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书法,继晋承唐,上接五代,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宋太宗非常喜爱书法翰墨,大量收购和临摹古先帝王名贤的墨迹,让王菁菁刻工为十卷,用枣木镂以雕刻,合称为《凉化秘阁法帖》。因为有了帖,现书必须用真迹的限制便被打破了,同时也打破了前人的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书法新的道路。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直是北宋书法家的代表。从他们生活的年代来看,在宋真宗到宋徽宗时期,经历了北宋的大部分。从书体上看,行、草、楷各体具备,四家既是同代人,又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论评,各自都体现了“用意”的特色,发挥了各自的个性,体现了书法的意境以及意趣。苏轼早年的作品有《兰亭序》,再学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等,擅长行、楷,以行书最为出色。楷书有《醉翁亭记》《米乐亭记》,行书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黄庭坚草书优于行书。四家中只有黄庭坚以草书为傲,沈周称他“草圣”,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帖》《书杜甫寄贺兰铦诗》等大草,中锋侧锋并用,笔法变化丰富。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时人称“集古字”,《蜀素帖》《苕溪诗卷》达到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蔡襄一生仕途很顺利,对书法尤其是楷书所下功力很深。而从留下来的蔡襄墨迹来看,其笔势最优,如他的行书有《橙心堂纸帖》《虚堂帖》《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等,湿润婉转,韵味蕴藉。在北宋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书法家还有薛绍、赵佶、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南宋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比较高,赵构、文天祥、吴琚、朱熹、岳飞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宋代书法的发展得到了皇家更多的重视。宋太宗淳化三年刊刻的《淳化阁帖》,在法帖传播方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原本深藏内府的许多名家遗迹,都变为千百份,传入普通老百姓家里,法帖从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当时范本供不应求的矛盾。《淳化阁帖》所收录的书法,大多为文人们比较常写的行、草和小楷墨迹,而不是篆、隶、楷书碑刻,宋朝以后印刷开始兴起,碑刻走向衰弱,行、草书形式丰富,变化空间很大,尤其适合个人情趣的发挥,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篆、隶、楷书在一定程度上的沉寂和行、草及小楷的盛行,这构成了宋代书法活动的一大特色。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人的核心地位。这种政治角色的变化,影响了文人的心理。一方面,肩负政治责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伦理意识大大加强,在艺术领域内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压力的重负,又使文人极需寻求心灵解脱的栖息地,因而各种文艺形式得到了极大重视,并为适应他们的需求而有较大的变化。具体到书法领域,一方面,文人们注意强调政治、道德、伦理观念在书法中的表现和意义,使书法也成为“载道”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又视书法为适意的雅玩活动,弱化对书法技巧形式的斤斤计较(“不计工拙”),而追求书法在表现个人情趣上的特有功能,从而将书法引向一个个人色彩较为浓重的空间,形成所谓“尚意”书风,大开书法艺术的新局面。
纵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这个朝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没有简单否定唐人,也没有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襟宽,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
宋代书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