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红本,一种是实印红字,一种是印空心红字,目的是让初学者就着红色范字用毛笔蘸墨书写。摹习时要注意正确的执笔方法。书写姿势和正确运笔。千万不要为了与红字吻合而来回钩描,若有空缺处亦任其自然,无须补写或填实。描红的目的不是写得“像”,而是领会、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留下空缺,一则可以检验自己的进步情况,二则便于发现自己书写时的弊病,以便提高。
(2)影摹
将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然后用描红法在蒙纸上书写,叫影摹。由于纸会渗墨,容易将字帖搞脏,最好先在字帖上蒙上一层透明薄膜,然后再蒙纸摹写。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直接将塑料薄膜蒙在字帖上摹写。可是,塑料薄膜是油性的,墨汁写上去会收缩变形。不要紧,我们在砚台里放一些肥皂,或将蘸墨的毛笔在肥皂上掭几下,问题就解决了。
摹写容易得古人的笔法及笔画结构的位置,对初学者来说是很必要的。
2.临写
临写是将字帖放在面前学写字帖上的字。临写的字可比字帖上的字略大些,因为字小笔画细小,起收提按稍一动作墨易涨出。
临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过程:
(1)读帖
“读帖”不是像读书那样看帖上所写的文字的内容,而是分析这本字帖的风格特征。分析一下笔画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方圆及转折等运笔特点,结体的松紧、收放以及正侧、疏密等组字特点,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章法特点。读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见面仅记大致轮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甚至每写一个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现在纸上,写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对初学者的帮助相当大。因此,我们在临帖前要养成读帖的良好习惯。
(2)对临
“对临”是对照字帖逐笔临写。初学者可选“米字格”或“九宫格”练(见图48)。这样比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对应的位置及笔画的大小。但它仅仅是初学者的扶手,不能依赖,基本了解并掌握对临方法后,应直接在方格内临写。
对临最好先易后难,先临简单易写的字,或按部首归类练习,然后再选临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具有典型性的范字,由浅入深,最后再按字帖上的顺序通临。
对临要求勤看字帖。看一笔写一笔,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找到正确的位置,但容易使笔画间的笔意联系隔断,因此最好将互为呼应的几笔一次完成。随着临习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减少看帖的次数,最后看一字写一字。
对临过程中,如发现某字没写好,可紧接着再临写同一个字,这叫连临。连临要在临前对照字帖找出上一个字的病因,然后再写第二个。如果连写几个仍不见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写一遍后再写。
一本字帖从头至尾临一遍,称“一通”。临完一通后可在末尾记上年月、姓名、帖名及第几遍,古人称其为“窗课”“功课”。保留功课可以检验自己进步的轨迹。对临比较熟练了,可以进行意临。
(3)意临
意临,是看着字帖临出了自己的特点。意临是结束形似阶段后的新开始。描红、影摹、对临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决“入帖”的技法问题,临得与颜真卿、柳公权一样,哪怕能以假乱真,还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体”,所以光“入帖”还不够,还要“出帖”。“出帖”是要离开所临字帖的形貌,要遗貌取神。“意临”就是要在临习时掺入己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这就像漫画家笔下的画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与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临出来的字与原帖的字相比,在似与不似之间。临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4)背临
背临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笔下反映出来。背临者要对此帖的技法熟练掌握,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连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写出来,而且风格基本相近。这时可以换帖了。
一般情况下,每天坚持临帖l~2小时,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如果临了相当一段时间仍无法入帖,建议考虑换帖,找自己喜爱的字帖临习,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5)换帖
换帖的几种选择:
①同类帖的转换
同类帖,是指同一书家的不同碑帖。如果原先临颜真卿《勤礼碑》的,可改换成临颜真卿的《东方画赞》《麻姑仙坛记》或《多宝塔》等。同类帖的转换,对同一书家风格演变有更深的理解。
②不同类帖的转换
不同类帖,指不同书家风格类的帖。如改颜为柳,或改柳为颜。学颜、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笔法问题。可是楷书结构最完备当属欧阳询,故临习欧体对楷书结构的奇巧严密大有好处。但欧体写久了会刻板,也可临习一下阔绰温润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增其趣。
③为学行书作准备
如果练习楷书毛笔字的目的是为了练行书的话,那么颜、柳的楷书与行书毛笔字之间似乎有条沟壑,颇难逾越。它们之间的桥梁有二:一为禇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由于它的笔势极富变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颜、柳笔画的板实僵硬,从中化出许多风格来,因此禇字被称为“广大教化主”。宋代大书家米芾就有“学禇最久”的经历。二是智永《真书千字文》。它实际上是行楷书体,与东晋王羲之行书一脉相承。因此也是由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桥梁之一。
④换临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书,风格多变,与唐楷不同。临魏碑利于从唐楷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魏碑良莠不齐,不能随便乱临。初学者可选比较规整的《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元怀墓志》《张玄墓志》等。有些魏碑造像题记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笔刻凿而成,有不少错别字,甚至漏刻错刻的,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者才能借鉴吸收,不可拿来就学。
三、创作
初学者临习任何一种书体如已到出帖程度,即可作创作的尝试。创作与临帖不同,临帖是拄着拐杖行走,创作是独立行走。意义不仅是对自己临帖结果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自己应变能力的培养。
在创作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传统创作样式的各种名称及格式。
1.传统创作样式
(1)中堂
中堂是整张宣纸(三尺以上)竖挂在客堂正中的书画作品。中堂可书写一个或几个大字,也可写数行字,内容可写诗词古文或佳句,通常两边配挂对联。
(2)对联
对联是一种对偶语句,常配挂在中堂两侧或张贴在门框、门面上。对联的长度一般与中堂或门框半高的高度相近。对联的内容必须是联句,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一般有五言、七言联,而且往往是律诗三四句和五六句的内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五言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七言联句。前句为上联,后句为下联。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上联挂在读者所见的右边,下联挂在读者所见的左边。
(3)条幅
条幅又称屏条、条栅。常悬挂于厅堂两侧,往往多幅并列。其尺寸与单幅对联相仿,有三尺条幅、四尺条幅,或六尺、八尺条幅等,每幅写数行字,内容可以是诗词也可是文赋佳句等。
(4)横幅
将整张纸横过来写,或将条幅横过来写的叫横幅。由于现代居室高度有限,故横幅是现代家庭装饰的主要选择。
(5)斗方
横竖大致相等的方形书作叫斗方。斗方可装在镜框内,十分雅致,故又称镜片。
(6)手卷
将数张横幅横接在一起卷起来保存,只供案头观赏的书画作品叫手卷。因其尺寸长,又称长卷。
(7)册页
分页装裱的字画叫册页。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单张小斗方装裱成硬的镜片,再将若干张镜片装在一个盒内。另一种是将若干张单片连在一起装裱成折叠式的本子。
(8)扇面
扇面有团扇和折扇两种。团扇是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扇面里根据其形状书写几行字,字数长短不等。折扇是常用的上宽下窄可折叠的纸扇,为了布白的均匀,一般采用第一行字写得多、第二行字写得少的间隔方式写,使其上下匀称。也有根据扇面弧形写几个大字的。
2.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般上空要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见图49)。
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见图49),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