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四节让滥竽不再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身无长物,却有些小聪明。当时齐国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他为了养家糊口,决定铤而走险,去齐宣王那碰碰运气。齐宣王是个讲排场的人,他喜欢听三百人的大合奏,正在四处招人吹竽。于是,南郭先生跟着一帮人混进了齐宣王的吹竽乐队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南郭先生还有些心虚。时间一长,南郭先生发现,在这个三百人的大乐队中,他一个人吹与不吹都无足轻重。南郭先生慢慢放下心来,他就在齐宣王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混了好几年。
几年后,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当了国君。受父亲的影响,齐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不过,齐湣王和齐宣王有些不一样,他更喜欢听独奏。齐湣王让三百个乐手一一上殿独奏,众多吹竽高手们被齐湣王挖掘出来,乐手们的待遇也有了差别对待,齐国的吹竽水平也得到发展。
不过,相对于那些吹竽高手,南郭先生的日子可不好过了。他心想:自己对于吹竽是一窍不通,要是被国君知道可是要掉脑袋的。于是,南郭先生最终选择在一天夜里偷偷溜走了。
后来,人们取笑南郭先生,南郭先生却说:“你们为什么不从齐宣王身上找找原因?”
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原因在于齐宣王实行的制度存在问题。齐宣王实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制度。不管每个人吹竽的技术如何,付出努力多少,都会得到同样的待遇。经济学中讲,人是理性的,在获得利益既定的情况下付出的劳动会尽量最小化。对于齐宣王的吹竽手来说,吹得好与坏,待遇都是一样的,于是会有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存在。
假设齐宣王一直活下去,那他的这个吹竽乐队一定会解散。原因很简单,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必然会成为乐队的榜样,大家都会纷纷效仿。到最后,三百人的合奏,恐怕没有一个人在真正吹竽。最终的结果是,齐宣王不得不解散吹竽乐队。这就是平均主义所引起的集体无效率。
很显然,齐宣王的这一制度从效率的角度讲,是失败的。
齐湣王时,集体演奏的方式变成了个人演奏,按演奏水平分配工资。齐湣王考核的方式显然要有效率得多,他会促使吹竽的乐手们更加勤劳。
当齐湣王改变乐手的演奏方式,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努力学习吹竽,要么走人。南郭先生没有吹竽的本事,只得一走了之。
人的懒惰或勤奋不是天生的,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引导的结果。一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可以把勤劳者变为懒人,一种有效率的激励制度也可以把懒人变为勤劳者。正如经济学家常说的: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会做好事。因此,组织要开发、制定一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杜绝这种“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