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漫长人生道路上,肯定遇到过很多羞耻的、丢人的、讨厌的事情。他们恐怕早已把那些不愉快全都忘掉了,就是让他去想,也未必能想得起来。与这个相反,以前的那些愉快的经历,他们肯定也记得相当清楚。这正是老人们为什么总说过去好的原因。
除这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们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可能会立刻忘掉,但对发生在过去的事却能记忆犹新。比如:他们也许记不起30分钟前吃过什么东西,但他们却能记住30年以前跟谁在一起玩耍过。
假如一个人总说过去好的话,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开始走向老化了。
什么是意志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就是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产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形成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还能借助于已有的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
在此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人的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意志常常和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并且调节支配行动,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比如小学生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而刻苦学习,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而顽强拼搏,科学家为科学研究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等,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
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最显著的特征。目的越恰当、越明确,它的社会价值越大,则意志行动的水平也就越高。克服困难,指的是克服意志过程中来自内外的困难。内部困难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自身所出现的相反的要求和愿望,常常表现为内部矛盾。
外部困难是指人在进行行动时碰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阻碍。人在意志行动中克服的困难越大,说明人的意志越坚强。
意志作为人的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在活动中的功能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功能表现为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完成预定目的所进行的行动;制止功能表现为抑制和阻止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动。就是说,意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志是人学习文化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条件。人的意志水平的高低和意志品质的好坏,对于人的学习和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人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在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独创性的研究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许多失败。若没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很难长久坚持和获得胜利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罗庚也说过:“勤能补拙足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马克思还说过:“在科学的征途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意志是人控制情绪与情感的巨大心理动力。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而意志坚强的人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去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将意志行动进行到底。
意志可以造就坚强性格和完美个性。它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夫志,气之帅也。”
意志不仪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爱迪生常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非凡的才能,是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其形成的基础,顽强的意志又是构成其性格的核心成分。
意志在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个人成事、成才和成人的关键。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生物学家巴斯德也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不应培养“惰性”
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工作怠慢,学习懒散,意志也消沉,悲观失望,不求上二进,昏昏的度日,这种消极行为在心理学方面,称之为惰性。医学心理上指出,惰性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导致思维迟钝
充满了惰性的人,大脑机能因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致使脑腓肽以及脑内核糖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水平下降,久而久之,会致使大脑功能呈现渐性退化。思维以及智能会渐渐变得迟钝,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也随之下降。
机体素质下降
生命在于运动,活动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而充满了惰性的人却懒于去活动,不仅大脑不运动,而且四肢和机体也不想动。所以,会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身心疾病。
影响人际关系
惰性大的人甘于平庸,并贪图清闲和安逸的生活,对于周围的人或者事不闻也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自然会引发起周围人的不满甚至是反感,也不会有朋友、邻里与同事,甚至连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因此,易和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影响了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
易未老先衰
人体的健康有赖于其心理上的平衡与心理健康,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其一定的紧张性。而惰性大的人心理负担也重,而且动脑筋也少,久而久之,会大大降低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变得未老而先衰,叶死株黄。
易患身心疾病
惰性引发的不良心理会大大影响其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与紊乱又会反过来增加了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的循环,对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易“随大流”是一种什么心理
当我们在街头看见很多人围着一个摊位或者排起长队抢购着某种物品时,常常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购买者的行列之中去购买,虽然我们并不一定真正的了解此商品的优点或者自己是否真需要,而当我们所在的班组年终去评选先进人物之时,假如多数人都同意选某人,则另外一些人也就会随声附和地同意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随大流”的保守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称做“从众现象”。它是由个体受迫于所处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要使自己的行为和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大学生,实验的内容是让被试者对于两个图片上的线段长度做出了比较和判断图片上画了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第二个图片上则画了长短不等的三条线段。其中的一条和第一个图片上的线段长度都相等。考试将被分为几组,每组被试者中,第一个前5名都是由实验者有意去安排的假被试者,只有最后一名是真正的被试者。实验要求被试者在第二个图片中寻找出和第一个图片中线段相等长的线。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不难去判断的,因为第二个图中C线的长度很明显地和第一个图线段相等。可是,每当前面的假被试者(真被试者并不知道他们是假被试)一并做出错误的回答的时候,几十名被试者中大约有37%的人受到其影响也做出了同样错误的判断。
人为何会出现从众的行为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来自群体方面的压力。在群体的内部,普遍都有需要共同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成员共同行为的标准。它包含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以及不同性质的,如有明文规定的,也有成员之间共同去遵守但却“心照不宣”的。例如在美国一个工厂的某一个车间里,工人们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定额,大伙每个月都不用花太大力气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完成以后即不再多于,人人都如此。那些完不成定额的便被看成懒汉而受到歧视,而个别超额完成的工人则受到集体的嘲讽与攻击,被认为是“假积极”和“出风头”等等,使其在群体之中受到孤立,并形成无形的压力。而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压力也越大,群体对成员的威望越高,压力也就越大。但是在同样情况之下,从众行为的产生也会因人而异。一般和个体知识、经验、自信力以及独立性强弱等有关。另外,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显示出性别的差异,女性多于男性。
从众现象在某些场合与条件之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可以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但是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常常使人陷入到盲从。这对个人与集体都无好处。所以,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它,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可以利用它的积极作用去注意克服,已的消极的作用。
人饥饿的时候心情为何不好
也许每个人都有两次这样的经历,因为上午的会议意外地延长,午饭没吃,下午又接着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事或下属如果稍微犯一点错误,立刻就会招来你的大声训斥和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