地预料,但是它会帮助你看到事情的全局。做事情之前,先分析一下这件事是否重要,是否紧急。如果既重要又紧急,那自然要先做。把要做的事情在脑袋里过一下,这些事是该先做还是后做,还有没有别的事更重要。
韩愈曾经说过:“事成于思,毁于随”,所以“三思而后行”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只有100%才算合格
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你承诺别人100件事情,却只把99件事情做好了,剩下的一件却不合格,那么在别人的心目中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海尔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功”。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世间上不论什么事,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都是由一些细节构成的,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也就是说,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企业管理,都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细节如一台大型机器的配件,少了一个,就可能会引起整部机器的重大损伤。
李乐是一个心很细的人,所以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员工也非常细心。
有一次,李乐去案场视察工作,这是李乐第一次去,但当他在案场视察时,由于心细,发现了好多问题,比如模型的摆放方向、前台背后的颜色、周围灯箱的图案以及门口的台阶问题。尤其是门口的台阶问题,经常踏过它的人们都没有发现,李乐第一次去了就发现了,为什么呢?如果他心不够细的话,他也不会发现这个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隐患,带来损失,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从刚开始的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就把公司打造成为“中国十大房产代理”公司,除了时代的因素,那最主要的就是李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注重细节,注重符合要求,达到100%,所以他才能取得成功。
古时候就有箴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告诫我们,生活无小事。即使细小的、哪怕微乎其微,也是不可忽略的。西方有名言:罗马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而我们中国有谚语:使你失败的是鞋底里面的一粒沙。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够成功,许多人之所以工作常常出现差错,都是因为一些细节、小事上做得不完全到位,而恰恰是这些细节的不到位,又常常会造成较大影响。对很多事情来说,执行上的一点点差距,往往会导致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差别。很多执行者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这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因为只有100%才算是合格的,才是符合要求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例子,由于某种产品的一点不合格被消费者们记住了,从此就很少买这项产品,或者说是从此以后不再买了。相反,如果哪项产品非常合格,那么它的销量就会增大。或者哪家宾馆的服务生真的把顾客当上帝一样侍候着,那么顾客会向饭店经理称赞他。相反,哪家宾馆的服务生服务不到位,那么顾客就会记住他,倒霉一点的会被投诉。这就是合格与不合格,到位与不到位的差别,或许真的只是1%的差别,但结果却迥然不同。又或者你和一个与你旗鼓相当的同事一起工作,就因为他的工作比你到位,老板就会很器重他,相反你就不被老板看重。
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工作中不会以达到及格为标准,而是做就做到位,尽量让它完美无缺。工作不是读书考试,不可能要求60分及格,工作必须做到位,因为只要出现1%的差错,就可能酿成大祸。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人员严重伤亡。这些可能就是因为员工对自己错1%满不在乎。错了1%,那么产品质量肯定得0分,服务质量也是0分,工作质量更是0分!什么是工作到位?就是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做到什么程度就一定做到什么程度。一点也不含糊。工作到位要求我们每件事都按流程办理,无论谁出错都不能含糊。不能为了保持一团和气而放过丝毫不到位的事。工作中绝不容忍也不允许“私了”!任何一个抱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的态度去工作的人,必定没有公司愿意要他!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关注细节,做事做到位,就是要真抓实干,全员参与。任何整体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细节的完美是整体出众的前提。每一位员工都要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个环节上做起、从一个具体的小事上做起,兢兢业业做好做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应当具有同样的进取精神和对工作、对事业的责任感,要克服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思想。初级管理人员尤其要带头培养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以实实存在的举措,谋实实存在的发展,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各部门之间要相互谅解、协作和支持;讲真话、做实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勇气指出厂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有勇气接受下属提出来的意见;注重上下级及同级间的相互沟通,沟通其实就是管理。专业管理必须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捕捉市场、装置、管理等方面微小的变化,同时根据实际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非按照厂部要求照搬照抄;学会科学分析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切实加以改进。并善于发掘专业管理的乐趣,赋予新的内容,使工作产生质的飞跃。
一切管理和制度都存在不足,一切合作与协调也都有缺点和空白,企业的目标最终是通过基层管理、执行最终是通过一线员工来实现的,只要全体职工都能关注细节,做事到位,就能减少遗漏和失误;只要大家都能关注细节,做事到位,一切管理和制度就能日臻完善。企业的发展自然一日千里。
世界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仅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精辟地表达出:再恢弘大气的建筑设计,一旦细节不到位,都不能称之为符合要求,达到标准。
由此可见,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心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尽可能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懂得以细节显示效果,以细节成就结果。
天地之大,人最多。而能做大事者,获得成功者还只是少数,多数人在大多情况下还只能做一些平凡的事。也许平淡,也许单调,也许琐碎,也许枯燥,但这就是生活,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的符合标准,达到要求,就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基础。也许你在学习上或事业上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成就,但只要脚踏实地地工作,好好做人,把每件事不折不扣地做好,做到位,符合要求,达到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别人也会发自内心欣赏你、敬佩你。这是人生道路上又一种成功。当遇到失败时,不要气馁,想想自己是否把自己应当做的工作做到位了,是否符合别人给自己的要求。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每一个大问题里,都会有一系列的小问题露面。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件事,认真做好每个细节,让你的工作善始善终,这样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不是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你应该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能完成100%,就绝不只做99%。只要你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快、更准确、更专注,动用你的全部智能,就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实现你心中的愿望。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企业管理,如同一个人完整的身体一般,缺少了任何一个部件都会遇有不便之处。如:人身体中很小的耳朵中多么微小的耳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遇到大麻烦,对一个人来说外界的一切声音远离了他,将会是多么大障碍,而造成这种后果的仅仅是很小的一张耳膜。
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大小之分,最小的也是最关键的。成功就在于那关键的1%,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要求,只有100%才算是最合格的。
4.追求零缺陷
有人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是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待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工作,试想成功的把握会有几分,能做出多少成绩呢?
“零缺陷”工作准则映照出一种态度: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或正常的。那些把“零缺陷”作为个人工作准则的人们将展示出色的工作情况。使用“零缺陷”准则,我们将挑战所产生的任何不符合事项,无论它们与输入、输出有关,还是与我们的工作过程相关。
企业要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做事”是执行,“第一次”是效率。
有一位厂长,企业产品在行业评比中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厂长立即就把质检部门的领导撤了职。到了第二年评比的时候,这家企业又评了一个倒数第二名。这位厂长糊涂了:“怎么我把质量部门的头撤了职,质量还是不好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企业中存在。把企业的质量改进与管理当做一个部门的任务,是对质量管理的一种狭义理解。当然,许多企业也尝试了多种质量改进和管理的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但似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功?下面再来看一则实例:
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南部,有一家大型机械组装厂多年来一直由一家外包厂商提供零件。
在开始的三年中,外包厂商铸造的零件没有一件被退货,每一件都完全符合规格。
但突然有一天,外包厂商的缺陷率从零跳升到百分之百。这种异常导致了可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外包厂的零件停止生产,这家大型组装工厂的组装也停止了,同时大家互相指责……
外包厂商发誓说:“我们的员工没有做什么不同的动作,他们用的还是原来的那个模具,而且也遵循多年来所依循的程序。”这家制造商肯定自己没有做任何改变。
制造厂商错了,结论是弗瑞德退休了。
弗瑞德是第一位制造那个零件的人,他一直都是“第一个人”,不管零件是谁做的,零件从模具出来后,首先经过弗瑞德的工作站。当初设计那个零件以及开发模具时,弗瑞德就注意到零件表面有粗边,他认为可能是模具有小毛病,他用锉刀把粗边锉平,他也试图采取行动更正这个缺陷,他问他的上司好几次,并提到这个问题以及他的意见。毫无动静,于是他随时在口袋里放一把锉刀,每当他拿起一个新零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粗边磨平,长久以来,他自动在做这件事,而且他再也不跟任何人提这件事。然后,他退休了。
从“零缺陷”跳到“零合格”竟是这样轻易!
联系我们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想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多么重要:没有规范、没有标准,我们就不知道下一分钟制造出来的东西是否会跟前一分钟造出来的一样。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如果采取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来教育、培训员工和调整工作秩序,将为企业省下大笔的资金,也就是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就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因此,一个能够对标准和规范本身能进行自我优化的体系和机制就更为重要了!每一位调测工程师对于产品的系统测试的程序和相关知识比他们自己所认为的还要多。每一个写在文档里的程序、标准或规范在实际运作时总会出现在既有程序、标准或规范里找不到解决方法的问题,调测工程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获得了经实践证明了的特别的方法与知识,同时在实践运作当中的调测工程师会自觉地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并不断修正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两方面的知识会在头脑中积累,形成宝贵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经验和能力正是我们不断优化现有程序、标准和规范的源泉。调测工程师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要挖掘出来,要充分运用,否则这宝贵的经验就被浪费了。我们在长期的调单、送检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能力都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怎样对这些知识善加运用?
这需要营造一种实际有效的自我优化体系和机制:通过这种体系和机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互为促进。这种互动的系统最终会带我们迈向零缺陷!
假如我们没有达到“零缺陷”,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如果我们达到了“零缺陷”,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原则:
每一个基层员工都是企业的记忆体,实际上,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制造、以及制造程序的知识比他们自己所认为的还要多。即使他们被忽略,仍然会继续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已成为他们的例行公事,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与贡献有多特别。只有通过能够自我循环优化的系统对这些知识纳入规范和标准,才能最终迈向零缺陷的稳态。
下面的实例进一步阐述了“零缺陷”理论的价值:
1962年,施乐公司仅凭单一的复印机技术便由世界500强的420多位跻身至21位。但后来,目中无人的施乐公司在众多竞争对手的攻击下,市场份额由70一度降低到30.
IBM的卡恩斯出任施乐新的CEO,开始尝试文化变革。他发现“零缺陷”的思维正是他所需要的,便带领管理团队到克劳士比学院学习,自上而下地推行“零缺陷”的革命。施乐将此称为“品质领先计划”,其本质就是向旧的行为和习惯宣战。
克劳士比经过考察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施乐公司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层心态出了问题。在他的指导下,施乐公司的教育中心被改造成干部管理学院,并全员进行教育和洗脑,形成共同的语言;然后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要,进行组织与商业过程的诊断、改进。
在此过程中,卡恩斯通过对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对比,发现美国工厂的固定成本是日本的2倍;而美国工厂的成品合格率是95,日本的则是99.5.他还发现美国人总是以为自己地大物博,可以随心所欲;而日本人则因资源的贫乏而习惯了精打细算。
所以,卡恩斯开始在施乐推行类似的管理,并一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施乐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1989年获得的美国国家品质奖。后来的研究者把这套管理方法加以总结和提升,这就是著名的“标杆学习法”(典范借鉴法)。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创造的词汇。其实,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实行“零缺陷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一家高科技企业株洲TMT股份有限公司的质管部部长说,2000年,公司的年产值不到5000万元,废品达246万元,2001年公司产值超过亿元,废品只有147万元,而目前的不良品不过几十万元。零缺陷管理是可信赖的和有用的。
这位部长还说,“零缺陷”的导入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质量只是质管部门的事。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做预防。
归根结底,零缺陷的精髓理念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99+1=0.即99个产品零件,99道工序,99项服务,99项工作都是优良,仅仅有一项没有做好,那就等于白做。“1”被看成一项缺陷。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只有不断做得更好,才能使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站住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零缺陷、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例子是世界第一名牌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实现“零缺陷管理”的杰出楷模,有关资料表明: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任一个环节上低于100%的质量是无法接受的,换句话说,每一环节上的质量均为100%,为清洗这一个环节可口可乐公司规定各生产厂,每生产24小时就要进行一次三步清洗,清洗用时1.5小时,连续生产一周或更换一个品种(如由生产可口可乐换成雪碧)就要进行更为彻底的五步清洗,清洗用时2.5小时。每次清洗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不仅清洗用水是生产用水的4.5倍,而且在生产管道清洗完并作了烘干处理后,为了避免管道中残留的微量水分冲淡第一批灌装可口可乐饮料的口味,还要用糖浆再进行一次冲洗,可见可口可乐公司对零缺陷质量的执着追求,为了保证出厂的每一听可口可乐卫生清洗,公司还专门设岗位清洗听身、听口,正是这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才使可口可乐公司雄居世界第一品牌宝座。
总而言之,产品是企业市场的生命,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企业的产品没优质的质量就没有发展可言。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说:“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追求零缺陷,是每个想要成功并追求更大成功的人所必须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