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园茶楼坐落在一大片丹桂树丛中,茶楼前的庭院宏大古拙,临小巷街面的院门楹柱上的楹联是屈原《九歌》中的名句“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院门的东侧用地用典型的中式明清风格的山墙作了半隔断式处理,用实木构建了一个古朴的月门,月门上用圆韵的欧体阴刻着“天香润竹”四个字,这是从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中化用出来的。
山墙的两边错落有致地种植了成片的桂花树,有植株较矮而萌蘖较多的四季桂;有花色呈纯白、乳白、黄白色或淡黄色的银桂;也有花色呈柠檬黄淡至金黄色的金桂;还有花的色像较深,呈橙色、橙黄、橙红至朱红色的丹桂。树木林中间或点缀着七窍玲珑亮白色的圆润湖石,显得格外典雅清纯,赏心悦目。尤其是沁人心扉的缕缕桂花暗香,更是令人陶醉!本来这时的季节早已经过了深秋,但由于整个院子处于地底温泉地带,温润的地热造成的局部小气候环境,使满园的花卉树木还保持着秋季的靓丽形态。向右经过浅黄色鹅卵石铺成的石径,走进月门就是一足有四亩左右面积的水塘,水塘的坡围整个用大小不一的五彩鹅卵石铺成,水塘边种满了芡实、莲花、鸭跖草,水深不及五尺但纯净照人清澈见底,水塘中部种植了一大片生意盎然碧绿滴翠的水竹,无形中把水塘划分成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四个区域,每个水域都用竹子搭建了竹桥与岸边联通,竹廊、竹亭的风格各异,竹亭内放置了整套的品茶用具,有趣的是,四个水域的竹建筑物不仅外形立面各不相同,而且所选用的竹材也是别有千秋,但四个区域的组合又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足见设计者的诗情画意匠心独运。东南区域的竹材用的是江南最常见的毛竹,竹亭的亭柱上刻着一副楹联,是从清代诗人丘逢甲的题画诗“竹二首”的首句“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衍化而成的,上联是:”环碧水而仙气不挠“,下联是:”擎苍穹则灵韵尤劲“;西北区域选用的竹材是西北最普通的刚竹,竹亭的亭柱上也有一副楹联,上联是:”风来雨过净如洗“,下联是:”明月弄影魅若兰“,这是化用的清代诗人纪琼的咏竹名句:”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西南区使用的竹材是楠竹,竹亭亭柱上的楹联是:”雪压枝低不沾泥,霞映天高总关情。“这明显是化用的明太祖朱元璋赞誉竹之刚正的诗句”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而东北区域采用的竹材是京竹,楹联写的是:”宜烟宜雨又宜风,养气养节复养公。“这是从唐末世人郑谷写的咏竹诗中引用拼接而成的一副楹联。提起诗人郑谷,禹天阳不由得想起师傅讲的”一字之师“的成语典故。据《唐诗纪事》记载,说是唐代僧人齐己,对诗文很有兴趣。有一次他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郑谷。齐已把诗稿一篇一篇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为宜。”齐已一听大为拜服,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又拜。后来许多文人们都知道了这件趣事,众口交赞,遂将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禹天阳心想,这个典故也许就是要告诫人们欲练改一字之功,天分、意志、心性缺一不可,所谓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院子的西边是停车场,整个停车场均用竹木搭起了遮阳棚架,棚架上爬满了南方少见的北地藤本月季和常见的油麻藤,郁郁葱葱肥厚的油麻藤枝叶与花团锦簇的藤本月季红绿相间,辉映成趣。迎面的三层主楼飞檐画栋,回廊曲折,琉璃瓦面碧******,栏杆色泽古朴自然,用竹雕木刻的黑檀木屏风将各层楼面分隔成若干个品茶小寮,寮门轻垂金丝竹编就的门帘,门右上方挑挂着光线柔和的六角羊皮灯笼,灯笼上有手书的茶寮名,全部都与桂树的品种名和茶叶有关,什么“柳叶春碧”,“金扇雪芽”“滴水狮峰”“葵叶俊眉”等等。“柳叶春碧”指的是柳叶桂和碧螺春茶,“金扇雪芽”指的是金扇桂和峨眉雪芽茶,“滴水狮峰”指的是滴水黄桂和西湖狮峰龙井茶,“葵叶俊眉”指的是葵花叶桂和武夷金俊眉茶.。。整个建筑环境给人一种幽静安宁,格调飘逸的安逸闲适之感。。
一楼正门两边悬挂着黄花梨木峻刻的门匾,上联摘自李白《咏桂》诗中的“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下联取自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的诗句“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门内是一个约有600平方米左右的中空式圆形古典风格的大茶厅,顶头有一个灯光音响设备齐全的小型茶艺表演台,表演台与茶座区有意设计成错层,无论哪个茶座都能无遮挡的轻松欣赏茶艺表演台上的表演。禹天阳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清雅幽静的庭院,也没有想到天下居然还有这样不粘一点铜臭的经营场所。禹天阳由小翠一对一地培训了三天后就上服务员岗了,上了几天班后禹天阳发现,到桂子园来喝茶的顾客并不多,但似乎非富即贵,而且由于茶楼还提供小型温泉洗浴、足疗按摩和棋牌室及茶点餐供应服务,几乎一半以上的顾客在茶楼一待就是一整天,尤其是茶艺表演台的不定时表演,水平之高、名角之多时常出乎一般人的想象,尤其让禹天阳没有想到的是,各个茶寮之间的隔音效果极佳,50分贝以下的声响几乎完全听不到,二、三楼的茶寮区中部和四周都设置了九个茶水间和服务员休息区,茶客只要轻按亮着灯的呼叫按钮编号(未亮灯意味着此人未到岗),就能迅速地得到指定茶饮服务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服务。要知道1975年国内还处于贫穷落后的封闭时期,第三产业建设整体而言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更不谈服务理念和规范化服务流程了,可在这常住人口不到4万的小县城竟然有这么一个奇葩茶楼存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