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写完了!不,终于逼着自己写完了。
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我跑的不快,是最后一名,但是我还是坚持跑完了,往大了说这是精神和气节,往小了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写的不好,写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很多东西也不是自己控制得了的。经验不足固然是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水平不高。
一直知道编织故事不是自己的强项,想象力也有待提高(因个人兴趣,对玄幻、武侠一类的想象力自我阉割),我擅长的是心理活动、意识流,但是在《佛骨迷踪》的写作中我没有采用。这里要提一下,国外的小说强调对心理活动的描写,认为这会让作品有深度。
我特别讨厌啰嗦,写的文字自认为也不啰嗦,但不代表不啰嗦的文字就是好文字。
翻译过莫言小说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认为,中国长篇小说作家受到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影响,书里夹杂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使得叙述不够流畅。
没错,以前读《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时候,最烦看到的就是作者话痨一般的啰嗦和看不懂的诗词感慨。一些当代小说确实如葛浩文所说的这个问题,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上反应尤甚,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
但是葛浩文说的是正统的纯文学写作,网文不在此列。
但是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葛浩文在批评一部分中国作家时也提到了,他说“...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过于冗长,似乎不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为什么中国作家那么爱写那么长的小说?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描述,甚至是芝麻小事的细节,把小说变成文学百科全书?是因为稿费是按字计酬吗?还是因为缺少能力判断什么需要舍去?”
可能是这些作家受到了网络小说的影响了吧!
签约网文的收费确实是按字数来的。因为作者的收入与字数挂钩,所以很多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甚至有四五百万字的!对如此生猛的坚持和高产,我只能跪服:大神,请受在下虔诚的一拜。
不啰嗦在背景明确、人物丰满、故事生动饱满、情节张弛有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缺乏关键的情节,“不啰嗦”只会削弱作品的代入感,让读者兴味索然,结果得不偿失。
我在写的时候,只有大致的方向,没有明确的概念,总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生怕写的慢了好东西就遗忘了,所以下笔有些急促,很多地方都没有铺陈开,导致代入感不强。
其次,写的时候我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说的好听叫不迎合、做自己,说的难听就是一意孤行、固执,想在网络小说中使用纯文学写作的语言,却屏蔽了纯文学写作的技巧;想简洁地讲故事,但是想象力却构建不起矛盾和冲突的张力,只好大量使用一些对话和枯燥的推理来代替。
最后,选了这一个生冷的题材。首先,文中有些年代就很生冷。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说唐朝末年是一段冷僻的历史,我当时就笑了,如果这么说,那我在书中提到的后赵,大多数人岂不是闻所未闻,对于石勒、佛图澄等人物,一般人估计只能认识他们名字中的汉字。年代冷僻也就算了,贯穿剧情的佛舍利和佛图澄的《闻铃咒》经书,同样冷僻。另外,通过古籍、字画、石刻铭文、回忆录等寻找推动剧情发展的线索,写得累,看得人却不爽,吃力不讨好。虽然在书中我精心杜撰了文言文甚至英文,但并没有使故事更有吸引力,相反,却让自己陷入了情节的桎梏之中。最后,小说的情节发展与1700多年的后赵和300年前的清朝存在关系,但故事确是发生在现代,巨大的年代差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不能穿越和玄幻,很多好的故事情节找不到好的方法来写,因为我不想站在全知的角度来写作。
其实写到五十七章的时候就心生倦意了,后面的二十多章完全是坚持下来的,本来准备要写的很多内容都放弃了,找一个相对合理的方式结尾,给自己一个交代。
写作是一种修行,绝对是。
以上文字仅为记录自己的一点想法,信笔胡写,没有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