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把满足性的需要当作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后人分析她的高寿,除了接受佛、道两家的养生思想与学说,注意起居饮食、思想情志,且重视导引术等体育活动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与她晚年在性生活方面过得愉快而满足,男女交合,阴阳调和,内分泌平衡分不开的。
大唐之灾敢说跟贵妃无关?——唐明皇与杨玉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唐明皇(685—762年),即李隆基,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孙,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生得器宇轩昂,善骑射,通音律,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史称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上继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武周雌皇)两代的成功经营,到他统治时期唐朝达到极盛,历史上将其统治早期叫做“盛唐”。
李隆基出生之时,正是武则天主政做女皇之际。他从小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素来颇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见。他是在先平定韦氏集团阴谋篡权、后贬逐太平公主而登上帝位的。唐玄宗登基后励精图治、勇于纳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果断、英明有为;在大臣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等人的支持下,对武则天统治后期以来一度混乱的政局进行整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当时政治清明,国强民富,社会稳定,物质繁荣,文化发达,科技先进。大诗人杜甫后来作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但是,唐玄宗晚年沉缅女色、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奸臣,生活腐化,朝政腐败,巍巍大唐王朝已走上下坡路。“渔阳鼙鼓动地来”,天宝十四年(755年)终于爆发了由安禄山、史思明等外官引领的“安史之乱”,叛军很快攻陷洛阳,向长安挺进。大厦将倾,次年唐玄宗往西仓惶出逃,随行御林军将士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发动哗变,先是逼杀杨国忠,后又让人缢杀杨贵妃,使之成为皇帝的替罪羊、替死鬼(一说杨贵妃当时并未真死,后来还随人远去了日本岛国)。唐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唐玄宗于758年回到长安,曾被李辅国率兵幽禁,宝应元年(762年)在思念杨贵妃的悔恨与寂寞中郁郁死去。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玉环(719—756年),号太真,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或说陕西华阴县),一说原籍广西容县,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唐玄宗之贵妃,故后人称之杨贵妃,“肌肤胜雪,丰艳照人,风情万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氏不仅姿质绝色,且才艺出众,善歌舞、通音律,代表作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创作并伴奏,杨贵妃表演,二人配合默契,可谓艺术知音),又会谈琵琶。她还能写诗,《全唐诗》里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属于那种香艳之辞。
734年,杨玉环被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纳为王妃,时年她十六岁,李瑁也约十六岁。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猝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人能使他满意。太监高力士为讨唐玄宗欢心,向他推荐了杨玉环,言称其长相与惠妃神似,且还有超过之处。740年唐玄宗临幸骊山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云雨快活一番之后,万分喜爱,先令其出家,号太真,住太真宫。745年,唐玄宗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之女为寿王妃,册封杨氏为贵妃;时年唐玄宗六十一岁,杨玉环二十七岁。父夺子妻,且年龄相差悬殊,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唐朝宫闱里的一大怪闻。
正如文首所引白居易的诗句中云,唐玄宗甚爱杨氏,曾言“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称赞她是其“解语之花”。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杨氏有三个姐姐,皆国色,也被应召入宫,侍奉天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尤其老三虢国夫人天生丽质,不假脂粉。正因如此,当时民间竟有生小孩希望是女孩、将来能入宫做妃子以荣耀家族的观念(“不重生男重生女”)。杨氏的兄弟亦均被赠高官。甚至其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唐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取乐时便令其计算账目,被陛下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乃至荣登诸臣之首——宰相,操纵朝政,炙手可热;而小人得志,引发祸端,惹得上下乌烟瘴气,最终自己也不得善终。
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唐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之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之为“雪花娘”。唐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唐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他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郑处诲《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均十分伤心,将其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
天宝中年,范阳(今京南、冀北一带)节度使安禄山因立过边功,深得唐玄宗宠信,还自认作比其还小的杨贵妃的干儿子,更令老糊涂之皇帝大乐;且见美色起淫欲,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佯醉中竟明目张胆调戏贵妃(一说竟已让他得手,与“小干娘”有床第媾合之实)。据说他就是觊觎夺取贵妃,这才要发动兵变,直捣京城。
大唐一场巨灾,使唐玄宗时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整个唐朝社会由盛而衰,过去的说法,把主要原因推究到杨贵妃的头上,这便是从古至今、占据中国历史传统主基调的“红颜祸水”之论。这是早已被否定了的以男权为中心的腐朽封建道学思想,不足为训。客观来说,唐玄宗自己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你要说杨贵妃一点责任都没有,恐怕也不太正确,至少她也是导火索吧。
关于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故事,历代文艺作品极多,如白居易著名的七言叙事长诗《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白朴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清朝有洪升的《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隋唐演义》等。就是今天,牵涉他们的电影电视剧、歌舞戏剧也非常多,但基本上是纯虚构的戏说与传奇。陕西临潼骊山的华清池,因曾系杨贵妃沐浴之地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村姑让他在文学史上传美名——崔护与绛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崔护的代表作《题都城南庄》,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声名赫赫。桃花依旧,物是人非,人生如梦,恍然春归。它不知让多少人萌发万千感慨,亦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才名。
崔护,唐朝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据传出身名门世家,风流倜傥(清人王世贞《艳异编》说是“姿质甚美,少而孤洁寡合”),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0年)赶会士,终进士登第,曾官至岭南节度使,相当于今之省级军区司令、公安厅长,仕途也还算不错。
但早在贞元初期,崔护赴京城长安应试进士未中,心中郁闷,书斋枯寂。那是暮春清明时节,他独自一人来到长安城南郊游踏青。野外春光烂漫,蜂歌蝶舞,桃红梨白菜黄,色彩绚丽似画;柳枝间黄莺穿梭、池塘中鸳鸯戏水,处处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崔护赏心悦目,好不惬意,落第之愁一时尽消。
春阳明媚,天气暖和,崔护口渴讨水,来到一户黄墙白扉的农家茅舍前,见花木丛萃,寂若无人。他好不容易叫开门,遇一及笈妙龄女子独立于院内桃树下。桃花盛开,映衬女子,娇艳妩媚,光彩照人。崔护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分不清是桃花映人面还是人面映桃花,不由目注神驰,心旌摇动。(其实这村姑也不一定是何等的绝色美女,但因为小家碧玉,清纯腼腆,兼之桃花映衬,确实有些动人。)他几番与之问讯,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含含糊糊、疯疯癫癫尽说些傻话(我想另外一定还有自我介绍、自我说明之类的内容)。女子既不嗔怪也不答腔,不胜娇羞,含情脉脉,面对风度翩翩的俊俏书生,不由心头怦怦如小鹿乱撞,“目注者久之”;临别时虽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意,却因淑女矜持,始终没有开口倾诉衷情。两人都是情窦初开,心思微妙,只得怏怏各顾。“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回城后,少女倩影每每萦绕心怀,崔护不时出神遐想,怅然若失。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脑子不怀春?”说得多好啊!
光阴倏忽,转眼一年过后,又是清明时节,崔护再度进京求取功名。因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他又专程来到了长安城南。依然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依然是原野锦绣,阡陌纵横;依然是那黄墙白扉的茅舍。春光和煦,百花争艳,园中如故。崔护雀跃而至,可物是人非,门锁萧然,久无反应,女子已不知去向,空余一树桃花凝情含笑,红靥露欢,芳容如醉,仿佛去年那位村姑的俊俏脸蛋。抚今忆昔,往事历历,诗人心中不禁怅惘悲伤。真情实感,于事及情,因而思如泉涌,他在园墙上一口气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之诗作。
人面桃花,去年今日;物是人非,景相同而人不见。同一景色,两次境遇,因人面不同、心境不同而截然迥异。于不经意中偶然遇到美好事物,又在不知不觉中离人远去;再回首时,它已随风而逝,空留下回忆和遗憾。美好事物因失去而愈显珍贵,美丽故事浓缩成一首梦幻诗篇。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竟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全诗因情即兴,自然浑成,虽然是大白话,简单的句子,却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山泉,清澈醇美而又起伏跌宕,回味不尽。人面桃花千年吟咏,令人断魂长安城南!
后来,宋元时期一无名氏(有人说是孟棨)还据此编了一个叫做《崔护》的爱情传奇短剧(见《本事诗·情感》),欧阳予倩亦就这个故事写过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说是该村姑(他们甚至为其取名绛娘)事后读到了崔护这首诗,感念崔郎深情,竟然患病、不饮食进而断气。因缘际会,崔护再次来到她面前,又以真挚的哭诉,使该女当场开眼复活。最终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家老翁将爱女许配给了崔护,村姑从而成了节度使夫人,又是一个俗气的大团圆结局。但这不过是后人设想美好却不切实际的杜撰罢了。
说实话,唐朝在文学乃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很鼎盛,居中国三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之顶峰,尤其诗歌文学空前绝后、名篇力作举不胜举、一流诗人群星灿烂。在唐朝文坛,不管才学、名气、作品,崔护都不算什么顶尖之辈;但是,就是因为这篇《题都城南庄》、这个“人面桃花”的形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艳遇故事,而使崔护美名远扬,家喻户晓。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在何时何地,往往便存在这样的现象:你再有才学、本事,你再努力、尽心,但要是没有碰到一个什么特别的机会,没有一个特别的介质出来,你可能始终就是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相反,有些人的才学、本事可能远远不如你,甚至无须很努力,但就是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介质,人家反倒突然脱颖而出,大红大紫。古今中外,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崔护就是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个村姑,写了这么一篇“人面桃花”,成就了他。
我也曾读过崔护的另几首诗作,与李杜白、小李杜、王孟、高岑、韩柳他们的佳构杰著相比,的确写得并不怎么样。除了这首《题都城南庄》,只有《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其中几句倒还算精练婉丽,清新可人。
¤“始乱终弃”的祖师爷——元稹(张君瑞)与曹九九(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稹《莺莺传》与王实甫《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