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泰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众人刚到榆社那天,在“上党”古董店中遇见的灰发老者,当日林云泰仗义相助,将其挽救于不良商家的古董骗局。
“当日请阁下光顾寒舍而不得,没想到今天你却送上门来了。”对方开玩笑道。
林云泰急忙上前握手,连道“惭愧!”。那天林云泰只是路见不平,没有心存结交之心,更不知对方身份,所以并没有问对方的姓名,想到此,不觉有些尴尬。
对方看出林云泰的心思,适时介绍自己。老者名叫张宗齐,今年六十有七。
“原来林老弟是宗教局、文物局两家的顾问,难怪对文物的见地如此高深。”张宗齐介绍完自己,看了一眼管家刚才递给他的名片。
林云泰谦虚地一摆手,转入正题道:“今日冒昧拜访,请张老见谅。我们一行是专门来榆社采风、调研的,榆社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文峰塔是榆社古建筑中的翘楚,我们想做个专题,其中涉及一些背景,可惜资料不全。我们从档案局的县志上得知,贵先祖张汉英老先生为文峰塔的修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听闻您是张老先生的后人,不知贵先祖是否留下一些有关文峰塔的文献资料?”
张宗齐朗声一笑,说道:“林老弟,还是称呼我‘老哥’吧,张老听起来生分,再说我也没那么老。”
众人会心一笑,对方如此不拘小节,此行或许真的能够有所收获。
张宗齐接着说道:“当日林老弟仗义相助,我也不把林老弟当外人,我是张汉英的十世孙,先祖虽然是本地乡绅,经营茶叶、丝绸生意,但颇喜著述,确实留有文集、书信等,只是从未刊印,所以外人不知道。先祖文集中,除了几首诗提到文峰塔,另有一篇《文峰塔记》的散文杂记专门记述了文峰塔的建造工程。若林老弟需要过目,请跟我去书房吧!”
林云泰大喜,没想到对方没有一点敝帚自珍的世家子弟做派,不禁对张宗齐肃然起敬。
张宗齐领众人进入书房,安排众人落座后,径直走向左边的一个大书柜。林云泰看见书柜的一个角落里端放着那只双耳冰裂纹瓷瓶,不觉会心一笑。张宗齐小心移开书柜,墙后露出一个保险柜。张宗齐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保险柜,捧出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十来本书和信笺,看起来颇为老旧。
张宗齐从木盒中小心取出一本厚厚的线装书,轻轻抚了一下翘起的边角。
“蒙先祖的福荫,张家一直世居榆社。榆社人感激先祖的功德,对张家后人一直礼遇备至。可叹我辈无才无德,愧对先人啊!”张宗齐感叹道,递上线装书,说了一声“自便”,然后坐在书案前的摇椅上悠闲饮茶。
陈耳东转头看向林云泰手中的线装书,跟很多古籍一样,这本书也是繁体竖排的,每一页都有信纸一样的分割竖条,将纸张分成十列,估计成语“一目十行”指的就是古代人一眼扫视一页内容的神奇本领吧。
清代的文人著述时,一部分人用“句读”两字断句,一部分人用大小不一的点和圆圈等做标点符号,还有一小部分人根本不用标点符号,这个张汉英就属于后者。
五人之中只有林云泰和陈耳东能看得懂线装繁体书,但陈耳东看得极慢,没看完两行林云泰已经翻到下一页了。
林云泰快速地翻阅着,文集中大部分作品是旧体诗,七绝居多,五律和七律只是偶尔一两首,因受制于平仄和格律,张汉英用词拘谨,加上立意平庸,这些诗的可读性普遍不高。另有几篇替人写的墓志铭,满篇歌功颂德,辞藻极尽华丽却言之无物,更是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除非是读到关于文峰塔的诗句,林云泰会仔细品读一番,否则对其他的文字他只是浮光掠影地扫一眼。
终于翻到了张宗齐《文峰塔记》,林云泰正了正身体,将准备随时翻下一页的左手收回。
《文峰塔记》是一篇类似回忆录的文字,详细记述了文峰塔建造前后的种种见闻和事迹,巨细无遗。林云泰仔细地盯着泛黄的书卷,捕捉字里行间可能隐藏的信息。当读到下面的几段文字时,他眼睛一亮,仿佛等待许久的一刻终于到来:
雍正元年癸卯十一月,邑令徐公越张文于邑衙,告邑民曰:抚台大人诺公,感榆邑重振文风之志,捐银百金,另襄助制砖窑工二十名。余等喜极,额手相庆。嗟夫!盖自康熙六十一年文峰塔始建,州县既捐公项,榆邑绅士亦陆续报捐,余独捐二百余金,尚苦不敷。今援手之施,涌泉之恩也!
雍正元年癸卯十一月末,抚台大人遣幕府参谋杜公徽至榆邑,携制砖窑工二十又二,并监工一名。杜公,字子期,籍太原。公休休有容,汪汪叔度,识性明敏,博综多能,与余互引知己,相见恨晚。尝谓余:“榆社八崇独爱大同寺之晓寺晚钟也!”初来时,日日登临,状极虔诚。越十日,不复礼佛,常逡巡舍利塔下,怅然失神,莫知其故。
制砖监工者,名曰甄灵均,不知籍于何乡。其身形颀长,青眼黄须,面如病鬼,五指细长如箸,终日不发一言。盖其才识高卓,故子期引为心腹,常召伴左右。
十二月十日,子期择窑址于大同寺绝壁下。彼处近水源,富砂土,佳处也!然窑烟弥漫于大同寺前,终日不绝,寺僧颇多怨言。
十二月二十七日,砖窑突传火爆崩倒之声,殃及寺下绝壁,幸无人伤亡。县邑察查之后告曰:值守窑工渎职怠慢,致窑火引燃煤仓之故也。杜公按谳,罪窑工乃罢。
雍正二年甲辰,抚台大人突召杜公并窑工回,其命太骤,莫知其故。子期修书以别余,遗金五十以资建塔,自此再无音讯。越二月,文峰塔功其半,然饥荒频至,报捐难继。余不忍塔既半而废,独襄助建六塔,费不下千金。
雍正三年乙巳,文峰塔成,举邑咸庆。是年,闻巡抚大人以病乞假,上命回旗调理。余尝投书太原杜公,然青鸟返报查无此人,莫知其踪。
林云泰很快翻阅完文集剩余的内容,返回到写有上述内容的几页,用食指在书页上敲了敲,将书递给陈耳东。
陈耳东看到了林云泰刚才的举动,确定他肯定有所发现,于是接过林云泰手上的书,仔细读起来。虽然他读得很慢,而且一些繁体字根本不认识,但是并不影响他的理解。
当他看到“甄灵均”三个字时,心头一凛,果然是个重大发现!
陈耳东意味深长地看了林云泰一眼,林云泰也在思索。滕克勤三人看到两人这幅表情,已猜测到已有发现,于是不动声色地和岳依依、石坚强他们拉着张宗齐请教榆社的风土人情。
林云泰不动声色地接过岳依依递过来的手机,把这些内容拍了下来。
陈耳东读完《文峰塔记》,觉得文章最后附上的三封简短的书信也有价值,看署名均是张汉英在文章中提到的杜徽写的,陈耳东觉得此人与甄灵均在一起,可能是盗挖舍利的同谋,于是快速地浏览信的内容,但未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仍然示意林云泰把这三封信也一起拍了下来。
“感谢老哥,读完贵先祖的文集,我们获得了很多信息。老哥,能否带我们参观一下大院?”林云泰合上书,假装和陈耳东讨论了一会,对张宗齐说道。
张宗齐热情地领着众人参观了大院,细致讲解了各栋建筑的历史,以及各个匾额和楹联的含义和出处,拉着林云泰一行在正堂前合了一张影。
众人已达到目的,欲告辞,但张宗齐非常好客,执意请林云泰一行吃午饭。众人在张家大院旁边的一家餐馆和张宗齐吃了一顿便饭,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家餐馆也是张家的产业之一。
张宗齐要来两瓶SX老汾酒,非要和林云泰来个不醉不归。林云泰自知一时无法走脱,席间索性和张宗齐推杯换盏,以求早醉早脱身。其余四人都不喝酒,只要冷眼旁观二人酒席版“二人转”。
两人几乎喝到太阳西斜,陈耳东等四人一脸无奈。林云泰看起来已酩酊大醉,几近人事不省的模样。众人趁机赶紧告辞,架着林云泰坐上车准备回宾馆休息。
看似烂醉如泥的林云泰在越野车远离张家大院之后,突然在副驾位置上坐起身来,长出一口酒气,原来他根本没醉。
岳依依打开车窗,散了散袭人的酒气,对林云泰说道:“舅舅,杨伯伯有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