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幅举世闻名的《最后的晚餐》的画上,耶稣的脸上圣洁、美丽、谦卑、柔和,那是一张没有被任何罪恶侵蚀缠绕过的干净的面孔。他的门徒们恭敬地围着他,唯有一个人的脸上写着麻木、虚伪、欺骗、贪欲。他就是为了三十两银子卖主的犹大,后来他成了东西方世界里共同的叛徒的代名词。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叛徒的态度是厌恶、唾弃和不耻。品行不端的人,往往被人孤立和抗议。然而,人性的复杂,往往让人难以分辨良莠。常常在一个事物的两面上,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人们选择的标准往往不是利他,而更多的是利己。在利益的驱使下,满腹的罪恶不再需要释放,在成功的面前,成仁是傻子的行为。所谓君子美德,就常常失去了适合生长的土壤。
当我认真地思索这幅画的内涵的时候,恰适有人以一种犹大的方式,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丝丝小冲击。它虽不能影响我的未来,我的前程,我的生活,但它像一只绿头的苍蝇那样,在我的面前嗡嗡萦绕了些日子,着实让人有些心烦意乱。但当我明白了达·芬奇在画这幅画时,关于选择那个叫犹大的模特的一些故事后,我的心不再粗粝躁动,甚至忽然同情起这个被我在心底叫作犹大的人。
且来看看达·芬奇这幅画后面隐藏的故事。他这幅画花了七年的时间来完成,画上的每一个人都选自真实的模特。他最初选定了画耶稣这个人,七年后,只有犹大这个人物还没有人选。达·芬奇翻遍了整个意大利,也找不到那样一个人。最后在监狱里找到了一个将要执行死刑的杀人犯,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画。在将要遣送罪犯回监狱时,那个罪犯对达芬奇说“你真不认识我吗?我就那个七年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耶稣啊!”
一个人堕落的时间,仅仅需要七年。人的一生,会有多少个七年等着我们去践踏呢?也许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事,究竟谁是犹大一直是个困扰心中的谜。当我窥探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便不再纠结于谁是犹大的事。或者说谁是犹大已然跟我没有了任何关系,即使再后来传出许多谁是犹大的版本,我也淡然地把这些当成一种虚妄对手的虚假权术,它们不足以影响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态度。
正确的选择,往往决定正确的人生。一个人究竟带着怎样的意志和想法生活,许多年以后会成就一个人的品格。扬善弃恶,是一种品格所需要的过滤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坚持自己选择的一种做人标准和尺度。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选择,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一颗强大的心灵下面所包含的一腔凛然正气。
明白了这些,心中如遇洞天,豁然开朗。哪怕这个叫犹大的人,此刻正坐在我的对面,我也可以笑语嫣然,自如从前。我宽恕他一时的鲁莽,我原谅他丝丝缕缕的苦衷。即使这个人是我朝夕相处,视若珍宝的兄弟,如果他出卖我,可以得到三十两银子,那必定这三十两银子可以对他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我没有理由要求在利己主义占主流的世道下,他能选择利于我的话语权。正身,一直只能是自己的事情。
谁是犹大,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知道谁是犹大之后,我居然可以涌起别样怜悯和宽恕,心中再无恚心,再无嗔怨。此生虽未修得菩提心,但得无忧无悔意。我明白,这会是我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长久坚持下去,待有一天我老了,有人从我对面走来,除了慈眉善目的表相以外,必然会有一个柔软安详的气场。它时时环绕着我,环绕着我想要庇护的亲人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