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柳氏(P815)
柳姓入闽始祖为唐初跟随陈政府兵南下的府兵校尉柳彦深。其后裔居漳浦赤土乡。其裔孙柳少安于建中年间(780-783)曾接替陈谟(陈元光四世孙)任漳州刺史,后应朝廷内召入朝。
22.施氏(P1048)
入闽肇漳始祖为唐初跟随陈政入闽的府兵校尉施光缵。平乱后家于漳州。今闽南施氏多为其后裔。
23.蔡氏(P9)
蔡氏入闽为西汉时期,居福州。
唐总章二年随陈政入闽的府兵校尉蔡长眉、队正蔡彧,均为河南固始人。后蔡长眉居云霄火田(原漳州州址)。蔡彧为随魏妈第二批南下的军校,驻守漳州东之四望山(今角美)并于此开基。
24.杨氏(P1456)
杨氏于永嘉之乱时即有人入闽,居南平、福州。
进入闽南者为唐初随陈政入闽的府兵校尉杨统,队正杨永、杨珍。但今族谱记载中为杨统与杨细秀。杨统后裔主要在今长泰、华安及漳州市的芗城、龙文区。杨细秀在族谱中载为府兵校尉,驻守漳浦,后迁至漳州,后裔传衍龙海、云霄、漳浦、莆田、仙游等地。
25.陆氏(P843)
陆氏入闽为唐初跟随陈政平乱的府兵队正陆明,是为开基祖,但后裔世系不明。
26.苏氏(P1085)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有府兵队正苏道,但其后裔世系不明。
27.司马氏
随陈政入闽的府兵队正中有司马仲章,但今漳州一带无姓司马者,故其下落不明。
28.詹氏(P1620)
詹姓为西晋入闽八姓之一。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詹英,詹次(一作詹以)。但今闽南无此二人后裔。漳州之詹氏为北宋及南宋间詹氏后裔。
29.曾氏(P1585)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府兵队正有曾仲规,但其后裔情况不明。
30.萧氏(P1341)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府兵队正有萧澜尔,其后裔居住在漳州诏安县,播迁于广东、台湾宜兰。
31.胡氏(P410)
唐初跟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长胡贤,河南固始人。落籍于漳,后任泉州司马,迁州别驾,进翊府左郎将兼领潮州刺史。为胡姓漳州开基祖,原居龙瀛(今漳州芗城区)。其后裔遍布漳州各县。
32.赵氏(P1674)
唐初随陈政入闽府兵队正有赵瑞、赵伯恭,均河南固始人。后裔在漳传衍,但世系不明。
33.叶氏(P1505)
唐初随陈政入闽时,有府兵队正叶清随军前来平乱。乱平后任北境都尉,居仙游归德乡,率领士卒辟地置屯,为仙游古濑叶氏太始祖,肇漳开基祖。后裔传衍于今长泰等地。
34.颜氏(P1448)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颜伯矩,河南固始人。但其后裔不详。
35.潘氏(P933)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潘节,河南固始人,平乱后驻守南安丰州。其裔孙或居泉州,或居漳州。
36.柯氏(P559)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柯敦颐,随陈政之母魏妈入闽,屡立战功。后居漳州,被尊为柯姓入闽肇漳始祖,但其世系不明。
37.钱氏(P955)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钱仲先,后落籍福建,但子孙世系不明。
38.余氏(P1239)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河南固始人余良、余克,均为府兵队正,后定居漳州,先居云霄,后随州治迁移而居漳浦、龙溪。
39.姚氏(P1497)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姚廉洁,河南固始人。为姚姓入闽第一人,但今漳州姚姓多为南宋年间由莆田徙居漳州的姚朝珪后裔。
40.韩氏(P346)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河南固始人韩器、韩尧、韩球三兄弟(固始县砖仔埕角竹子林社),三人均为府兵队正。今漳州韩姓多为韩器后裔,而尧、球两派无考。
41.吴氏(P1271)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吴弼,但其事迹及后裔不详。
42.王氏(P1189)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王华、王佑甫、王一忠等三位军校,均任府兵队正。河南固始人。其后裔定居漳州龙海等地,但世系不详。
43.方氏(P238)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河南固始方集人方子重(644-726),任府兵队正。功勋卓着,被魏妈视若亲子。建漳后奉命驻守文山(今龙海崇福)一带。后裔多迁云霄,部分迁居宁德霞浦,浙江苍南、金华、义乌等地。传说唐末随三王从固始起兵的部将方世琮为方子重后裔,晚唐官员,曾返居祖地固始,后随三王南下入闽,为攻克泉州的先锋。
44.孙氏(P1096)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光州固始人孙梁文,任府兵队正,居于柳营江西岸岐山马崎社。今孙氏皆尊其为肇漳始祖。
45.何氏(P361)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光禄大夫何嗣韩,屯垦闽南故绥安地(今云霄火田),平乱后何嗣韩居泉州,子孙传于漳泉各地。随同陈政入闽的还有任府兵队正的何德(军),居浦南何厝。
46.庄氏(P1789)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庄肃鸾,其事迹及后裔不详。今闽南庄氏皆唐末随三王入闽者之后裔。
47.唐氏(P1131)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唐孔礼等,但其后裔不清去向。
48.罗氏(P862)
罗氏入闽始于唐初随陈政南来的府兵队正罗幼邻。建漳后罗幼邻奉命驻守闽西龙岩,定居连城。今居闽南罗姓族人则多于明代从广东入闽。
49.邹氏(P1819)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府兵队正有河南固始人邹牛客,开漳后居今漳州龙海邹塘村。后裔分布情况不明。
50.邱氏(P959)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邱安道,固始浮光山人。定居于云霄火田社,后裔播迁龙溪十一都镇南社。
51.冯氏(P258)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冯隽水。后裔不详。
52.江氏(P516)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江延兴,后裔定居闽南、粤东,世系不详。
53.石氏(P1061)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有府兵队正石子尊,而今族谱中作石先子,未知是否同一个人。石先子后裔在开漳后居龙溪田下,五代时已为闽南望族。
54.郭氏(P311)
唐初随陈政入闽者有河南固始方集人郭淑(即名录中之郭鱼),建漳后居漳州东四十里之郭埭,后播迁闽南各地。
56.曹氏(P57)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府兵队正曹敦厚,后落籍于漳。据郭启熹先生考证,今漳平《香山曹氏族谱》记载,曹敦厚开漳后受命镇守龙岩(即苦草镇),子孙居漳平。曹为徽州婺源人。
57.高氏(P281)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有固始人府兵队正高盛典,但其事迹及裔传世系不详。
58.钟氏(P1736)
唐初随陈政戍闽有府兵队正钟法兴,但今族谱无载。
59.徐氏(P1385)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河南固始人徐睦怨,但其后裔与派居不详。
60.汪氏(P1181)
唐初随陈政戍闽的有府兵队正汪子固和伙长汪廷君,但其后裔不详。
61.洪氏(P384)
唐初随陈政戍闽的有府兵队正洪有道,河南固始人。其后裔世系不明。
62.章氏(P1672)
唐初随陈政戍闽的有府兵队正章鳌、伙长章敦复,但其后裔不详。
63.宋氏(P1075)
唐初随陈政戍闽的有府兵队正宋用,建漳后定居于漳州东厢二图。生子六:萃江、萃汉、萃谷、萃陵、萃宇、萃亭。其后裔居于闽南各地。
64.翟氏(P1600)
唐初随陈政入闽的有府兵队正翟恕,建漳后居漳州,但后裔情况不明。
65.丁氏(P215)
据《白石丁氏古谱》载,济阳人丁儒于麟德元年(664年)随唐诸卫将军曾溥戍闽,为幕僚。陈政入闽后代曾溥,任命丁儒为军咨祭酒,后任左承事郎、州别驾,居龙溪,其后裔在今漳州的龙海市、诏安等地传衍。
66.谢氏(P1359)
据谢氏族谱载,陈政戍闽时,有固始人谢逸,宇徵德,随同南下开漳,并奉命驻守北界(在今南平市东南部),定居兴化石井(今莆田),为谢氏入闽开基祖。
至宋,其后裔居泉州、漳州。
67.薛氏(P1427)
唐初随陈政入闽有河南固始人薛使(武惠),开漳后,曾任“行军统管使”,并奉命驻守长泰山重,遂于此传衍后裔。
68.蒋氏(P532)
据载,陈政戍闽时,有蒋姓固始人,随同南下开漳,并落户漳州,繁衍后代。
三
以上是《漳州姓氏》一书中所提供的有关各姓氏开漳时期先祖的基本情况。
陈氏率领的士兵,前后两批应有7000人以上,加上眷属,则有上万人,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当初南下的各姓氏绝不仅于此,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他们中多数其名宇已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了。
(一)从各姓氏唐初之肇漳祖史料,展示了宏阔壮观的开闽图景。我们从上述资料中可以查出,即使作为当初军队主要将领,有部分不知其下落,如颜、魏、柯、赵、钱、吴、姚、高、钟、徐、汪、洪、漳、翟、庄、唐等姓氏的20余位将领,不知其后人世系。不难想象,连主帅陈元光、重要将军马仁都以身殉职,毫无疑义,其中一些人应是在残酷的环境中或战死沙场,或因瘴疠之类瘟疫捐躯。当然,这其中应当也有我们尚不知道的原因。例如许多将领奉命防守四境,有的返回中原故里,有的任职他处,当然也有去向不明者,正因为有这样丰富的原始记载,才更展示其真实性。
(二)从唐初开漳始祖的踪迹中,可以印证唐初泉潮开发的规模和治理的景况,为原本史料不足的开漳史提供珍贵的佐证。族谱记载,许多将士开漳后被派守四境,离开漳州。这四境绝非今漳州的四面边界。唐初陈元光作为岭南行军总管,其防守范围遍及泉潮。因此,我们从族谱资料中看到有许多官员被派守到的北界竟然是南平的南部、莆田和仙游一带,其西境则是汀州、南部的潮惠。这也正如我们过去曾多次指出的,陈氏与中原将士所影响范围,绝不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仅仅在漳州一地。族谱资料的记载,让人们大开眼界,同时也印证了我们此前的论述。
(三)各相关姓氏不同时期入闽入漳的多元记载,让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中国移民史的丰富性。通过史料的整理,加深对闽南族群与闽南文化形成的认识。我们强调唐初开漳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开创性,并不是说其他后来者便不重要。相反,由开漳所造成的影响,应当是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移民过程,正是这连续不断的中原移民南下,加速了移民族群居落的形成,补充了新生血液,增厚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积淀,并进而在唐代中后期使闽南文化终于形成。只有在闽南移民的数量达到比较大的规模,形成强势的族群,才有可能使这种文化在一个地域深深地扎下根来。唐代自唐初至盛唐、中唐、晚唐,每个时期都有众多中原移民南下入闽,这与中原地区连续发生的政局动荡是分不开的。然而,中原移民之选择入闽,显然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唐初的平定“蛮獠啸乱”,使这一地区形成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这是其吸引后人之处。二是信息的沟通。我们从上述族谱资料中看到,在整个唐代数百年间,闽地与中原人员交流,从未断绝过。中原府兵多数落籍闽南,但其中也有一些人又返回了中原,他们就成为两地沟通的使者。三是闽地开发晚,在当时可谓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利于开发,这些都是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因此从唐初至北宋的300多年间,福建人口增长了数十倍。这种超常增长的原因,主要便是陆续南下的移民潮所至。当然,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利人口的增长,但绝不可能如此迅速。
(四)《漳州姓氏》中还有一部分特别珍贵的资料,是对相关姓氏的播迁史的记载,如上所说,其中有关在闽、粤、浙、赣等地之播迁,丰富中国移民史的内容。而宋元明清后垦台、下南洋等方面者尤其珍贵,是海交史、华侨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的重要资料,可惜相对内容较为简略,但其筚路篮褛之功,确应肯定。
四
最后再简单谈几点想法。
(一)关于“闽人冒籍固始说”,虽其首倡者为南宋着名史学家郑樵,但郑氏此说并无充分证据,也未作过认真的考察,实为揣测之论。后人应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再来判断其是非。当然,族谱“冒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以偏概全则就掩盖史实的真相了。
(二)如何认识族谱中的“讹误”问题,是去伪存真呢?还是以真为伪呢?
(三)对古代传统下来的史料,自然也包括族谱、方志在内,在研究方法上如何进行观念与方法更新,这涉及古籍整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笔者曾写有《观念的更新与族谱资料应用的思考》(《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1期)一文,愿与学界朋友共同探讨。
文献来源:2011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汤漳平,漳州师范院教授、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