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点的出现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尤其是在中长跑比赛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能力落后于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出现跑到中途感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口干舌燥、四肢乏力、下肢沉重、动作失调等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如果在“极点”出现以后,坚持下去,过一会儿所有以上不适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呼吸重新变得通畅,动作协调,步伐轻快,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的产生是人体植物性器官(内脏器官)惰性所引起的,也就是当肌肉系统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参加工作时,而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行工作,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的不平衡,导致了“极点”的出现,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内脏器官活动的加强,两者的工作水平接近平衡,因而导致“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极点”现象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症状的轻重,与训练水平密切相关。经过系统训练的参训者,一般“极点”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短,症状表现较轻。高水平的参训者,在中长跑时“极点”可以完全不出现。反之,无训练者或初练长跑者,则“极点”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症状表现重,但只要坚持,“极点”现象就会减弱。所以说克服“极点”现象,也是意志的锻炼。
据实验表明,青少年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工作前就预先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使内脏器官的支配神经提高到一定的兴奋程度,以适应身体剧烈运动的需要。在起跑以前,站在起跑线上做几次深呼吸,都有利于克服或减轻“极点”的不良影响。如果在跑的中途出现“极点”时,要注意步频与呼吸节奏的调整。也有观点认为,在出现“极点”时,应注意多呼气,以减少呼吸道内滞留的废气,增加新鲜空气的吸入,提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比率,对“极点”的克服有积极的作用。
运动中的腹痛
腹痛在运动过程中较常发生,尤其在中长跑或竞技体育的马拉松、竞走、自行车及篮球等运动项目中发生率较高。其中有1/3的人查不出产生原因,而仅与运动训练的一些因素有关。这类的运动性腹痛,多在安静时不疼,运动时才出现,而疼痛的程度与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强度、运动速度等因素成正比。
产生的原因
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往往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缺乏训练或训练水平低;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身体状况不好,劳累,精神紧张;呼吸与动作之间的节奏配合不好;膳食制度不合理,饮食上存在问题;运动速度和强度加得过快或太突然等。
从产生的原理看,可能是:
(1)肝脾淤血:肝脾淤血肿胀,增加了肝脾被膜的张力,使肝脾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因而产生肝脾区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或牵扯性痛。这可能与心脏血管系统血液动力学障碍和肝脾功能因剧烈运动而减弱有关。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运动时速度过快或强度过大,以致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上就承担了过分的负荷,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还未充分动员或心肌力量较差时,心脏搏动就不充分或无力,影响了心脏内血液的排空和静脉血的回流心脏,使下腔静脉压力上升,肝脾静脉回流受阻,从而使血液郁积在肝脾内。另外,剧烈运动时如呼吸急促而表浅或膈肌活动紊乱,造成胸内压力上升,也会使下腔静脉和肝脾静脉回流障碍。
(2)呼吸肌痉挛或活动紊乱:其发生可能是由于运动中未注意呼吸节律与动作的协调,未注意加深呼吸,以致呼吸肌活动紊乱,呼吸急促而表浅,呼吸肌收缩不协调,过于频繁,过度紧张与劳累,而使呼吸肌发生痉挛或细微损伤。另外,准备活动不够,运动速度和强度增加太快,心肺功能赶不上肌肉工作的需要,导致呼吸肌缺氧,这样不仅易发生肌肉痉挛,而且也加剧了疼痛的出现。其疼痛性质多为锐痛,与呼吸活动有关,患者往往不敢做深呼吸。疼痛部位以季肋部和下胸部为多见。
(3)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紊乱:其发生可能是剧烈运动使胃肠道缺血、缺氧或淤血,或因受各种刺激因素而致。胃肠道痉挛或蠕动功能紊乱,可使胃壁、肠壁和肠系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胃肠道的肌肉发生挛缩,因而产生疼痛。疼痛性质可以是钝痛、胀痛甚至绞痛。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饮食过多使胃部过胀、空腹运动(胃酸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胃部胀痛或痉挛,其疼痛部位在剑突下的上腹部。运动前吃了易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如豆类、薯类、韭菜、牛肉等),可引起肠蠕动增加或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围。宿便刺激也可引起肠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
此外,运动中腹痛也可因腹腔内、外疾患而引起。腹腔内疾患以肝炎、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消化道溃疡病、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以蛔虫最多)、腹部着凉等为最多见。腹腔外疾患以腹痉挛、腹直肌慢性损伤等较多见。
处理与预防
对运动中出现的腹痛,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对因心血管机能障碍造成的静脉回流障碍和准备活动不够引起的运动中腹痛,可采取降低运动强度,放慢跑速,同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并做深呼吸的方法解除疼痛。采取上述措施后,由于被动地促成静脉回流加快,减轻了肝脾淤血程度,一般可使腹痛程度缓解,直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继续运动。对由于胃肠饱胀、运动时间安排不合适和慢性腹内疾患在运动中发生的腹痛,采取上述措施无效时应停止运动。
在预防上主要应注意的是,在训练时应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加强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的生理机能水平。膳食安排要合理,饭后须经过1小时左右才可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不宜过饱或过饥,也不要饮过多汤水。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律,中长跑或越野跑要合理分配速度。对于各种疾患引起的腹痛,应就医检查确诊,彻底治疗。在疾病未愈前不要参加剧烈的、长时间的运动。
腿抽筋了怎么办
运动中腿抽筋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而不能放松,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现象,局部肌肉痉挛时,疼痛难忍,痉挛处肌肉坚硬,而且一时不能缓解。多见于游泳、田径、篮球等项目,其中以游泳较为常见。运动中发生痉挛大多在小腿、手指、脚趾,甚至腹部也可能发生。
产生的原因
肌肉痉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寒冷刺激肌肉受到低温的影响,兴奋性增高,易使肌肉发生强直收缩。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冬季户外锻炼时冷空气刺激,都可以引起肌肉痉挛,如果在寒冷的运动环境中未做准备活动或做得不充分,或未注意保暖,就更容易发生肌肉痉挛。
(2)电解质丢失过多。运动中大量排汗,特别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高温季节运动时,电解质从汗液中大量丢失。电解质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丢失过多,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可发生肌肉痉挛。
(3)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体育训练或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而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成比例地交替,从而引起肌肉痉挛。这在初参加训练者中多见。
(4)疲劳身体。疲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疲劳的肌肉往往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发生改变,肌肉中会有大量的乳酸堆积,乳酸不断地对肌肉收缩物质起作用,致使痉挛产生。因而身体疲劳时,特别是局部肌肉疲劳状态下再进行剧烈运动和做些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就容易引起肌肉痉挛。
处理与预防
出现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可以使其缓解。牵引时切忌暴力,用力宜均匀、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小腿背部腓肠肌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同时用力将踝关节充分背屈;足部屈拇肌和屈趾肌痉挛时,可用力将足或足趾背屈。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掐和点掐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严重的肌肉痉挛有时需采用麻醉才能缓解。处理时要注意保暖。若是游泳中发生肌肉痉挛时,不要惊慌,如自己无法处理或缓解时。可先深深吸一口气,仰浮于水面,并立即呼救。在水中解救腓肠肌痉挛的方法是:先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掌压抽筋肢体的足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将膝关节伸直,待缓解后,慢慢地游向岸边。发生肌肉痉挛后,一般不宜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保暖、按摩局部。
预防肌肉痉挛,应主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健身锻炼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抽筋的肌肉可事先做适当的按摩。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运动时,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时,要注意电解质的补充和维生素B1的摄入。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游泳下水前要事先用冷水冲淋身体,使身体对寒冷有所适应,水温低时游泳时间不宜太长。在运动过程中要学会肌肉放松的能力。
肌肉酸痛是正常
长时间或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后,骨骼肌常伴随有酸痛现象。特别是缺乏锻炼的人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参与活动的那些肌肉群就可能出现酸疼和僵硬。肌肉是否酸痛,要在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产生酸痛的肌肉若不运动也感受不到。因此常影响着健身锻炼的进行与肌肉收缩力的正常发挥。
肌肉酸痛可分为即刻痛与延迟痛两类。即刻痛是指运动中和运动后很快便能感到酸痛。一般很快可自行消失。延迟痛是运动后8~24小时产生的肌肉酸痛,可延续1~2天,甚至更长时间。
1.肌肉酸痛产生的机理
即刻痛产生的机理曾经有以下几种看法:
(1)剧烈运动中肌肉代谢产物特别是乳酸的堆积所致。认为代谢产物堆积可对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或引起局部水肿;
(2)因剧烈运动肌肉组织供血不足,局部缺血所致;
(3)大强度运动可能引起肌肉组织本身损伤而致痛;
(4)因肌肉痉挛所致痛。
研究发现,有的人进行习惯的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很高时并不引起肌肉酸痛。因此第一种看法依据不够充足。关于组织损伤而引起酸痛的看法,也已不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因为即使是损伤致痛,也不可能运动后立即痊愈。
2.延迟痛产生的机理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
损伤假说:认为未经训练的骨骼肌,参加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受损伤,酸痛由肌组织的结构损伤引起,包括肌纤维的损伤与结缔组织的损伤。
痉挛假说: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由局部运动单位的强直性痉挛引起。运动造成局部缺血,引起一些致痛物质产生,或称为P-物质,当这种物质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便刺激肌肉内的痛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疼痛又反射性地引起痉挛,痉挛使局部组织缺血加剧而造成恶性循环。
3.延迟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
缓解肌肉酸痛大多采用伸展拉长肌肉的方法。从神经系统来看牵拉肌肉可以改变相应中枢的兴奋性,并通过负牵张反射的作用来阻断由于肌肉兴奋性过高引起的痉挛,以及改善由痉挛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从而改进肌肉的血流,促使受损组织康复。同时静力牵张可以改善酸痛肌肉的兴奋性。在运动后即刻到肌肉产生酸痛前反复用拉长肌肉的方法,对缓解肌肉的酸痛效果更为明显。
缓解方法还可以用热敷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与修复,也有的采用局部按摩和电疗来使肌肉舒张,促进组织代谢,达到解除肌肉酸痛的目的。也可以口服维生素C,来防止或减轻肌肉的疼痛。
不要运动过度
运动过度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锻炼安排不当。锻炼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缺乏明显的节奏,过多地采用与身体锻炼水平不相适应的运动量,持续地大运动量锻炼;或身体好时就剧烈运动,身体差或情绪不佳时就不练;锻炼中未充分注意个人特点、区别对待(如年龄、性别、锻炼水平等);带病锻炼,或伤病、手术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即投入锻炼以及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休息、睡眠不足,旅途劳累,营养不当,不良的环境、心理因素的作用等原因,也可能诱发过度锻炼综合症。
运动过度的主要征象
过度锻炼的征象是多种多样的,可涉及各个系统和器官。早期往往精神不振、无力、易感疲劳、不愿参加锻炼,大多数人有睡眠不好甚至失眠、头昏或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运动能力降低、成绩停滞或下降的现象,少数人有耳鸣、心情烦躁、容易激动等症状。若未引起注意,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则症状进一步加重,机体更虚弱,活动时很快出现疲劳,易出汗,体重持续下降,易患感冒或其他疾患,同时出现各器官系统功能失调的现象,且容易诱发意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