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与俄罗斯间谍案
俄罗斯间谍案是体现各国为黄金展开暗战的最新案例。
2010年6月,美国警方逮捕了11名俄罗斯间谍疑犯。依照惯常思维,这些嫌疑人理应关注美国中情局(CIA)首脑、奥巴马政府和阿富汗政局等问题。然而谁能想到,他们的目标居然是黄金市场。
据美国《纽约时报》6月29日发表文章称,近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捣毁的疑似俄罗斯间谍团伙具备从事世界级间谍活动的几乎所有条件:出色的训练、尖端电子装置、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精心掩护手法。
美国官员称,他们相信大部分被控告的间谍都出生在俄罗斯,而且在假装新婚夫妇重新定居美国之前曾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设法同具有不同影响力或知识的美国人取得联系,其中包括一位“纽约著名的金融家”,他被描述成一个政治筹资人,并且与一名内阁官员、一名前高级国家安全官员以及一位核武器专家保持着私人联系。
不过,他们接到指示不得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莫科斯间谍头目担心他们的掩护身份会在严格背景调查下被识破。他们奉命向莫斯科提交有关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官员、政治家以及军务的简报。其中,一位别名叫辛西娅·墨菲(Cynthia Murphy)的特工曾与驻纽约的联系人取得联系,并且向她的老板提交了一份有关“全球黄金市场前景”的报告。她的老板回复说这份报告“非常有用”,并且将其呈交俄罗斯财政部。
Omnis市场情报部门的高级总监詹姆斯·里卡兹(James G.Rickards)指出,联邦调查局(FBI)在检控中提到,全球黄金市场已经成为俄罗斯及其情报机构——对外情报局(SVR)的主要目标之一。
詹姆斯·里卡兹表示,有些时候,对外情报局会特别指出,新泽西的线人搜集和传递的情报相当有价值。比如说,被告之一的辛西娅·墨菲,在2009年夏秋两季,通过在纽约结识的联络人,向莫斯科总部递交了多份关于全球黄金市场前景的报告。
根据检方指控,同年11月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作出回复,表示被告提供的黄金市场情报十分有用,并且已经转交给俄罗斯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和经济发展部(Minist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俄罗斯希望得到黄金市场的信息,这一点不奇怪。2009年金价上涨了24%,年终报收1095美元/盎司。2011年,甚至未来3年内,金市上扬依然是金融市场的头号事件。
墨菲提供的金市情报相当有效。虽然很难界定这些情报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俄罗斯的经济政策,但是观察当时俄罗斯的部分举措,发现一些显著的变化,即在2009年末,俄罗斯戏剧性地改变了其对黄金问题的看法。美国官员也表示,这些俄罗斯间谍嫌犯虽然潜伏多年但并未获得美国机密情报。
2009年10月之前,俄罗斯一直计划卖出近25吨的黄金。然而,同年11月,即据称墨菲向该国对外情报局提交报告一个月后,俄罗斯的策略开始转为买入持有。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阿列克谢·乌卢卡耶夫(Alexey Ulyukayev)当时向路透社(Reuters)表示,为了更好地控制卢布的价格,当月俄罗斯央行从外汇市场买入了超过10亿美元的黄金。同时,俄罗斯还表示,可能从其国家贵金属库Gokhran购买黄金。
当时评论界认为,俄罗斯的金市策略可以解读为其对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执掌下的经济政策及美元走势表示失望。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俄罗斯在选择买入黄金的同时,停止了购买房利美和房地美等美国机构的抵押债券。这两家机构的债券规模占到美联储资产账户一半以上的份额。
当然,这种策略变化很难单纯归咎于俄罗斯方面(或者墨菲提供的市场情报)。因为2010年俄罗斯央行继续奉行买入策略,最近一季度已购入了26.6吨黄金,总持仓数量超过了688吨。而且俄罗斯并非只是个案,中国、委内瑞拉等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在买入黄金,仅印度一国就在2009年11月买入了200吨黄金。
大肆买入黄金的现象,其症结普遍被认为是全球各国央行对部分货币的不满,尤其针对麻烦缠身的美元。世界黄金委员会(World Gold Council)2011年2月发布了关于黄金、货币流通与货币供给的报告,报告中指出,“黄金与美元呈现出高度的负相关性”。
这将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陷入险境。2009年5月,里卡兹撰写了一篇名为《经济与金融袭击》(“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ttacks”)的论文,描述了一场虚拟战争:俄罗斯动用其黄金储备,创造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摧毁美元体系。在文中,里卡兹建议,美国情报部门应当监测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以备不测。
十二、逝去的霸权岁月
在历史上,黄金扮演了两个角色——货币及饰品。这两个角色互相强化、互相支持。其中,黄金作为货币的身份产生了金本位制,奠定了黄金在人类史上最风光的岁月,但黄金并不适合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从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斩断黄金作为货币与黄金作为金融储备两者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黄金的霸权岁月就此结束。黄金更多的是以饰品身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地球上的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历史中,从这个星球上共挖出来总量约15万多吨黄金,目前这15万多吨黄金中的40%左右是作为可流通的金融性储备资产,存在于世界金融流通领域,总量大约为6万多吨。其中3万多吨的黄金是各个国家拥有的官方金融战略储备,2万多吨黄金是国际上私人和民间企业所拥有的民间金融黄金储备。而另外60%左右的黄金是一般性商品状态存在,比如存在于首饰制品、历史文物、电子化学等工业产品中。需要注意的是,这60%左右的黄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随时转换为私人和民间力量所拥有的金融性资产,参与到金融流通领域中。
各大央行停止售金
最新的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排名表更新于2010年9月,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IFS)2010年9月版以及其他可得到的来源。
此次统计中,排名前10位的国家较之上个季度没有变化,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仍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德国、IMF、意大利和法国,中国仍排名第六。与2010年第二季度相比,排名变化最大的国家是孟加拉国。由于孟加拉国中央银行于9月7日向IMF场外购买了10吨黄金,其排名从原来的第七十七位上升到第五十九位。老挝与伊拉克也许是未在规定时间内向IMF上报黄金储备情况,因此他们未被列入排名表内。
不过,IMF统计的是政府储备,民间黄金储备无法统计,比如印度是众所周知的黄金消费大国,应该是民间储备最多的国家。
欧洲央行曾经是世界黄金市场上主要的售金国,在2004到2009年间每年售出的黄金达到500吨的峰值水平。然而,随着美元的泛滥,不仅仅各国投资者,而且各国央行也意识到黄金储备的价值,因此,欧元区各国央行近年来大大减少了售金量。
相对于各国的购金热情,欧洲央行的售金态度也相对变得保守。除了2007年售金量小幅增加之外,2004到2009年这几年欧洲央行售金的数量大大减少。
2009年签约第二次央行售金协议(CBGA2)的欧洲18国,仅卖出了较少的黄金,合计不到200吨。根据央行售金协定,签约央行每年最多出售黄金的数量被限制在400吨。CBGA签约国的大幅减少售金数量,以及一些央行转为净买入是央行增持黄金的原因。
2010年是第三次央行售金协议(CBGA3)的第一个年份,从最新的数据来看,首年(2009年9月27日至2010年9月26日)各成员国央行共出售6.2吨黄金,即使与上一年相比,这个数字也相差很大。欧洲各央行在上一个5年黄金销售协议的最后一年(即2008年9月27日到2009年9月26日)共出售142吨黄金。从2008年的142吨到2009年的6.2吨,142比6.2,同比下降96%。
2010年欧洲各大央行黄金净出售基本停止。从欧盟央行售金协议III(CBGA3)开始执行到2010年3月底的期间内,欧洲各国央行累计售金仅1.6吨,主要是德国出售了少量金币所致。GBGA3规定,至2014年的5年内央行售金限额在400吨/年。
俄罗斯继续施行其购金计划,累计购买8.2吨黄金,使其黄金储备总额达到645.5吨,占外汇储备总额的5.1%。委内瑞拉2010年购买20吨国内黄金,占该国年产量的一半以上。
IMF于2010年宣布计划出售403吨黄金,表示希望售金在场外达成交易,目前已达成3笔场外交易,包括向印度央行出售200吨黄金、向斯里兰卡央行出售10吨黄金及向毛里求斯央行出售2吨黄金。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20世纪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在1980年金价达到高点后,大规模官方售金导致黄金价格大幅下降,官方储备也从1966年的38257吨下降至2007年1月的28583吨,而同期世界黄金的存量从76000吨增加到157000吨,私人持有的黄金比重从50%增长到82%。代表政府行为的官方黄金储备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
相比黄金储备,现在世界黄金市场的参与主角是民间力量。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其中起主导力量的是一些商品市场基金,还有就是国际大财团、大银行、大保险公司等,还有数量最庞大的人群就是各类黄金投资经纪商下面联结的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散户黄金投资者。这些黄金市场上的民间投资力量构成了当前世界黄金交易量的95%以上。
金本位王者归来?
虽然至今讲起黄金故事仍令人神往,但前面我们已讲到,比起半世纪前金本位主导的世界,黄金的辉煌已黯然失色许多。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010年11月8日意外提出实施改良版的金本位,虽然激起众多反对意见,但同时也令人回想起“黄金当道”的峥嵘岁月。
在20世纪60年代末,黄金的地位达到顶峰。在金本位制下,任何一种货币的价值都以黄金来固定。1931年,欧洲金融动荡,投机者开始用英镑大量换取黄金,致使英国银行的黄金储备迅速消耗殆尽。之后的9月到10月间,这一幕又在美元身上重演,投资者将资金从美国银行搬走换成黄金,导致上千家美国银行经历储户挤兑风潮。1971年8月初,戴高乐将军派遣法国主力战舰前往纽约港口,要求美国把法国存在纽约金库的外汇盈余以实物黄金的形式取走。之后,法国开始抛售美元。在这股浪潮下,欧洲国家纷纷要求美国政府用国库黄金兑换他们贸易盈余之后的美元储备。这个时候,美国的黄金储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两万多吨下降至8500吨。
1971年8月9日,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英国的经济代表亲自登门拜访美国财政部,要求将持有的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4天后,尼克松痛下决心,闪电般秘密召集16位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内阁成员,提出“新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强制关闭黄金窗口以及全面冻结物价和工资。那一年,美国政府以这样的方式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倡导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瓦解。美国民间经济观察家安迪森·维金在《美元的衰落》一书中写到,在取消了金本位之后,造币厂的机器可以运转到深夜,至于美国国库里有多少黄金储备,早已经不是他们想的事情了。
尽管黄金的光环已渐褪,但国际金本位制的微光在过去几十年依然若隐若现,仿佛是对逝去乐土的记忆。这一记忆并不是以神话作为基础,而是来自活生生的现实。从美国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短短50年里,国际金本位制被一种神秘的氛围所笼罩,绝非用它对各成员国所要求的简明义务所能概括。
在历史上,每逢经济、金融、政治动荡时期,黄金永远是稳妥的保值工具与避险利器。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乔治·萧伯纳在1928年的动乱与通胀时期所说:“要么相信黄金的自然稳定性,要么相信政府阁员的诚实和睿智。出于对那些绅士的了解,我建议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应当相信黄金。”
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形象地概括黄金在货币制度中的作用说:“黄金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它。”这句话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显现了它的“真理本色”。
美国隆隆开动的印钞机令全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再度动摇,同时也显示了在此轮金融动荡期,黄金仍在世人心中拥有绝对的分量。佐利克看似荒唐的倡议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2011年上半年,印度政府已经悄悄在澳大利亚收购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金矿。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从长远来看,金矿才是更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