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再好的朋友,因为利益之争,也有翻脸的时候,这话用在大唐和契丹联盟身上,最合适不过。
当大贺氏联盟首领---窟哥可汗死后,恰好唐朝太宗李世民也死了,唐高宗和武后武则天相继执政,契丹外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唐朝载初二年(公元691年)七月,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群臣给她上尊号为圣神皇帝,武则天做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为巩固政权,对内剪除异已臣僚与唐宗室诸王,对外连年出征,企图以单纯武力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与攻扰。
武则天这样做,致使国家政局动荡,朝内矛盾激化,军费上升,百姓征调日加。
公元684年9月,为匡扶李唐神器,原来的大唐重臣徐敬业,在扬州起事,他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唐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
在徐敬业的起义队伍中担任文书的,正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满怀激情,撰写了一篇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传布檄文到各州县。
但是徐敬业声势造的很大,因为战略上的失误,不久就兵败将亡,但是徐敬业造反的影响力,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消除。
就在徐敬业造反之后没几年,武周东北边境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原来,武周官员对待已经归附的契丹、靺鞨、突厥等东北少数民族首领态度,变得越来越不尊敬了。
契丹部落联盟因被欺压,也与武周关系开始恶化,双方语戳不断,小规模的冲突也在连续发生。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个武周官员偏偏主动跳出来挑事,将本来已有的矛盾推向了激化的边缘。
当时,在和契丹接壤的营州(辽宁朝阳附近),出了个大贪官,他的名字叫赵文翙,他当时的职务是营州都督,这位赵文翙都督属于睁着眼睛搂钱,闭着眼睛干事的昏官。
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年初,契丹内部发生罕见的灾荒,由于持续的干旱,草木不生,广大契丹百姓无处牧马,生活无著,穷困潦倒,牲畜倒闭。
在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武周朝廷伸出温暖的手,拉契丹族一把的时候。
但是,正是这位刚愎自用、贪婪自私的营州都督赵文翙,他不但对契丹部民不予赈给,反而将契丹首领当成奴仆看待,不断派兵侵略契丹,他的军队进入契丹部落后,将契丹牧民男子、老弱都杀掉,将契丹族女人和财产全部抢走。
有句格言:不战斗毋宁死,契丹族人民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压迫,契丹有了部落酋长叫李尽忠,他是契丹部落联盟长窟哥的孙子,李尽忠自幼就才华出众,野心勃勃,他早就对武周的民族压迫政策不满。
此刻,他见到赵文翙这样欺辱契丹牧民,就利用群情激奋的机会,找来了自己的妻兄、也是唐朝在契丹设立的羁縻州--归城州刺史、契丹族人孙万荣等,大家商议后,决定乘老百姓怨恨武周官员欺压的机会,举兵反周。
李尽忠率领部落牧民举兵反周后,在很顺利地情况下,契丹人就攻陷了营州,俘虏了数百名唐朝百姓,还斩杀了贪腐的赵文翙,从而揭开了东北各少数民族长达二百多年反压迫斗争。
要造反,就造到底,李尽忠干脆自称“无上可汗”(这个李尽忠可够狂的,敢用无上这个新名词作自己的官位),并以大舅子孙万荣为元帅,纵兵掠地,所向披靡,在中国东北地区可折腾欢了。
契丹各部牧民们早就不堪忍受武周官员的欺压,看到李尽忠这么能折腾,大家扶老携幼,牵牛带羊,纷纷前来投奔,李尽忠的军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到10天的功夫,就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随后,李尽忠的军队,又攻破崇州(治今辽宁朝阳东北),俘虏了唐朝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声势日益壮大。
消息传至武周神都洛阳,武则天大怒,武则天是多么霸道的女人,李尽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造她的反,这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为安定边疆,武则天不惜血本,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位将军,率大兵征讨,企图一举消灭李尽忠。
不久,武则天又担心这些兵力不够,又增派春官尚书、自己的侄子梁王武三思为榆关(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作为第二道防线,以备策应。
同时,武则天下诏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发笑,古代的人们不论高低贵贱,有时候做事情,都非常天真幼稚,堂堂一代女皇武则天竟然也做出这种小孩子打架赌气,才能做出的事情来,单方面给契丹人就改了名字,这和小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俗话说:没有三把神沙,不敢倒翻西岐,我认为这位造反的李尽忠可汗,可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主,长期恶略的生存环境,将他锻炼成一个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接到武周大军将要北讨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而是沉着应战。
李尽忠和大舅子孙万荣一商量,二人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兵力对比,觉得不能与武周大军硬碰硬,只能采取智取的方式。
李尽忠先在营州附近踏勘地形,他考察后,决定将与武周军队决战的地点,就选择在西硖石内的黄獐谷,这个黄獐谷内,树木茂盛,山高谷深,便于隐蔽,李尽忠将自己的精兵主力都埋伏好,准备伏击官军。
武周的将领不是三岁的孩子,自然不会主动往李尽忠的口袋里钻。为诱武周军队深入,李尽忠决定设计麻痹官军将领。
在攻陷营州后,契丹军队获俘了数百名武周百姓,此刻正囚在地牢里,这就是一些很好的诱饵。
李尽忠便派看守地牢的官吏,欺骗这些俘虏说:“我们契丹人现在是走投无路,才被迫造反的,听说武周派大军来了,谁能抵挡的住天兵呢,再说,我们也没有粮食吃了,武周大军一到,我们决定马上就要投降了”。
然后,便将这些战俘从地牢中放出,还故意拿出些用糟糠熬的稀粥给俘虏们吃,然后说:“我们想养你们,可是没有粮食啊,杀了你们,我又不忍心,所以我放你们走吧”。说罢,便将这些俘虏全部释放。
这些战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反贼李尽忠的部队没有粮食,养不起他们了呢。于是他们纷纷撒腿跑到幽州城里,正好在这里,与前来讨饭的武周大军相遇。
这些战俘便把契丹人难以自存,只待官军到来,就投降的假情报,全部告诉了武周大军。
武周军将领们闻讯后,都信以为真,本来他们内心就看不起契丹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乌合之众,没经过什么正规训练。
早在他们从洛阳出发时,他们就估计,只要大军一到,契丹鼠寇必然不战自溃,听到这些假情报,和自己的先前想法正好吻合,他们认为这下更有必胜的把握了。
武周将领们一开会研究,都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契丹这个软柿子,不捏白不捏啊,应该赶紧抢个头功。于是,武周军领兵的各位将领下令,让手下士兵纷纷丢掉带来的粮草辎重,轻装前进,尽快杀向黄獐谷,全歼李尽忠部。
武周军行抵黄獐谷西边,此时,李尽忠并没有急于应敌,而是派一些老弱百姓佯装迎降,又故意将老牛、瘦马乱丢在路旁,以显示契丹人的饥馑疲惫之状。
武周军见状,更加放松戒备,一路稀稀拉拉,不按行军行列,这时,武周先头部队里领兵的将领是曹仁师,他急于建功,立即舍弃后面大队步兵,只率少数骑兵率先进入黄獐谷山谷口。
李尽忠见武周军已进入包围圈,便一声令下,埋伏在谷中的契丹军队四面出击。武周军遭到突然袭击,猝不及防,只好仓促应战。李尽忠督军猛攻,一个冲锋就大败唐军。
在乱战中,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和司农少卿麻仁节被擒获,武周军将士跌入山谷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经此一战,李尽忠全歼了武周军的先头部队。
初战获胜,李尽忠并没有太多兴奋,他知道这只是战争的开始,武周军队主力并没有受损,这位李尽忠可谓足智多谋,在他头脑中又谋划出如何歼灭武周军后继部队的主意。
契丹族战士从武周被歼灭的先头部队士兵身上搜出部分军谍(相当于现在的军用信封),李尽忠认为可以利用这些军谍做文章,他让人写好一份假的军牒,将缴获的官军军印盖在军碟上,强迫被俘的张玄遇和麻仁节等官军将领在牒上署名。
这份假的军谍内容,主要是通报给武周军的后续部队总管燕匪石和宗怀昌等人的:官军现在已打败敌人,你们后续部队,要赶快跟上来,如果再不跟上来,功劳簿上可就没你们的名字了。
燕匪石和宗怀昌接到军牒后,一看就急了眼,心想功劳可不能让姓张的独占啊,于是率领殿后的步兵昼夜急行军,一头扎入埋伏圈。
李尽忠的契丹军以逸待劳,继续诱敌深入,他们白天吃的饱饱的,下马休整,当武周军赶来人马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再一次选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
武周军本来就已疲惫不堪,此时又遭到突袭,无力再战,最终被李尽忠一举全歼。
黄獐谷一役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典型战例,契丹杰出领袖李尽忠在指挥战斗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谋略过人,连续施巧计诱敌受骗。
在选择战场时,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在时间、空间的把握上也恰到好处,最后以逸待劳,用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貌似强大不可战胜的武周王朝算是现了大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