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有“废寝忘食”之说,读书读至酣快之处,不知岁月已翩然而逝。读书读至此境界,才不枉被叫做读书人。
时有典故,便是说读书读至此境界。前朝有书法家名王羲之,家中有一墨池,平日读书写字便喜坐于墨池边。不过这墨池原本是一池的清水,本来打算栽种一些荷花。王羲之有一次在池水旁写字,因身旁无清洗毛笔之物,便将笔置于池水中,当时也没在意,将笔墨收起便离开了。因为当时移植荷花需要一些时间,每日王羲之练完字也习惯将毛笔放在池水中清洗完离开。随着时间的过去,等到夏天荷花盛开之时,移植荷花到池水中的时候,才发现清水已变成墨色。当是众人也感觉神奇,这池养荷花的清水自然是活水,每日都会移动,不然王羲之也不会不在意。人们换了几次水,都不见水中墨色褪去。只感觉是这水染了王羲之的笔意,再也不愿做为他物来使用,也许只愿做这名书法家的洗笔之处。这段记载已分不清是真是假,不过王羲之的笔意之雄浑,我们却可以从另一段记载了解一二,平日王羲之写字所用的那张桌子,日积月累之下,直到王羲之离世,后人竟然从那张桌子分辨出一些字迹,当真是不可思议。
前人事迹暂且不提,李玄自从来到晏府中,也自知自己行动有所不便,当然李玄也不是爱走动之人,心性从以前的往事中就可见一般。“夫君子者,静以修德,俭以养身。”不过这些心里知道便可,放在心上总比挂在嘴边好些。
李玄在晏府住的屋子,总共分两开,里面为卧室,外面则是书房类似,装饰较为简单,一套书桌,一个书柜,早晨还有两三房太阳照射进来,对于李玄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君子从来没有患贫一说,夜色如水,不知何人想起的这个比喻,此时想来,自是感觉极妙。盛夏之时,有晚风袭来,月色正好,读书再好不过。
传闻古时有学子在深夜读书,常有儒生之气伴身,人间精怪被书生读书之景吸引而至,精怪常伴左右,感染书卷之气,日积月累,便可幻化成人形,行走于人世间。
此时正值盛夏之时,白天,世间的阳气太过于浓烈,晚上,也是精怪频繁走动之时。晏府大宅自春秋岁月至今,虽说也陆续搬迁了几次,但是书藏这些却从来没有少过,被人经常翻阅,偶尔也会生出几番灵气出来。当有人翻阅至这些前人书籍时,书卷被翻动之时,这些偶尔被生出来的灵气,便会将前人读书的体会传递给读书者。
晏几道身为晏府长子,自身的藏书肯定不会太差。虽说很多藏书都被翻新过无数次,但晏府可是从春秋时就传下来的富贵之家,很多书都是古本了,都被保留着岁月留下来的痕迹。
李玄正在看的这几本,也正是晏几道特别挑选的几本,都是有一些年月的古书,按道理古书不易经常被翻阅,但晏府作为家族藏书第一家,藏书之术也不为外人道哉。古书配君子,晏几道也相信李玄,会将这些书保存好。
此时也正是接近子夜之时,是两天交替之时,李玄忽然感觉有些看不清书中的字迹,蜡烛的光芒微微摇曳着,李玄揉了揉眼睛,终究还是少年,用一片叶子放在了正在看的书的中间,做好记号。便拿起放在桌边的烛灯便往睡处摸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