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毛笔
毛笔是种类繁多的笔类制品中,中国独有的品类。在中国传统上,毛笔是古人必备的文房四宝之一,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由于毛笔很容易损坏,不易保存,所以留传至今的古代毛笔实在算是凤毛麟角了。毛笔的制造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战国时期,毛笔的使用就已经非常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
在古代,毛笔的品种非常多,主要从制作笔毫的原料、笔管的质地、笔的性能和笔的用途四个方面来划分。按笔毫的原料分有:青羊毛、黄羊毛、白羊毛、羊须、兔毛、马毛、鹿毛、麝毛、貂毛、鼠须、獾毛、狸毛、鼠尾、狐毛、獭毛、虎毛、狼尾、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等,甚至有用胎发、人须、茅草等作原料的;按笔管的质地分有:斑竹、棕竹、水竹、鸡毛竹、檀香木、楠木、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雕漆、绿沉漆、螺细、犀角、牛角、象牙、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材料是非常珍贵的;按性能来分,有硬毫、软毫、兼毫;按笔的用途来分,有花卉笔、叶筋笔、山水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在两千多年以前,毛笔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人认为毛笔是由秦代的蒙恬发明的,但殷墟出土的甲骨上所残留的毛笔书写的朱书与墨迹,表明殷商之前已有毛笔存在,而蒙恬则是毛笔的改良者。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而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非常宝贵的资料。
一、笔的种类
前面我们提及了古毛笔的分类,现在我们从实用的角度来了解毛笔的种类和性能。
笔的种类很多,我们只从加工笔头的材料来认识,即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而这些笔里面又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下面就来了解以上这几种笔的性能:
紫毫笔,取自野兔项背上的毫毛来制成,颜色呈黑紫色,也就是紫毫笔得名的原因。生长在南方和北方的兔子,因生长条件的差异,其毛质不同,制成笔毫的坚劲程度也各不同,也有取南北两种兔毫合制而成的。兔毫坚韧的,叫做健毫笔,以北毫为优,其毫修长而尖锐,适宜书写直挺有劲而方正的字,为大多数书法家所青睐。白居易在一首乐府词中说:“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就把紫毫笔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形象和准确。兔毫制笔,只有项背上的毛可用,所以非常昂贵。又因兔的毫颖不长,一般只用于书写小字,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在古代是用狼毫制成,而今天所用的狼毫,则是指黄鼠狼的毛。用狼毫制笔所见的记录比较晚。也有人把“鼠须笔”称为狼毫笔,如果这样的话,狼毫的使用便可以推至晋代以前。狼毫笔是黄鼠狼尾尖之毫制笔,质地坚韧,也属健毫笔,稍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与紫毫笔一样,难用于写大字。
羊毫笔,以青羊或黄羊的胡须或尾毫制成。据考证,羊毫笔始于南北朝以前。到秦代时蒙恬改良毛笔已经把羊毫用作制作新笔的材料了。写毛笔字,笔力最重要,羊毫笔柔弱而没有笔锋,写出来的字也“柔弱无骨”,所以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用羊毫制造毛笔,是在南宋以后开始盛行起来的,而在清初之后才被普遍采用。因为在清代讲究圆润含蓄,不露己扬才,所以柔腴的羊毫比较符合要求而普遍被采用。羊毫笔比较廉价,容易买得到,且能写半尺以上的大字,因此,现代也较受欢迎。如果与笔墨配合得当,也能表现出丰腴柔媚的风格。
兼毫笔,即以两种以上的动物毫毛制成,并按混合的比例命名,如五紫五羊(以五成兔毫和五成羊毫配制而成的)、三紫七羊(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制而成的)等,其他的还有“紫狼毫”“狼羊毫”“鸡狼毫”等各种兼毫,有的偏硬,有的偏柔,或刚柔适中,各因材料及混合比例的不同而不同,其成笔也各异,这都是兼毫笔的优点。至于书写者需要选择何种笔就要看各自的喜好了,即各有所好,各得其宜。秦代蒙恬改良的毛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就属兼毫笔。兼毫采用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作心,称为“柱”;柔毫为副,作外围,称为“被”。柱的毫较长,被的毫较短,也就是所谓的“有柱有被”笔。
不同性能的笔有不同的用途。宋以前硬毫笔比较流行,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就由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原因在于羊毫较长,适宜制成用于写大字的大笔。从字体上来看,一般写行书、草书用硬毫笔比较爽利,挥洒方便,易于起倒得势;软毫笔则滋润饱满易于写楷书、隶书和篆书。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如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或者写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是用的长锋羊毫笔来写草书,不但能写得刚健挺拔,而且柔韧涵蕴。由于笔锋长,易于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东汉蔡邕所说:“笔软则奇怪生焉。”另外长锋羊毫笔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比较难以掌握,书写时,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书写草书就比较好使,因为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所以起倒自如,能做到得心应手;但由于笔毫较硬,极富弹性,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这是硬毫笔的弊端。总之,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硬毫笔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省事,运笔不需要多少技法。但如果一开始就用,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起羊毫笔来就会有一种寸步难行的感觉。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就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难度大一些,而必须全面掌握写字的技法,如用提按、换锋的方法等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你也会因此而学会了如何使用软毫笔,等你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时候再换硬毫笔来写,就会感到轻松好使。
古人有很多使用笔的经验,如主张初学者使用劣笔,不宜买很昂贵很好的笔,他们认为你如能用劣笔写出好的字来,用好笔就会更称心如意,写的字就更好;相反,如果开始就用很好的笔,以后就很难使差笔,一遇到差一点的笔就写不好字,而一辈子就只会使用好笔了。但又不能用太差的笔来练字,这样会增加难度而打击初学者的信心。备受虞世南称道的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有“不择纸笔,皆得如志”的记载。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初学者还是买一只羊毫笔经济实惠。因为正宗的狼毫笔(如好的“大兰竹”等),一支要卖一两百元,非常昂贵。而普通的羊毫笔只两三元就能买到,稍好一点的也就五六元。再说狼毫笔笔毫硬了就容易磨损,使用时间不长,而羊毫笔软,因此比较经久耐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买笔之前要了解毛笔的型号。毛笔根据型制的不同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再大的就是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另外笔的大小也因各个笔厂的名称、牌号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初学者可以买一支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笔锋长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的长锋羊毫笔,这样的毛笔可以写七厘米见方的大楷字。对于初学毛笔字的朋友来说比较合适。
二、笔的选择方法
在古代,书法家对文房四宝等工具要求非常高,光毛笔就有“尖”“圆”“齐”“健”四项标准,即笔有“四德”。我们购买毛笔时也应按照这四项标准来进行选择。
尖:指笔毫聚拢时,笔头要尖。笔尖则写出的字就有锋有棱,比较传神。如果笔头不尖就成秃笔,写出来的字就毫无神采。
当然,我们购买的是新笔,毫毛有胶聚合,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胶过的笔一般都是尖的,这时我们不能盲目选最尖的,因为过于尖细的笔毫,有可能是几根尖毫胶过的结果,这样的笔笔毫的锋就不够齐。另外,我们也不能选笔锋已经秃了的毛笔,如果新笔就已经很秃了,等笔毫发开就更是秃笔一支了。在检查旧笔时,则要先把笔润湿,毫毛一聚拢,便能分辨尖秃了。
圆:指笔肚比较饱满,呈圆锥状,或如枣核之形,笔毫聚拢时,弧面上不可有缺陷或凹槽,毫毛充足。这样写起字来笔力充足,笔画圆满好看,不会出现缺角,运笔圆转自如。
所以我们在选购时,应该慢慢转动笔杆,细心检查毛笔外围的笔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锋尖,其笔锋是否由每根笔毫共同凝聚而成。我们在转动笔杆的同时要检查笔毫的周围是否圆满,有无缺陷或凹腹。毫毛有胶聚拢,如有以上缺点,仔细一看就能看出来。
齐:指笔润开以后,用指腹把笔尖轻轻压平时,笔毫的长度要内外一致。检验笔毫是否齐的方法是,将笔发开,用手指把笔毫捏扁,即使笔尖像油画笔一样呈扁平状,这时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笔毫的长度是否一致,好的毛笔是齐平划一的,书写时齐心合力,笔画圆满,钩挑自如。差的毛笔则笔毫高低不齐,书写时就有古人称之为“贼毫”现象出现,即在转折挑或出锋处有笔毫露在笔画的外面。
健:是指笔腰要有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好笔的笔毫根根挺直,能万毫齐力,笔就劲健。差的笔按下后就很难恢复原状,说明杂毛多,笔力不健;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来说,兔毫、狼毫弹力比羊毫强,书写时字体坚挺峻拔。
选购时要仔细检查笔毫是否细,是否挺直。如果笔毫弯弯曲曲,又很粗糙,说明笔不好,等笔发开以后,笔毫会弯曲杂乱,笔锋不挺拔,笔腰会往外鼓,俗称“大肚子”,这样的笔书写起来缺乏弹性,不够劲健。
购笔时除了要看“尖”“圆”“齐”“健”的“四德”之外,还要看笔杆是否圆直,检验的方法是将选中的笔在玻璃柜台上滚动一下,如果滚动时笔有节奏地打浪,说明笔杆不圆直。这样的笔在使用过程中运笔转换方向时不够灵活。
另外,选笔时也要顾及到所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哪一种笔,看字迹就能看出来:风格健劲的,选用的是健毫笔;姿媚丰腴的,选用的是柔毫笔;刚柔难分的,则选用的是兼毫笔。笔的特性影响写字的效果,这就是书法之妙。
三、笔的使用与保养
新笔的使用是有讲究的,不能直接蘸墨就写。首须开笔,就是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令其慢慢的自然发开,即“发笔”。发笔时浸水时间不可太长,泡至笔锋“全开”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把笔根胶质也化开,这样毫毛容易脱落,笔也就成“掉毛笔”了。不同的笔,浸泡的时间也不一样,羊毫笔较软,浸的时间就短一些,紫毫较硬,浸的时间宜长一些。发笔时最忌用开水烫。因为开水一烫笔毫就会弯曲变形。浸泡时切不可性急地将新笔用力揿压,这样会把笔毫折断,使用时会脱毫掉毛,影响毛笔的使用寿命。对待考究的好笔则更应该爱惜,发笔时要设法让笔空悬在水中,让其自然溶开以避免笔锋因接触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损伤。
也有人只将笔毫发开三分之二,而不全部泡开。目的是使其富有弹性,可以纯用笔的锋部。这样使用的实际型号就变了,长锋笔变成短锋笔,大楷笔变成小楷笔了,蓄的墨也相应减少了,不利于挥洒,所以应将笔毫全部发开。笔发好后,将笔提出水面,用手指将笔上的胶水轻轻的顺着笔毫往下挤压干净,再把笔浸入水中,轻轻地来回晃动,使笔中的胶水全部溶于水中。千万不要用力摇甩,更不能笔锋朝上对着自来水冲,这样会伤笔。待笔上的胶水洗净后就可以蘸墨书写了。
掭笔蘸墨时也有讲究,一般将毛笔倾斜,使笔毫锥面接触砚面,一边顺着笔毫方向掭笔,一边不断转动笔杆,把笔毫掭齐掭尖,使它成圆锥状。切忌倒行逆施,逆着笔锋捣笔。如果嫌笔中墨汁太多,可在砚边上刮去些,使笔中的墨汁适宜,到掭尖掭圆为止。“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都不好。
另外写完字后,毛笔的处理也非常重要。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很多初学者做事马虎,写完字后把毛笔一甩就不管了,这个习惯很不好。因为墨汁里有胶水,若不洗去,过一段时间笔就胶死变硬了,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如果这时笔毫恰好是开叉的或者弯曲的,干硬后再用,笔毫仍然是开叉的或弯曲的,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笔用完后也不能搁在砚台里或墨汁瓶里浸泡,否则时间一长笔锋会变形,而回不到原来圆锥状态。
毛笔用过后洗笔时,要像发笔时一样在水中轻轻晃动,待笔洗干净后把笔提出水面,将笔中的水抹净,将笔毫抹直抹尖,使笔毛长期处于挺直的状态,然后将笔悬挂起来,笔尖要自然垂下,让其自然阴干。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毛笔洗净之后一般不要盖笔套,主要是毛笔插入笔套里的时候,笔毫容易被笔套挤压变形甚至折断。平时经常用的小楷笔,因使用频繁,为了避免洗笔麻烦,也可以用笔套套上,但笔套的口径一定要大于毛笔的直径。有人洗完笔后把笔往笔筒里一插,就算完事了。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湿笔插在笔筒里,笔尖朝上,笔中的水就会顺着笔根淌下,时间一久就会烂根、脱毛。所以笔洗净后悬挂起来是保养毛笔最好的方法。
如果写完字后未洗笔,笔毫干后与墨、胶坚固黏合,再使用时就要像发新笔一样用温水慢慢发开,而且发笔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第二节)宣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般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开始纸就已经出现了,如挖掘出土的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上还存有墨迹字体,说明那时纸已用于文书的书写了。
纸曾经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立下过汗马功劳。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以上是纸在中国的小历史,而本节我们要了解的是写毛笔字用纸和书画专用纸——宣纸。
一、写毛笔字用纸
宣纸最善于表现墨色的枯湿浓淡,所以书法作品大都写在宣纸上。但宣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价格比较昂贵。古人就有“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说。初学毛笔字一般用元书纸、毛边纸等价格低廉的纸,而不宜用价格昂贵的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