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况
隋朝的统一,使书法风格也正式进入了南北统一时期。隋朝虽只有38年历史,对书法来说却是开启新风的枢纽。
隋以前,南北书法也有一定交流,但无关大局。隋朝兴起于北周,其碑版书法的面目更多带有北朝风格,相对于初唐书法之清健而言,还显得相当质朴。但在天下统一后,书风南北统一也加快了,隋朝书法对南朝风格的吸纳程度远非北朝可比,为楷书规范的最终完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代历时甚短,书家、书迹等也不多,无法创造辉煌的成果。隋朝的传世墨迹是亦有可观的,且隐约可窥见唐代时欧、虞、褚、薛、徐、李、颜、柳等人的精诣,整齐之中仍有古味,以《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碑》等为代表。这些作品融会南北,承魏启唐,代表着书法发展的新趋向,吸纳南朝的风格,收敛北碑恣肆的体势和拙重的用笔,向适中、规整方面努力,而转折之处的挫笔顿驻要比南朝的顺势抹下显得浓重。
隋朝时名望较高的书家尚有智永、房彦谦、史陵、智果等。智永入隋已当晚年,为书坛泰斗。隋朝的书法兼收六朝,熔铸南北,这是一个集古今大成的时代。欧阳修说:“隋之晚年,书家尤盛。吾家率更与虞世南皆当时人也,后显于唐,遂为绝笔。余所集录开皇、仁寿、大业时碑颇多,其笔画率皆清劲。”在隋朝,得欧、虞之体的碑版还不是书法的主体。即使是具有新意的碑版,在纯熟程度上毕竟还远不能与唐碑相比。所以说,在南北融合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旧有的面目将要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有人说,隋朝以至唐朝贞观之初这个过渡阶段的碑版无一足称。虽然隋朝历时短促,但隋朝书法开启了一个趋势,预示着一个未来。唐初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则很好地继承、完善了南北融合工作,创造出完善的唐楷新风。
(第二节)隋代书法作品欣赏
一、智永
【生平小传】
智永,生卒年月不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隋初书法家。僧人,名法极,俗姓王氏。晋王羲之七世孙。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善书,能兼诸体,草书尤胜。他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居永欣寺阁上临书30年,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各寺庙。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工正草书,妙传家法,远采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虞世南得其传授,影响初唐书学。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气调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智永是声名卓著的书法家。据说由于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为智永书法高足。
【作品欣赏】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及关中本。其墨迹本,书于真草二体间,此书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的千古名迹。行10字,共202行,竖24.7厘米。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丝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二、丁道护
【生平小传】
丁道护,谯国(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月不详。隋文帝时书家。官襄州祭酒从事。擅长真书,溢妍华致,在当时名声颇大,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明丰坊《书诀》列记钟、王以来善书者,隋四人,丁道护名在其三。他的书法承北朝朴直之绪,收南朝绮丽之风,融会贯通,刚柔相济,遂成刚柔峻整之体,被视为“欧、虞之所自出”,并为变革古法者。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道护不古不今,遒媚有法”。
有刻本《启法兴国寺碑》,传世有剪裱拓本,为孤本,现存日本。启法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四月一日齐州刺史韦世康奉诏复建,初名“光福禅房”,后改“启法寺”,即宋之“龙兴寺”。隋民部员外侍郎福嗣兄弟为志,其父韦世康造寺事,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护书丹,李宝刻字,赵励等人题名。此碑楷书,其书法工整典雅,笔法精熟,为丁道护的代表作。
丁道护是融合南北方面比较成功的知名书家。唐以前碑版注明书写者名氏的极少,而丁道护常在所书碑版上自署名号。
【作品欣赏】
《启法寺碑》
《启法寺碑》,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立于湖北襄阳启法寺,宋佚。周彪撰,丁道护书,李宝刻。存世有宋拓剪裱孤本,13开,1300余字,有南宋贾似道“魏国公印”,以及陆恭、李宗瀚、何焯等人题记。清代归李宗瀚,民国归罗振玉,后流入日本。(现今未发现有其他拓本,故本碑无法提供图片,请读者见谅。)阮元《北碑南帖论》以为丁道护与房彦谦并出北派,有“方严遒劲,不类世南”之评。宋蔡襄评《启法寺碑》语:“此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
宋米芾语:“道护所书《启法寺碑》冠绝一时,蔡君谟极许可之,谓胜薛纯陀也。”(《海岳名言》)黄伯思评价它“不古不今,遒媚有法”。
丁道护官至襄州(湖北襄阳)祭酒从军,他为襄州启法寺所书《启法寺碑》是隋碑名品。此碑历来与《龙藏寺碑》并称,上收六朝余韵,下启唐书新风,风神疏朗,体格峻整,精劲绵丽,淳朴含蓄。
三、其他著名书法作品
《龙藏寺碑》(局部)
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又称《正定府龙兴寺碑》。存河北省正定府龙兴寺。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十二月,恒州刺史王孝亻零为劝造龙藏寺所立。碑阳正书30行,每行50字;碑阴5列。碑后题款仅“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题写,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等字,未署撰、书人姓名。碑文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广募钱财,建造佛寺的情况。其形结构朴拙,用笔沉着,表现了高穆典雅的风神。上承南北朝的书风,下开初唐诸家先河,为著名碑刻之一。
《僧璨大士兵塔砖铭》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立,砖纵15.5厘米,横11.4厘米,厚3.6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1982年杭州市区出土,铭为阳文,原系阴刻于范上,模印而成。正面字里行间作界格,文曰:“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左侧铭云:“大隋开皇十二年作。”僧璨,隋之高僧,不言名氏,或曰徐州人,禅宗第三祖,著有《信心铭》六百言,唐玄宗时赐谥“鉴智禅师”。道信乃其高徒,为禅宗第四祖,世称“东山法门”,唐代宗时,追谥禅师。舒,即今安徽潜山县,唐始置州。皖公山即皖山,一史潜山在潜山县西,广230里,周500里通称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此铭笔画精劲,犹存北碑遗风,且又蕴南书温雅之感。
《张通妻陶贵墓志》(局部)
《张通妻陶贵墓志》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立。志文楷书,19行,每行19字。清末陕西咸宁出土,原石已佚。流行多为翻刻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为原刻。此志书法结构平正,并具有齐整绵丽的风格,在隋代墓志中属于秀丽一派的书风,与《苏孝慈墓志》端正的风格有所区别。
《青州舍利塔下铭》(局部)
《青州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立,隶书,12行,每行12字,铭额12字,左有题名2列,列4行。原在山东益都广福寺。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此铭隶书系承北齐隶法传统,笔画多有楷意,用笔顿挫,颇具姿致。隋代隶书多属北朝隶书风格,与汉隶异趣,对唐隶有一定影响。
《苏慈墓志》(局部)
《苏慈墓志》,又称《苏孝慈墓志》,全称《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志铭》。正书,纵、横83.2厘米,37行,每行37字。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立。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土于陕西蒲城。
《苏慈墓志》结构谨严,笔画劲利,精工秀雅,瑰丽多姿,堪称楷书典范,为隋代正书之代表。清康有为说:“《苏慈碑》以光绪十三年出土,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在隋代墓志中,《苏慈墓志》以书法精工,字迹清晰完好而著称。
此碑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带圆,字体又小,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由此可见,唐代的楷书在隋时已定下根基,风格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初拓无跋本为淡墨精拓,字迹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