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肉强食的五代十国中,南唐算得上是十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最初,以大国自居的南唐在与中原王朝死磕的过程中,南唐不忘与前后左右的邻居或战或和,时敌时友,时而联姻,时而兵戎相见,手腕多变,令人眼花缭乱。五代割据进入尾声阶段,南唐再无精力到处蹦跶,又自为小朝,不禁让人又想起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南唐立国,保境安民是上策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立国时,李昪已经近50岁,当了六七年的皇帝,使南唐的国力大增,实力在十国中首屈一指。李昪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一方面恢复生产,一方面保境安民,与吴越和解,没有盲目扩张。
李昪知道创业不易,守业也很难。在唐末大乱世中,要想不被别人吃掉,自己必须先要变得足够强大。为了稳定民心,充实内政,李昪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不轻启战事,对内注重发展农业,恢复生产。他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江东在杨行密在位时,已基本消除了小的割据势力,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地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富甲天下。
李昪在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两万钱,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说:“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趣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户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这群狗吃食,只要有一只狗没赶上饭点,其他狗就没一个张嘴的。当然,这可能是个传说,但足以说明当时江东的富庶,人们非常注重礼节,连狗都受到了熏陶。
李昪继位初期,可谓历经人世艰险,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对下面提出的一些正确建议也能采纳。有次,江南一带大旱,百姓收成大减,而租税依然很重。李昪问群臣:“朕听说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独金陵没有下,这是为什么?”众人听后,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一位名叫申渐高的大臣站出来说:“主公,这问题好回答,雨之所以不来金陵是因为要交税。”李昪大笑,下诏免除一些杂税。
李昪为人严察,对下头人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昪派一个大太监去祭庐山,这个太监心想,这下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了自己,便大吃大喝起来,花了不少银两。回来复命后,李昪问他:“听说你很会过日子?”太监自得不已:“奴才平时只吃蔬菜。”李昪大笑:“你一路上东家买鱼、西家买肉,以为朕不知道?”太监立刻羞红了脸,伏地请罪。
李昪在位七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他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短时间内成为“十国”中的强国之一。
伐闽攻楚,灰头土脸手中空
在古代帝王中,有很多皇帝在世时都求过长生不老之法,众所周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数秦始皇了。做了皇帝,命似乎也值钱了,皇权在手,谁都想多活几年。李昪到了晚年时,也开始研究起长生不老之法,后来干脆搜罗来一些方士在宫中炼丹,结果硬是把自己给折腾到病床上。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自感时日不多,便将皇太子李璟叫到身边说:“你要经营好我辛苦一辈子攒下的这份家业,没事不要去招惹邻居,守境安民才是上策。”李璟连连称是。不久李昪病死于升元殿(与年号同名),终年56岁,皇太子李璟顺利继位,尊李昪为烈祖皇帝,改升元七年为保大元年。
李璟虽然为人忠厚,但不善治理朝政,缺少政治远见,上位以来,重用一些文人雅士。南唐史上有个著名的党人集团——“五鬼党”:冯延巳、冯延鲁、魏岑、查文徽、陈觉。这五个人肚子里都算是有点干货,都擅长写诗填词,所以李璟很欣赏他们的才华,并予以重用,而把宋齐丘(历任吴国和南唐宰相)等一干老臣放在了冷板凳上。这些人不仅喜欢文学,得势后还喜欢搬弄是非,南唐政界被他们给弄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相比李昪的“保守”政策,李璟的“魄力”则要大得多,他不满足只治理江东这巴掌大的地方,对周边的弱小邻居开始有了想法。此时,正好南唐的东南邻国闽国发生内乱,闽主王延羲贪恋酒色,昏晕无能,国事日渐衰败,兄弟王延政屡劝未果,最终二人翻脸,在福建大打出手。后来,王延政干脆另立门户,在建州(今福建建瓯)自称大殷皇帝(也称大商)。
南唐保大二年(944年)五月,闽国内乱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璟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身边的枢密副使查文徽又不停地激励李璟要趁势抢地盘,李璟终于坐不住了,便派查文徽、边镐率军去收福建,不久又增派何敬洙、姚凤、祖全恩部前去支援。
此时闽主王延羲已经被杀,福州三易其主,落到了军阀李仁达手中。建州的王延政在王延羲死后只控制了福州几天便又失守,后来建州也没保住,被南唐军攻破。王延政被活捉,后被送往金陵。李璟嫌建州地盘太小,让福州的李仁达把福州交出来,李仁达就是不交。于是,李璟派陈觉率军攻打李仁达,李仁达便将福州献给了吴越王钱佐。原本是到口的肥肉,没想到让半路杀出的钱佐给硬生生地霸去了,李璟窝了一肚子气。
在福建没有讨到便宜,但湖南又传来好消息:楚王马希广被兄弟马希萼绞死,马希萼自称楚王,并向李璟称臣。李璟笑得合不拢嘴,于保大九年(951年)八月,派大将边镐去收湖南,行前告诉边镐:“这回要小心点,不要再出什么差错。”边镐拍着胸脯,担保没问题。
其实,湖南形势也比较混乱,马希萼刚当上楚王,就被大将徐威给废掉了,后弟弟马希崇做了楚王。马希萼不服,便向南唐称臣。就在马希崇不知所措时,南唐大将边镐率大军进入长沙,马希崇只好举族投降。南唐军进入长沙后,开始烧杀抢掠,名声极坏,辰州(今湖南阮陵)刺史刘言见有机可乘,出兵攻长沙。边镐只顾着在长沙享乐了,结果很快被刘言给撵出了长沙。刘言自称武平军节度使,移镇朗州(今湖南常德)。
至此,李璟几次出兵都没讨到一点便宜,却以相同的方式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栽了跟头,灰头土脸,欲哭无泪。
屈身示尊,面北称臣求自保
李昪经营南唐的几年,南唐国力得到提升。李璟继任后,觉得家底厚实,有了修理别人的本钱,便急于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结果伐闽攻楚,没有捞到一点油水,心有不甘,总觉得还要做点什么,即使树立不起作为皇帝的威严,至少也要赚一点面子回来。
就在这个时候,北面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如霹雳一般把李璟雷蒙了:保大十四年(956年)春,后周皇帝柴荣亲率水陆大军南下攻南唐,声势浩大!李璟吓得颤颤巍巍,一个劲儿地抱怨自己命苦,自从当了皇帝没过一天好日子。眼下后周军来犯,李璟又急又怕。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对付柴荣的办法。
大家都知道柴荣是个狠角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扛了。李璟先派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大军迎战,结果吃了个大败仗,刘彦贞战死。柴荣兵临寿州城下,刘仁赡泣励三军,固城死守。柴荣一时没有拿下寿春,便围点打援,结果城门很快就失守。
李璟害怕,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称唐皇帝奉送书信,愿意献出贡赋,以兄长之礼侍奉,柴荣不答复。
李璟的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讷都弃城而走;冯延鲁削发为僧,被后周兵擒获。蕲州裨将李福杀刺史王承隽降后周,李璟更加害怕,而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进献犒劳后周军的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后周,以此请求撤兵;柴荣不答复,分兵袭击攻下扬州、泰州。李璟派人身藏蜡丸书信到辽国求救,被守边将士抓获。
李璟又派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言辞更加谦卑驯服,柴荣还是不答复。被逼无奈,李璟只好做最后一搏,他挑选军中精锐,由弟弟李景达、监军陈觉率领,北上收复失地。李景达号称贤王,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政大权被监军陈觉握着。陈觉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但李璟又不希望李景达绝对控制军权,所以宁用外人,也不重用自己的亲兄弟。结果,李景达率领的五万南唐军在紫金山(安徽八公山)再被柴荣包围,南唐主力基本被后周军歼灭。边镐被俘获,李景达以水师奔还金陵。
随后,柴荣再次南征。李璟在金陵城中如坐针毡,害怕柴荣打过江来,但耻于自己屈身去掉名号,于是派陈觉奉表后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而听命后周。起初,李璟自恃水战,以为后周军不是对手,而且不能到长江。当陈觉奉命出使时,看到后周军水师布列长江,场面壮观,于是请求说:“臣愿意回国取李璟的表,将江北各州全部奉献,遵守条约。”柴荣同意,这才赐书给李璟说:“皇帝恭问江南国主。”
这时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柴荣所得,李璟于是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
李璟在江东已经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即使经常被北边的柴荣欺负,但在朝中还是有相当的威望。失去淮南十四州对李璟是沉重的打击,柴荣撤军后,李璟接连罢免了冯延巳、陈觉,曾做过后周朝俘虏的冯延鲁、边镐等人也弃之不用。而史称“机变如神”的宋齐丘,也被李璟监禁在九华山,后活活饿死。
从杨行密割据江东以来,淮南一直被江东政权牢牢控制,固若金汤的淮河防线保障了江东政权的北线安全。李璟接手江东后,也非常重视淮河防线,即使后来伐闽和伐楚都失败,但都没有对南唐造成致命打击。吴越、周行逢、陈洪进等人都不具备消灭南唐的实力,所以李璟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实力尚存。可柴荣志在统一,必然要征服南边的邻居,得到淮南十四州,就意味着北方政权统一进程的开始。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南唐政权衰败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金陵登基,奉宋正朔去唐号
后周世宗柴荣南征,尽得淮南十四州,南唐全面撤出江北。李璟屈膝向柴荣称臣。对于国势的衰败,作为封安定郡公的李煜,虽然也痛心,但他似乎关心文学胜于关心国事,而且,即使父亲离开人世,也轮不到自己继位。所以,他觉得安分地做个郡公也挺好。
李煜(937年~978年),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倒是太子李弘冀对才华横溢的李煜非常忌恨,担心他会抢了自己的位子。要不怎么说李弘冀活得太累呢,他既要提防李煜,还要防着前“皇太叔”李景遂。不过,李璟并不很欣赏大儿子李弘冀,经常冷眼相加。有一次,李弘冀犯了错,李璟操起一个木棍就打,并且还大骂:“真是后悔立你当太子,明天就将你废掉,传位于你三叔。”过了气头,李璟就把这件事忘了,但是李弘冀却因此更加提防李景遂,认为他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
有一次,李弘冀听说李景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上杀了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袁从范忌恨在心,便利用这个机会派人给袁从范送去毒药,让袁从范趁机下手毒死了李景遂。李璟不知道李弘冀私下干的这些事。
皇太子李弘冀在害死了李景遂后,便锁定了下一个目标李煜。他虽然还不敢对李煜下狠手,但也不想李煜好过,时不时敲打他一番。李煜看出了他的意思,心里偶有怨气:“为何要忌恨于我,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为了打消李弘冀疑虑,李煜经常给李弘冀写保证书,李弘冀这才释怀。
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李景遂已死,李煜又向自己做了保证。李弘冀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他每天都盼望着老爹赶快咽气,自己好继位。或许命该如此,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七月,李弘冀突然大病一场,至此卧床不起,勉强活到九月,就见了阎王。国势已衰,儿子又死,李璟也是没有一天好心情,每天都沉浸在莫名的悲哀中。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还有几个儿子,后继有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得知北方的后周朝灭亡,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李璟心中有些忐忑:不知这位大宋皇帝对江东是个什么态度。为了试探赵匡胤,李璟决定迁都南昌。
在去南昌之前,李璟立吴王李煜为皇太子,留守金陵,正式把李煜这个书呆子作为了接班人。李煜原本想做一个名士,他自号为“莲峰居士”,一派名士风度,没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