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安南(越南)小王子黎氏和新政权明德王朝莫氏都派使者到明朝求助,明朝出现了以夏言为主的出兵派和以兵部尚书为首的袖手旁观派,双方都有道理,让嘉靖皇帝左右为难,不知道出兵好还是不出兵好。
当时,严嵩是礼部尚书,外交的事情归他管。嘉靖皇帝就征询他的意见,是出兵好还是不出兵好?严嵩说:朝廷目前要做的事,是要查清安南现在到底是种什么情况,如果黎氏在安南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应该出兵帮助黎氏。反之,如果黎氏王朝已经被安南人民否定了,莫氏已经得到了安南人民的承认,朝廷就应该出兵帮助莫氏迅速平定黎氏,并与之建立新的两国友好关系,袖手旁观肯定是不行的。
散朝后,严嵩私下里对嘉靖皇帝说:“安南王黎氏的特使到了京城便四处活动,游说各部大臣,请他们劝说皇上发兵。他们对莫氏的密使,有可能仿效汉时班超,在京城行不法之事。”
严嵩说黎氏使者“有可能仿效汉时班超”是什么意思呢?
班超,东汉名将。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西域鄯善国(今新疆东南部),当时,匈奴也在极力争取鄯善王。班超刚到鄯善国,国王对他非常热情,但几天后却突然冷淡下来。班超意识到匈奴也派来了使者,从而导致了鄯善王犹疑不决。于是他当机立断,指挥随员突然袭击,消灭了匈奴使者团百余人,杀死了匈奴使者。鄯善王无奈,只好归顺了西汉。严嵩拿班超做比喻,是说黎氏使者有可能杀死莫氏使者,从而让嘉靖皇帝骑虎难下。
淮仙用仙指一划,出现了一莫情景:
¥¥¥¥¥¥¥¥¥¥¥¥¥¥¥¥¥¥¥¥¥¥¥¥¥¥¥¥¥¥¥¥¥¥¥¥¥
嘉靖皇帝:“他们敢!我大明王朝,不是西域鄯善国。”
严嵩:“皇上,不但他们会这样做,就是朝中的主战派为促使皇上发兵,也会这样做。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是大国的重臣,承兑他们对安南王使者的诺言,更会铤而走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事关两国的未来,微臣以为,此事是不能出现半点差错的。”
嘉靖皇帝:“以爱卿之意,该当如何?”
严嵩:“可着陆炳带几名锦衣卫高手,暗伏于驿馆周围,以防不测。”
嘉靖皇帝:“好,就依爱卿所说。若果有人敢行班超之事,朕一定要把他抓住,查出背后指主使,不管是谁,都要严惩不怠。”
夜。驿馆。
陆炳带领几个人,大睁着眼睛藏在某处,监视着驿馆。
忽然一阵鼓噪,紧接着就从驿馆里传出“有刺客”的呼喊声,并伴有激烈的打斗兵器声。
陆炳:“快,跟我上!”等
驿馆。黑暗中有人在打斗。陆炳喝道:“刺客何在?锦衣卫陆炳在此!”
一个受伤倒在地下的人说:“着京营军服的人便是刺客。”
陆炳连杀几个着军服的人。
一个窜出疾逃而去。
陆炳绰刀急追而出。
大街,一队禁军迎面而来,前面的军官手里举着火把,高声问道:“深更半夜,何事喧哗?”
陆炳大声回答:“我是锦衣卫,前面那个是刺客,抓住他!”
刺客径直向那队禁军跑去,边跑边呼喊:“将军,快救救我。我是巡夜的禁军,他是入室抢劫的歹人。”
军官放过刺客,截住陆炳,命令军兵:“给我把这个歹徒抓起来。”
陆炳大急:“我是锦衣卫陆炳,谁要放跑了刺客,杀无赦。”
军官喝道:“休要听他胡说,给我拿下。”
众人发声喊,刀枪并举,来拿陆炳。陆炳一面自卫,一面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禁军们这才住了手。
陆炳非常气愤,问军官:“你叫什么名字?”
军官回答:“下官乃禁军指挥使马应洪。”
陆炳冷笑道:“好一个马应洪,你放走了刺客,该当何罪?”
马应洪:“陆将军,下官职责所在,在没有弄清陆将军的身份以前,发生点误会在所难免。而陆将军这么说是要栽害下官了!”
陆炳大怒:“狗贼,他在前面逃我在后面追,你放过他却拦住我,这等用心还敢在我面前抵赖!”说着,一拳向马应洪打去。
军官倒地死去。
¥¥¥¥¥¥¥¥¥¥¥¥¥¥¥¥¥¥¥¥¥¥¥¥¥¥¥¥¥¥¥¥¥¥
逍遥公:“明朝的指挥使,相当于后世的师长。陆炳一拳打死指挥使的事情,在社会上有许多版本,甚至有的版本说陆炳在街上横行不法,那个指挥使出面制止,被陆炳一拳打死了,而过后嘉靖皇帝不闻不问,是嘉靖皇帝昏庸,社会太黑暗了。真相原来是这样呀!”
淮仙:“一,陆炳当时是气愤之下,失手打死的。二、这个指挥使显然是受什么人指使,前来接应那个刺客的。所以,嘉靖皇帝快要气疯了,恨不得将指挥使碎尸万段,又岂能治陆炳的罪。”
逍遥公:“这个指挥使到底是受谁指使的呢?”
淮仙:“大家心里都清楚是夏言,但死人不能开口,此事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逍遥公:“黎氏使者这么做,岂不弄巧成拙了。我要是嘉靖皇帝,就是想出兵帮他,这会儿也不出兵了。”
淮仙笑道:“公能把国事当儿戏,嘉靖皇帝却不会。他听取了严嵩的建议,派人到安南实地了解情况。派出的官员经历了千辛万苦,两年半后才回朝复命。”
淮仙用仙指一划,出现了一幕情景:
¥¥¥¥¥¥¥¥¥¥¥¥¥¥¥¥¥¥¥¥¥¥¥¥¥¥¥¥¥¥¥¥¥¥¥¥
官员:“启奏皇上,安南国的情况既不是安南王黎氏使者所说的那样,也不是莫氏使者所说的那样。他们南北对峙,连年混战,国内已是饿孚遍野,民不聊生。朝廷出兵助黎,莫氏必亡。助莫,黎氏必亡。”
嘉靖皇帝:“据你的了解,安南国人民拥护谁?”
官员:“安南人民已经厌烦了战争,他们迫切希望朝廷出兵,帮他们解决内战,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至于谁是安南之主,朝廷立谁,他们就拥护谁。”
夏言:“安南王黎氏,乃本朝太祖所立之王。朝廷应出兵助黎,灭掉莫氏,以张我大明之信义,警戒犯上作乱的贼子。”
一大臣:“皇上,本朝在熙宗和宣宗时,曾欲灭掉安南而未能如愿。现在黎氏和莫氏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朝廷何不趁机灭了安南,以实现先帝之愿呢!”
嘉靖皇帝:“胡说,熙、宣二位先帝不是要灭掉安南,而是安南当时的当权者无视两国邦交关系,率先挑起了两国纷争所致。现在黎氏和莫氏纷纷遣使来朝,我朝当以调和为主,岂能妄生他念。”
大臣:“皇上的意思?”
嘉靖皇帝:“既然安南人民只希望有一个安宁的环境,对谁是国王的事情并不关心,朕就决定出兵助黎,对莫氏妥善安置,不得加害。”
校场,大军整装待发。
嘉靖皇帝对主帅毛伯温:“朝廷出兵安南,旨在履行邦交盟约,维护安南人民的安宁生活。虽然名义上是扶黎讨莫,但朕不希望你过于杀戮,更不能伤及无辜。”
毛伯温:“臣一定遵旨行事。”
嘉靖皇帝:“朕为将军赋诗一首,祝将军早日凯旋: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毛伯温伏地泣曰:“微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厚望,扶危安民,减少杀戮,为维护两国人民的友好而鞠躬尽瘁。”
¥¥¥¥¥¥¥¥¥¥¥¥¥¥¥¥¥¥¥¥¥¥¥¥¥¥¥¥¥¥¥¥¥
嘉靖十九年(1540)秋,毛伯温率兵十二万五千人分三路,从凭祥、龙峒、思陵州进入安南,大军所到之处不扰民,不害民。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明军所到之处,安南军民皆举城出迎。明军没杀一个官吏,没祸害一个百姓,充分展示了一个文明、正义之师的军容军威。嘉靖十九年十一月三日,走投无路的莫登庸自缚全家四十余口,向毛伯温投降。根据嘉靖皇帝的旨意,黎氏任命莫登庸为地方长官,不予加害。
毛伯温征讨安南,历经十个月,没经一战,没发一矢,安南内战结束。从嘉靖二十年,一直到清咸丰年间,整整二百五十年,两国没有发生任何磨擦。
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正确处理明朝和安南国的问题,不但为后世妥善处理邻国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还承载了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中国是文明古国,她不会欺强凌弱,永远把维护世界和平当着自己的本职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