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许多东西,许多事情我们很难做取舍。有些东西看似非常重要,其实并非我们需要。有些事情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可往往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学会做生活中的减法,让生活简单化,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夫妻关系中,应以心胸宽广、互相体谅为佳
大凡人与人相遇、相知、相伴都是缘,是一面之缘、同窗之缘、朋友之缘、亲人之缘……但,再没有哪一种缘分比姻缘更能让人心仪的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那冥冥之中的缘分而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同面对风雨人生,手牵着手,一路同行,“最浪漫的事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多么让人感慨。从恋爱的时候起,一对恋人互相说过多少爱情的誓言是难以计数的。但是结婚以后,要真正实现“长相知”、“永相守”,夫妻间还要经历多少感情的波折也是无法预料的。
有社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的夫妻中,关系较好的占 40%;关系一般,有些矛盾的占 30%;关系恶化,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婚的占 30%。自然,这几个数字所描绘的绝不是美妙的图画,应该引起新婚夫妇们的警惕。
心理学家曾对 80 例夫妻间的争吵进行分析,发现 3/4 以上是由于一方的责怪引起的。这些责怪往往起源于发现了对方的某些过失、因疏忽而犯的错误或无意间说的错话。在被责怪者不服而辩解或反过来责怪对方时,夫妻间的别扭就闹大了。这种由责怪引起争吵,由争吵引起感情破裂的事情,真是不胜枚举。
心理学家说,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责怪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辩白心理,除非是做了明显的绝对无可推诿的错事。所谓“辩白”心理,就是想为自己辩解,说明自己错得无意,或者因为情况复杂,错误难免等,无非是想找点儿“情有可原”的理由来减轻一下自己受责怪时的心理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现象几乎是本能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防卫”心理,也可以说是人的自尊要求。在很多情况之下,并不表示受责怪者想推卸责任。实际上在辩解之后,他的心理渐趋平衡,接着便开始自责,承担责任了。只有一向骄傲或虚荣心太重的人,才会一味地推卸责任。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在你发现爱人的过失而责备他的时候,不妨听他辩解几句,让他心里好受些。不可一味地责备,不要将他辩解的言辞一句句地反驳,使他没有一个下台之处,否则必然会使他更激动,声音高起来,强硬的、不很理智的话就会冒出来。争吵这时就会发生。
也许,对方的某一过失并不值得你去加以责怪,因为那只是一个小过失,或者在那种情形之下,换上你去经历,那过失也是要犯的。即使对方的过失不小,这种道理也同样存在。因此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减少过失进一步给双方带来不快,夫妻间在发现对方不十分严重的过失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责备他。如果你能够安静地听他讲述事情的经过,听他为自己辩白,然后带一种宽慰对方的语气说一声“啊,今后注意一些就是了”或者“算了,算我们不走运吧”,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此时有过失一方定能如释重负。虽然他还在自责,然而他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而且深深地感激你。
事实上,过失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大多时候都不是谨小慎微的(而且谨小慎微有时会成为一种过失)。很多时候,人们都免不了犯下过失,例如不留神打碎了玻璃,递茶时却烫了对方的手等。且不说这些过失一般人并不会生气,就是发生了更大的过失,在对生活有着开朗豁达态度的那些夫妻中,也不会大惊小怪,互相指责吵架的。因此夫妻关系中,还是心胸宽广、互相体谅为佳,倘若彼此狭隘,斤斤计较,得失观念太重,家庭生活是难得太平的。在那些对婚姻生活思想准备不足、理想色彩很浓的新婚小夫妻中,因一方的小过失而引起双方的不快,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不要随便指责对方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新婚夫妇还应该注意,少犯或不犯有失对方自尊心或伤害双方感情的那些过失。这些过失不同于打碎物件或丢失东西,可以用钱来计算,伤害了感情就会在夫妻间微妙的关系中投下阴影。比如妻子好几次嫌丈夫出门穿得不够整齐,衬衣扣子不扣,今天见丈夫还是老样子,就有点生气地说:“你总是不像个样子,早知道就不跟你结婚了!”此话说得过头,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碰上脾气差的,马上还你一句:“你后悔了?那我们就离婚吧!”这样就两败俱伤了。在相互的评价问题上,夫妻双方都是很敏感的。
对爱人的过失要有宽容的态度,爱人之间不是为了在一场争吵中分个高低胜负,而是帮助对方认识过失和改正过失,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过失。只有双方采取这种妥善的解决办法,才能在一方有过失的时候,仍保持夫妻关系的和谐,保证爱情更长久。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知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他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
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坏事为好事。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智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国的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双脚感觉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觉很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变通的人。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给自己戴上了无法挣脱的紧箍咒。时时处处善于用心的人,灵活变通的人,愁事可以办成喜事,难事可以办成易事,化不利之事成有利之事,变难堪之事为愉悦之事,变坏事为好事。
“减法生活”很幸福
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也在同比加大,公众的幸福感有明显下降趋势。所以最近几年,都市里开始流行减法生活,所谓的减法生活就是把生活尽量简单化,因为不停的追逐,不断的索取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是该抛下重负,回归简单的时候了。
一位事业生活都很成功的朋友对我说:“我觉得很累,生活真没劲!刚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却很快乐。现在什么都有了,快乐却没了!”这位朋友说出了很多同样处境人的心声,生活就是这么矛盾,好像拥有得越多,心就越疲惫,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自己生活得简单一点,让自己的心自由一点呢?
所谓简单生活,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完成我们的工作,像狗一样,直线扑击兔子。另一个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可以简单一些,可以单纯一些,主要是对物质的要求简单一些,就是像狗一样,有根骨头啃啃就足矣,而把更好的心情和体验留给大自然,留给自己的心性和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极的,有人喜欢奢华而复杂的生活,有人喜欢简单甚至是返璞归真的生活。当人性中的浮躁逐渐被时间消解了的时候,人们似乎更喜欢简单的生活。这是一种趋势。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首富刘永行只穿 30 元一件的衬衫。
衣食住行一直是人们企图高度满足的四个方面。只是眼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总有一些人,不仅对物质的要求变得简单,住简单而舒适的房子,开着简单而环保的车……而且处理现实的工作时,也在追逐简单而实用的方式,用现代科技带给现代人的简单工具,“修改”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门带着各种银行卡,走到哪里刷到哪里,揣着薄薄的笔记本电脑,走到哪里工作到哪里,甚至在厕所里也可以打开电脑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并从这些简单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目标与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要背负太多的超出自己能力的担子,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减掉多余的欲望与奢侈,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也就减去了疲惫,减掉了烦恼,减掉了自己的虚伪与贪婪。让心灵得到净化,使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与安宁。
有时,许多东西,许多事情我们很难做取舍。有些东西看似非常重要,其实并非我们需要。有些事情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可往往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学会做生活中的减法,让生活简单化,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每个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做着“加法”和“减法”,重要的是判别哪些该做“加法”,哪些该做“减法”。智慧的人并不是只会做“加法”的人,而是会做“减法”的人。
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复兴越国,使勾践登上霸主的宝座,可谓是功勋盖世。接下来应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了。然而,范蠡适时做好了生活中的“减法”,把功名富贵看得淡如云烟,毅然踏上隐居陶地之路;而没有做好“减法”的文种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他对这个社会奉献了多少;一个人的幸福并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他给予他人的爱有多少。也就是说,会做“减法”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家庭事业都兼顾的女人最幸福
女人的幸福是与工作和家庭的发展分不开的。良好的工作业绩是女人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女人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独立的保证,更是女人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受到爱护的前提。同时,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会使女人精神愉快生活美满,这也是女人幸福的土壤。工作和家庭是女人幸福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
王女士是一个在外人看起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她本人是一个知名的室内设计师,丈夫是北京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夫妻情深,膝下还有一个七岁的聪明可爱的女儿,然而王女士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正被家庭与事业的选择所困扰着。不久前,正在与客户谈判的王女士接到保姆打来的电话:孩子发烧了,让她回家。虽然心急如焚,但她又怎能丢下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大客户呢?
那晚回家后,一向体贴的丈夫发火了:“这女人啊!就不能让她做事,一做事就连轻重都找不准了!”王女士哭了,我做错了吗?
其实今天的女性早已经认识到了,要想被这个社会承认就必须要和男人一样拼命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女人知道许多男人一直没把女人放在眼里——虽然他们也时常嘴上喊着尊重女性。女人必须用自己的工作成绩证明给男人看,女人在工作上并不比他们差,女人必须和男人一样在社会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这对肯于付出辛勤劳动的女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女人要用事实证明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挣钱养家糊口,女人不能为了一口饭而忍气吞声。然而,绝大多数的女人却要为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女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要比男人多得多,得到的却要比男人少得多。可以说很多时候,女人与男人显然是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里,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总是比对男人更苛刻,今日的许多女性仍然处在这样的选择之中。家庭作为生存单位作用于两性职业发展过程中,成为女性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温柔陷阱。掉进这个陷阱的女性,有的本身非常优秀,但当选择回归家庭时,她会这样很自豪地安慰自己:“我有过成功的事业,我同样也能当主妇,我什么都能干。”但这并不是完美的女人,完美的女人一定能兼顾事业和家庭。惠普前总裁菲奥里娜、阳光文化主席杨澜、维亚康母的中国区部总裁李亦非,以及众多成功的商界女性,都说明女性在商界的兴起已经是明显的趋势,但阻碍商界女性走上权力塔尖的往往是家庭。一年前美国一项调查要求 3000 个 33 岁至 40岁左右的女性,提出女性进步的最大障碍,7 3%的女性认为是个人和家庭责任。
现在,家庭负担对女性事业的障碍似乎可以通过颠倒与丈夫在家里的位置而彻底解决。虽然观念已经转变,但在家庭这个领域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吗?情况恐怕不乐观。《财富》杂志认为,“家庭主男”现象的发展可能到此为止了。大规模的妻子上班、丈夫居家的生活方式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就是这样根深蒂固。我们太习惯——待在厨房穿着围裙的那个就是妈妈,穿着笔挺西装去上班的那个就是爸爸。
尤其是女性在职业领域取得的所有进步,以及男性在这个方面对她们的接受并不容易,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对性别角色的彻底转换感到不适。如此违背惯例的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说女人必须适应一直是由男人肩负的生活负担,成为养家糊口的人。她们放弃的不仅是宝贵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还有私生活。即使她们努力弥补那些损失也会得到严厉的指责:一个不负责任、不称职的母亲。
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对男人来说更不容易。他们在运动场上,在参加如何教育孩子的活动中,都会受到轻视。他们在空房子里四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时候还必须对付自己心中的疑虑。每个人都想知道他们哪儿不对。他们被解雇了?他们是失败者?如果家里有保姆,他们就会被揣测为吃软饭的人,是“靠妻子吃饭”。即使保姆能让他们从全职的家庭工作中解脱出来,也不能让他们从心魔中解脱出来。
尽管面对如此多的障碍,作为女人还是要坚信“工作也是女人的天职”。即使是在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的今天。女人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和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记住:幸福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有一个建议是,女人要懂得如何获得家人的理解,让你的丈夫认识到你正在为家中所有人的生活打拼,你的成功是全家人的光荣。当然你也不要忘记家庭是人生的堡垒,只有后顾无忧,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所以也不要忽略了你的家庭建设,多给家人一点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