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草书的用笔,首先要熟悉草书的结构。孙过庭说:“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所谓使转,其实就是笔法,结构决定了笔法,笔法反过来影响结构。
上面点画知识中,其实说的就是笔法。怎样取势,怎样入笔,怎样收笔,都讲得十分清楚。但用笔则要根据点画形状去体会、熟悉。例如写点,起笔露锋,向下轻转形成一个小弧度,即一个小圈,收笔时有的点藏锋收,有的点出锋收,根据字的需要而定。
写画的过程基本和点相同,要完成一个起行、转、收的过程,但其轻重、急缓和方向则和写点不同。而且有些竖画和横画与上下笔相连带,就减少了以上所说的基本动作,但都要注意使转的方法。
草书的行笔切忌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形成上面所说的平匀光滑的线条,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线条臃肿肥大,显得肉乎乎的。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大忌。
还要注意的是,笔画的转折处,有的是圆转,即转角是圆的;有的是方转,即转角是方的;方圆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这就看对笔的掌握熟练程度了。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转,以增加骨力。
总之,草书的用笔是最丰富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笔、露笔、按笔、提笔、挫笔、搅转、翻笔等,是诸种书体中最集笔法大成的。因此,草书的用笔又是学习的关键,“草乘使转,不能成字”。这一方面说的是结构规律,一方面也说明了草书的笔法之重要,如果笔法不正确,也就不成其为草书了。
要真正掌握草书丰富多变的用笔,就要严格按照草书的结构特点去琢磨笔法,切不可粗率了事,以为越草越好,结果把字练坏了。
附:应避免的笔病
青少年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些不尽如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16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错误的点画出现。分别细说如下:(图序排列顺序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牛头,见图1,如牛头状。主要原因是笔头蘸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由于笔锋转驻过重,下按用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过猛所致。为避免这种笔病出现,在书写时,笔头蘸墨不宜过多,下按用力根据字的大小恰到好处,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的速度。
鼠尾,见图2,往往出现在撇画上,像老鼠的尾巴一样,样子很难看。主要是因为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笔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要用笔沉着,按力要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而自然,这就包含着用笔的诀窍,即“中锋用笔”。
扫帚,见图3,在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如扫帚似的,故而得名。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很可能是毛笔的原因,这时最好启用新的毛笔。
竹节,见图4,点画如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造成的。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棱角生硬。“竹节”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这要区别对待。
蜂腰,见图5,这种病笔多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太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所以,在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鹤膝,见图6,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根据自然界这一现象,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
钉头,见图7,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折木,见图8,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态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一定要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柴担,见图9,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止,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锯齿,见图10,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他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尖棱。见图11,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发丝,见图12,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垂尾,见图13,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耸肩,见图14,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必须加足够的以足够的重视,防患未然。
脱肩,见图15,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究其原因是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因此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柳叶,见图16,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这些笔病在平时练字时一定要提高注意力,应尽量避免出现以上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