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市接受中小学教育。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如果在当年高考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他能接受大家的劝说而安静地过日子,那么今天的俞敏洪可能就会仅仅是一个县城师专的普通教师,是北大外语系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可能就会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他设定好的安逸、被动又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但俞敏洪告别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把全部行囊装上一辆三轮车,在月光下推出了北大南门,开始了新东方的艰难创业路。从此,他所践行的那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鞭策之语,成为了无数学生的座右铭。他和他的培训学校早已成为中国英语培训的领军者,而他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本励志教材。
1990年的一个秋夜,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俞敏洪正和朋友喝着小酒,聊着家常,窗外下着大雨,这时他在北大的校园晚间广播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在校外办培训班授课,北大给了他一个行政记过处分。而且,处分通告和照片还贴在了北大三角地的玻璃橱窗里,为时一个多月。
在北大默默无闻的俞敏洪就这样出名了。“出名”的代价是他总觉得同事、学生看他的眼神很怪,感觉身后会传来一阵阵的刺痛,这个曾经让他无限自豪的校园那一刻让他“窒息”。于是,他选择了辞职。俞敏洪离开北大后的故事就是“新东方”这个极负盛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从创办和发展的故事。
俞敏洪最初开始做语言培训和他未能实现的“留学梦”有关。
俞敏洪在他的文章《新东方成立15周年感怀:岁月如歌》中写道:“1988年前后,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到美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的出国留学不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进行,很多人都是偷偷地准备,因为工作单位一般不允许出国,被人知道了容易引起麻烦,所以常常一个人出国以后,周围的人才知道他已到了国外。现在新东方的元老级人物徐小平、王强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国的。出国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像上天堂一样的事情,听说有朋友到国外去了,人们通常会羡慕得眼睛发红。我本来在北大悠闲自在地当老师,就像一只乌龟躺在舒适的沙滩上享受阳光一样,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像鲨鱼一样游到了大洋彼岸,于是在羡慕之余我也产生了横渡太平洋的冲动。”
但俞敏洪出国奋斗的梦想最终并未能实现。1988年1月,俞敏洪第一次参加了托福考试,获得了657分的好成绩,准备踏上了连续三年多的联系出国留学之路。但美国那边的学校只给他发了几张印刷得很漂亮的录取通知书而不愿意出一分钱的奖学金。没有经济能力自费出国的俞敏洪,出国梦只能打住。
出国无望,经济也陷入困境,而此时,随着中国留学热潮的兴起,北京街头出现了各式TOEFL和GRE培训班,俞敏洪于是想起了自己对托福考试的深刻研究,就背上书包到各个培训机构教书谋生。在当时,他教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赚钱,赚钱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家庭维护好;二是把多余的钱攒起来,以备自费出国。
就是因为在北大学校外开办培训教育,他最后被迫离开北大。但俞敏洪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抓住了当时一片“出国热”的机会,凭着北大训练的头脑和一张嘴,再加上自己失败的出国梦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头扎进了民办英语培训领域。他找到了一家叫做“东方学校”的民办学校,为他们创办了外语培训部,以承包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做了起来。
最开始,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张桌子,放一把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一个刷广告的胶水桶,“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成员两人:他和他老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报名,俞敏洪当时不得不在托福、GRE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甚至在北京寒风怒号的冬夜,俞敏洪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刷广告。
为了找到成功办学的方法,从1991年到1993年开始,俞敏洪还在创办新东方学校期间,去其他培训机构打了两年工,从这些培训机构里,他找到了新东方成功的一些方法,如免费试听、学生选择老师等,也找到了这些培训机构的一些弊端。
到1994年,新东方学校已为俞敏洪挣够了学费,他可以出国留学了。但俞敏洪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继续办新东方。因为这时他已发现,新东方的学生,1994年比1993年增加了好几百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到1995年年底,新东方学生已有1.5万人了。随着教学方面在蓬勃发展,俞敏洪开始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把新东方关掉,要么把新东方干大,最后选择了把新东方干大。
为此,他专门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说服当时的同学王强、徐小平等人回国。这一次的出国,让一批名师成就了新东方在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的地位:徐小平的出国留学咨询,王强的“美式思维口语教学法”,包凡一、何庆权从加拿大带回超凡的英语写作……
2004年1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斥巨资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区购买了标志性建筑——中关村金融中心作为总部办公大楼,这栋建筑像一艘帆船静静地矗立在中关村最核心的中央。俞敏洪把新东方这个当今中国最有名的私立教育机构总部选在中国最优秀的公立大学北京大学旁边。而此时,距离他因为在校外办班、违反校规被逐出燕园快13年了。一介高墙内的彬彬书生一脚踏入江湖后的故事精彩有余、痞气十足。
自1993年到2008年年底,新东方已在全国39个城市设立了41所学校、四百多个学习中心和6家子公司,累计培训学员700万人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俞敏洪所著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已成为了北大等高校跨专业学生持有率最高的读物之一。甚至有一种说法,在北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至少一半是从新东方出去的。
随着新东方的壮大,新东方也经历了股权改造、ETS风波、“非典”等一系列事件的考验,十几年来新东方已由一个英语培训学校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结构的上市公司,办公地点也从小平房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办公楼并在多个城市设有学校和培训中心,而俞敏洪也由一个只会英语教学的老师成为了一位极富传奇的老总。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来自大学自习室里学生们使用的一本本新东方教材,以及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上课的学生。
而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俞敏洪本人所提倡的励志教育。俞敏洪说,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语言能力提升,但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了教学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
今天再评估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代影响,已不仅是一个成功教育学生的老师的典型事迹,更是一个被称为传奇的商业故事。俞敏洪的创业经历给人带来的影响也已远远超越了课堂。
§§§第一节 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商人的心目中,只要财富合法,在一定的情况下就绝不要放弃到手的财富。但有时也需要与别人合作而分利于人。
俞敏洪的新东方,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地方。在度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以后,通过学子们的口口相传,“新东方”在京城名声鹊起,获得空前成功。为更好地服务全国的学生,“肥水不流外人田”,俞敏洪决定在全国各地开办分校。不久,新东方就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英文培训市场。新东方成了全国的新东方。在新东方要上假期的培训班,一般都要提前半年才能报上名,每当报名的时候,长长的队伍是新东方的一道风景线。
“肥水不流外人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就连种地的农民老大哥也懂得这个道理,而作为以赚钱利润为最高目标的商人,如果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唾手可得的生意人利润,岂不就是没有脑子的人吗?把“肥水不流外人田”延伸到商业领域就是“不让利法则”。
20世纪20年代中期,永安堂在上海设了分行,花了很多钱在上海各大报刊登大幅广告。收效很大,万金油在江浙地区十分畅销。这个事情使“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懂得一个道理:药品的销路要想迅速增加,不仅要靠它本身顶用的实惠,报纸广告宣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仔细算了一下,觉得要花那么多钱去登广告,实在不划算。如果自己有了报纸,岂不是可以免费刊登本店药品的广告?而且有了报社还可以兼营印刷业。药店的药品每年需要印大量包装用品及说明书,这笔开支也很大。办了报纸之后,原来支付给人家的广告费和印刷费就变为报社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宣传自己,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真是一举数得。于是他于1929年在新加坡办起了他的第一家报纸,这使他的事业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就应该采取“不让利法则”,将利润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正如美国土木建筑业大王比达·吉维特:“倘若可以多赚一美元,只要有这种机会,我绝不会放弃。”只要“贪”的合法,就不要心软。
19世纪初,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定居密沙比,他们无意中发现那里蕴藏着丰富的铁矿。于是,他们用积攒起来的钱,秘密地购买了大量土地,并创立了一家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虽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但可惜晚了梅里特兄弟一步,“肥肉”已经被他们买走,垂涎三尺的洛克菲勒只好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1837年,由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像当时的许多公司一样,陷入了经济困境。
洛克菲勒在第一时间委托一位朋友去打探情况。他的这个朋友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师。
梅里特兄弟赶紧把他迎到家里,待做上宾。聊天中,梅里特兄弟的话题不免从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
牧师听到这里,连忙接上话题,热情地说:“你们怎么到现在才告诉我呢?早点说啊,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
走投无路的梅里特兄弟大喜过望,忙问:“你有什么办法?”
牧师说:“我的一个朋友是大财主,看在我的情面上,他肯定会答应借给你一笔款子的。你们需要多少?”
“有42万美元就行。可是,你真的有把握吗?”梅里特兄弟感觉就像天上掉馅饼了。
“放心吧,一切由我来办。”牧师拍着胸脯保证。
梅里特兄弟小心翼翼地问:“那么利息是多少啊?”他们认为肯定是高息。不料牧师却道:“我们这是什么交情啊!怎么能要你们的利息呢?”
“不行!利息还是要给的,你能帮我们借到钱,我们已经非常感激了,哪能不付利息了?”梅里特兄弟诚恳地说。
于是牧师就说:“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银行的利率低2厘,怎么样?”
这样的利息真是太低了。两兄弟以为是在梦中,一时呆住了。
牧师见状,忙拿出笔墨,让他们立字为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美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据为证。”
梅里特兄弟又把字据念了一遍,觉得一切无误,就高高兴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字。
事过半年,牧师再次来到梅里特兄弟的家里,他满脸歉意地对梅里特兄弟说:“我的那个朋友是洛克菲勒,他今天早上来了一份电报,要求马上索回那笔借款。”
此时,梅里特兄弟早就把钱用到铁矿上了,根本就没有还债的能力,于是他们无奈地被洛克菲勒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洛克菲勒的律师说:“借据上写得清清楚楚,被告借的是考尔贷款。在这里我有必要说明一下考尔贷款的性质,考尔贷款是一种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所以他的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按照美国的法律,对于这种贷款,一旦贷款人要求还款,借款人要么立即还款,要么就宣布破产,二者必居其一。”
于是,梅里特兄弟只好选择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美元。
几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钢铁业内部竞争也激烈起来,洛克菲勒以1941万美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卖给了摩根,而摩根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本分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会说洛克菲勒没有商业道德,但精明的商人眼中,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扩张案例。经商的最高目的是赚钱,其游戏规则只受法律约束而不受道德限制。所以,在商人的心目中,对财富的贪婪是受“度”的约束的,他们认为,只要生意是合法的,就是正当的。
虽然“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一种必要的赚钱手段,但我们有时常常需要与别人合作而分利于人,这在条件不够充分时是必要的。
俞敏洪认为: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创业者,不可能将事业做大。
糖纸理论是一种分享、让利的理论。同时,俞敏洪还用了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分享、让利的理论。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学会交换和分享,这个收获百倍于你一个人把六个苹果吃掉的收获。这是因为你放弃了五个苹果而获得的,所以大家想一想,放弃是不是一种智慧?
新东方是1993年办起来,俞敏洪和他的老婆是唯一两个新东方的员工。新东方后来越办越大,俞敏洪觉得一个人干起来很累,就把他的朋友拉回来一起干。
对管理者的让利实际上形成了新东方强大的团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东方的团队在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