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保险公司告诉你,现在你给它1万元,80年后它给你50万元,你愿意吗?如果按膨胀率5%来算(1×1.0580),今年的1万元和80年后的50万元几乎是同样的购买力,这还没有算利息。
当然,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还是给它比较划算,因为今天的1万元如果放在床垫下不动,80年后的购买力【1×(1-0.05)80】仅相当于现在的165元。
所以,昨天的钱比今天的钱值钱,今天的钱比明天的钱值钱。
“名义”与“实际”———通货膨胀的秘密
假如你十年前借给一位朋友1万元,今年他终于还了你1万元,你觉得高兴吗?当然不高兴,用老百姓的话说,这1万元“飘了”,意思是不值钱了。为什么?因为这十年通货膨胀了好几倍。
如果把今天的1万元换算成十年前的钱,可能也就2000元。也就是说,他名义上还你1万元,实际只还了2000元。这都是通货膨胀闹的。
因为有了通货膨胀,所以也就有了“名义”和“实际”的概念。
比如银行的利率也存在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假如银行告诉你,他的储蓄利率为3%,而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实际储蓄利率为3%-5%=-2%,也就是说你的钱没有保值。
收入增长也存在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假如你去年每月挣1000元,今年每月挣2000元,很高兴吗?可是假如通货膨胀率是60%(夸张了),实际上,你的月收入是减少了。
同样,企业利润、利率、税率、GDP增幅、公司未来收益等,都存在名义与实际的差别。原因就是通货膨胀。
增发货币如何流入社会———“注水”的财富
前不久,一位朋友去参观了印钞厂,看到一车一车崭新的货币的时候,心中充满疑惑。他问我:“这些钱是怎么分配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
我对他说:如果新增货币简单地向社会按比例发一发,除了造成通货膨胀之外,根本起不到对社会生产的组织作用,因此,国家断然不会分配给机关、企事业单位。
可是,印钞厂里的钱是怎么流通到社会上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货币的本质说起。
我们知道,货币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哪里需要人们去开发的时候,就把钱放在哪里,钱不够了再去印。
现在,我们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这些“组织工具”(钱)放在了哪里?一般放在了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比如国有企业,需要扶持的农村项目、需要开发的矿山等,还有一些落后国家政府直接发给公务员当福利了。
第二,谁去放这些钱?这些工作由各个国家的“开发”银行或国有投资公司,或者貌似商业公司而实质为国家控股的金融公司来完成。
以中国为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另外还有国家投资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三,它们的钱来自于哪里?一部分来自于税收,也就是财政部;一部分来自于向其他银行发放的金融债;一部分是投资的利润;还一部分是来自于增发的货币。
第四,这部分增发的货币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民银行”。每个国家只有一个地方有权发行货币,就是央行。
第五,央行的货币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朋友参观的印钞厂。
印钞厂里的钱,对于国家来讲,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讲,就像即将要往酒桶里兑的水一样,它唯一的用途就是———稀释你的财富。
印钱的理由———政府的“遮羞布”
之前我们说到,谁拥有货币发行权,谁就犹如坐拥金山。
但是,这偷偷印钱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得找个理由为这事正正名,最好有个理论基础。
有朋友问,这事还有理论基础吗?有啊!
我问大家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每月挣500元,你花多少?可能全花了,因为它只够生活成本;
如果你每月挣1000元,你花多少?可能花800元剩200元;
如果你每月挣10万元呢?可能花2万元,存8万元。
也就是说,你花销的比例会随着你收入的增加而降低。相反,储蓄会越来越多。对吗?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但是问题马上就来了,如果大家都把钱存起来不花,市面上的钱不就越来越少了吗?没有钱谁会去做面包,谁会去引自来水,谁会去发电,这个世界不就停止运转了吗?怎么办?
印钱呀!
第二个问题: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货币和社会财富相协调的社会,突然发现了一座矿山,社会财富要增加,需要有人开采,但是钱从哪儿来?印呀!
第三个问题:
如果今年经济形势不太好,你的工资比去年降低了,是不是很不爽?是不是很容易抱怨政府,因此,工资不能降。
假如工资真降了,你花钱就更加谨慎了,对吗?这可不打紧,你谨慎、他谨慎、大家都比着不花钱,那么,这个世界不就又停止运转了吗?因此,工资只能升不能降。
第四个问题:
富人的后代永远是富人,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你们能接受吗?
对,不能接受。因为,社会需要活力,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机会,因而,财富需要流动。
有人问:怎么流动呀?你能上人家里拿吗?人家也不能给呀。
以前我们说过,通胀税对于积累资金的稀释最有效。
有人问,怎么收通胀税?印钱呀!
第五个问题:
大家一听印钱就害怕了,是吗?那就对了。因为害怕,你就会把银行里的钱、床垫下的钱都拿出来花,这样钱就流通了,生产就继续了。
因此,我是应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动了印钞机!
反腐败的核心———约束政府
朋友们,前面我们讲了货币增发的问题,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无奈?你知道每次增发的货币量是多少吗?基本上都是以千亿或者万亿计的。
由此,我想到了反腐败。
腐败分子贪污几千万,或者几个亿,但是社会的总货币量不会增加;而且他个人也消费不了贪污的钱,会藏在家里或存在别人的账户上,还会造成社会流通的货币量减少。因此,他们的贪污行为并不会让普通老百姓收入减少。我们之所以恨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钱分给我们:)法律要给他们严厉的惩罚。
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想花钱就印钱,他的钱不但可以占有社会财富,还会让普通老百姓手里的货币贬值,等于收了铸币税,对全社会造成伤害,这个人又该怎么判刑呢?
在现实生活中,你无法给他判刑。因为法律授予了他货币发行权。政府拥有货币发行权本来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这个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和约束,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伤害。
由此,我们反观世界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就像羊圈里的羊群,瞪大眼睛在盯着谁多吃了一口草料。孰不知,他们共同的命运却掌握在牧羊人的手里,要么被剪羊毛,要么被屠宰。
一个不受约束的政府,最大的腐败就是自身。
货币的实质———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
朋友们,假如让你搬走一座山,你会怎么办?愚公移山吗?
不,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组织人一起去挖、去运、去填对吗?
可是,怎么组织人呢?
有人说,我要是皇帝就行,强征百万徭役。可是你别忘了,还得组织几十万的军队去看管劳工,最后搞得民不聊生,连皇帝也做不成。
有人说,解放军有战斗力,请解放军去挖山。但是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你还要再招募军队去戍边,还要负责粮食供应、医疗卫生、运输清理等组织工作。
你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组织工作当中。
还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呢?
有的朋友说得对,花钱。
你可以把要求和资金公布出来,谁来干都行。这样,不用强行征召,自然有人去挖、去运、去填;还有人主动送水、送饭,还会有人提供医疗服务;还会有人生产相关的挖掘设备和运输车辆,说不定还会有人主动修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没去的人呢?赚不到钱呗,如果你为挖山印的钱太多,没去的人手里的钱还会贬值。这就等于引导人们听你的话,听话的就有利益,不听话的就有损失,对吗?
哎呀,一切进行得如此顺利,而你去组织人了吗?没有,只是在用货币吸引你所想要的生产和劳动。
老百姓也可以运用货币组织社会生产。如果大家觉得面包好吃,都去买面包,面包的价格就会上涨,面包商的利润就会增加,他们就会生产更多的面包,面粉商就会供应更多的面粉,农民就会种更多的麦子,种子公司就会培育更好的品种,肥料厂就会生产更多的肥料……
当然,通过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方式,会更高效率地组织社会生产。
朋友们!在重商主义理论时期,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马克思说:货币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发现,货币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组织工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古代,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因为当时以金银为货币,而金银的数量又依赖自然界的储量和人们的开采技术,而且大部分货币又积聚在达官贵人手中,社会上流通的货币相对不足,因此社会需求不能通过货币组织社会成产。从这个角度讲,“信用货币”的产生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
货币的价值———钱就是让花的
前些日子和检察院的同志聊天,说起了贪污,他们说———
很多贪污犯在家里或银行藏了很多钱,也没怎么享受过,后来被发现了,钱都被没收了,自己也活不成。
而有的人,边贪边花,享尽荣华富贵,审计一查,账上也没有,家里也没有,证据不足,说不定还能被放出来。
最后,他们开玩笑,这钱的作用就是为了花,钱不花一点也没用。
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说出了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就在于流通。
从货币自身的角度,不流通的货币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
从个人角度,不流通的货币只是一张国家的欠条,不能换取任何财富;
从国家的角度,货币不流通,就起不到刺激生产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不流通的货币只能日渐贬值。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于公于私,你都该花钱。
永不消逝的货币———“消费倾向”与“货币乘数”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见过有人销毁货币吗?大概除了央行在更换旧货币的时候会销毁残损货币、发行等量的新货币之外,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销毁货币。也就是说,如果发行货币的政权不倒台,他发行的货币一旦被印刷出来,就会永远存在。
假如你今天挣了1000元并把它花掉了,请问你花掉的那1000元消失了吗?它只不过是换了个主人。这就是钱的特性:没有主人。
钱很像化学中的催化剂,可以循环参与化学反应,而自己不会被消耗掉。钱可以通过商品交换,不停地易手并刺激生产,而自己不会消失。
同样一元钱,只要被不停地花出去,它就会不停地去刺激生产。但是,人们通常不会把挣的钱全都花掉,而是只花其中的一部分(留的部分要么是以备不时之需,要么是等待投资)。一个人花出去的钱就到了别人的手里,别人留一部分后再花一部分就会到另外人的手里……
假如所有人总是花掉挣钱总额的1/3,那么1/3被称为“消费倾向”。人们发现,一笔钱在社会上起到的刺激生产的作用相当于“这笔钱÷(1-社会消费倾向)”,这就是著名的“货币乘数”。
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倾向”越高,也就是人们越喜欢花钱(储蓄率越低),这笔钱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就会越高。如果大家都是“月光族”,分母就会变成0,这笔钱就会在社会上不停地刺激生产。
消费观与生活质量、社会发展、通货膨胀
前面我们讲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如果很喜欢花钱享受,那么货币在社会上起的作用就会越大,也就是货币乘数越大;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很喜欢存钱,过日子很节约,那么货币在社会上起的作用就越小,也就是货币乘数越小。
这就涉及到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美国的超前消费观念和中国的高储蓄率观念。
此前我们讨论过,货币是社会劳动的组织工具,而且它仅仅在流通的环节起作用。
我们先来看美国。美国国民基本不储蓄,挣了钱就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第一,积极的消费致使市场需求增大,进而刺激生产,促进商业繁荣;
第二,善于消费的人会更注重产品的品质,督促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三,主动消费容易追求享受对奢侈品和新产品的需求,进而促进先进科技层出不穷,并不断转化成为生产力;
第四,踊跃消费可以提高货币在社会流通的效率,也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假如你是美国的领导人,只需印一点钱,就可以在全社会大范围流通,刺激生产;因此,通货膨胀率就很低。
第五,习惯于消费就一定会喜欢贷款消费。贷款的钱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储户的存款。也就是你把别人的存款拿出来花了,这不就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的消费倾向吗?不就等于进一步提高了货币乘数,放大了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吗?因此,国家就更没必要增发货币去刺激生产了,因此,通货膨胀率就会进一步降低。
我们再来看中国。中国人习惯于节俭持家,积攒钱财,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
第一,过于节俭的社会意味着市场需求不足,没有足够的利润刺激生产者,因此商业和制造业凋敝,物资匮乏;
第二,因为节俭,总是追求便宜,因而容易容忍低质量产品和低质量服务,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