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涯,雷军对于自己当年的勤奋非常认同。在他的印象中,闻一多等知名人士成名都是在大学时期,他也想通过大学时期的学习而获得成功。
所以,刚刚进入大学,其他的大一新生还处于彷徨的时候,机敏的雷军就开始打造自己的未来了。他向学校的老乡咨询了个遍,向他们打听老师的喜好、点名的习惯,每个老师的教学特点,哪门课比较重要、哪门课不太重要,以及如何考试,并将老乡们不用了的书全部用箩筐搬回宿舍。
雷军每天7点钟都会到教室占座位,他总要坐在最好的位置上听课;周末时他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但是每次都是去上过自习以后的夜场。
雷军最担心自己会落后,怕自己落后就赶不上了,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所以他总是未雨绸缪,事情进展前就把它想清楚,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继续前行。
鲁迅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的。”雷军以前有午睡的习惯,但是看到别的同学不睡午觉继续学习的时候,为了不落后于人,他硬是改变了这个习惯。
雷军很擅长管理时间,他总是将时间分割成若干个半小时,为自己制订好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他上课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哪门课是比较重要的,他就会上这门课的四分之一;哪门课不太重要,他就上八分之一的课。这样听课的目的是搞懂课程的精髓。
雷军最感兴趣的课程就是“数字逻辑”,因为雷军可以完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上“数字逻辑”课时,老师总习惯先问大家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再让雷军站起来回答。据大学的学弟学妹介绍,雷军还是系里20年来拿过“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满分成绩的仅有的两个学生之一,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由于雷军聪明能干,系里的老师都会让他帮忙做课题,雷军也不拒绝—因为这样可以拿到机房的钥匙,最忙的时候可以拿到三个老师的机房的钥匙,这样对增长编写程序能力很有帮助。
在最初编程的时候,雷军感觉非常特别,骨子里浸透了优秀程序员所需的全部天分,“程序人人会写,巧妙各有不同”,这就是天才与常人之间的差异。雷军做程序员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因为小时候喜欢写诗,雷军写程序如同写诗一样精彩。他大一写的“PASCAL程序设计”课程的作业,老师觉得非常好,等雷军上大二的时候,这位老师就把雷军编写的程序作为范例编进了大一的教材。
因为对于编程的热爱,雷军就这样在实验室中待了一年多,也成了实验室的“老油条”。“泡机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遇到不好说话的机房管理员,就是不让你进去。一般想“泡机房”必须在门前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武汉的冬天非常阴冷,没有暖气,机房又规定必须穿拖鞋,机房旁边就是一个风口,在机房门前穿拖鞋站一个多小时会被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但雷军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他去的次数太多,以至机房管理员见着雷军就往外轰,也不问他是否有上机票。学电脑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以至雷军觉得玩游戏实在是浪费时间。
大学时雷军写了很多程序,他当时追求的是知识面,每样都有涉猎,反正大学没毕业前,不需要设定未来职业。他做过财务软件,还做过服装CAD、建筑CAD,将市场上有兴趣的软件都做了个遍。
兴趣,也是雷军早期编程的最大动力。
雷军是中国内地较早玩BBS的人之一,每天早晨7点,顾不上洗漱,他就开始叮叮当当地拨号,Modem一声长鸣,总算上线了,然后他非常快地把信下载,断掉线,迫切地看信的内容。
雷军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在他读大学时,其父母工资放在一起不超过300元,雷军每个月要从家里拿走150元钱,他清楚自己把家里一半的收入都拿走了,况且他还有一个姐姐在上大学,为此父母的生活非常艰苦,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他下定决心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人”,做各种兼职勤工俭学。除上大学第一年由父母支付学费外,此后他的学费与生活费都是凭借自己兼职赚取的。在优秀的成绩单背后,靠着稿费和奖学金,雷军完成了大学学业。
雷军对自己大学时期的评价是“没有虚度光阴”,“席卷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奖学金,这真不是夸海口”。他先后获得了“挑战者”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武汉大学三好生标兵、光华一等奖学金及两次湖北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之一,只要修够学分就能毕业。刚进入大学,雷军就决定选修一些高年级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就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独立完成了大学设计。
雷军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人,如大学期间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30余篇文章。这种成就让雷军颇为得意,发表文章不是靠运气,为了提高投稿被采用的概率,他会将每本刊物的定位、编辑的喜好等进行认真的分析。
雷军记得很清楚,大学时班上有一百多名学生,入学的时候他的成绩是班里的第24名,毕业时上升到第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