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地利的风俗与民俗
(一)一月
寒冬一过,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就迎来了“佩尔奇滕劳夫”。这一古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8世纪初,形式因地而异。“佩尔奇藤”是一个有两副面孔的日耳曼女神,据说她既能给人带来好运,也能给人带来厄运。她能惩治邪恶势力和帮助遭受邪恶势力迫害的好人。
在萨尔茨堡州的加斯泰因河谷,人们举行一种穿越村庄的“卡彭佩尔奇滕”比赛。参赛者头戴以金属丝、鲜花和镜子装饰而成的高帽,由一位专门看管笨重高帽的姑娘“格塞琳”陪同。晚上,家家户户在最漂亮的一间屋子里的桌上摆上一大碗用牛奶做的汤,每个家旅成员将一把小勺平放在碗沿上,次日早晨谁的小勺落到桌上,即意味着谁会交厄运,甚至有可能在这一年中死去,若小勺落入汤中,则意味着将交好运,或能早日成亲。
在其他地区,人们常把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沙奇佩尔奇滕”的形象置于举行传统仪式的地方。据说,只有外表比那些住在山上的恶鬼更恐怖才能把那些恶鬼赶走。
(二)二月
布洛赫齐亨是一种不育驱邪仪式。在奥地利南部某些地区,如果过去一年中本社区内无人结婚,在“法兴”狂欢节期间,就要以这种习俗作为婚礼的替代形式,弥补喜气的不足。这时,未婚的青年男女围绕一棵锯倒的、以花环和彩带装饰的云杉木树干跳起欢快的舞蹈。接着,青年人一齐拖拉着这根树干穿过村庄。进入村庄后,那段树干通常被拍卖给愿出高价的竞买者。
(三)三月
“利布斯塔特松塔格”是复活节前的第四个节食星期日。这一天,恋人们相互把精心装饰的心形姜汁饼献给自己的心上人。这一节日在时间和含义上都和“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很接近。
和基督教世界中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日一样,奥地利人的复活节前星期日是庆祝耶稣骑着驴胜利进入耶路撒冷。由于气候所限,摆放在耶稣前面的棕榈枝一般由柳枝代替。
在奥地利的许多地区,农民为了确保五谷丰登,还把复活节前的星期四作为植树日,把经宗教仪式净化过的、挂满柳絮的柳枝栽种在自家的地里。尽管当今的奥地利农民已能使用计算机估算收成,但并未削弱他们对这一古老习俗的热情。
(四)四月
制作“佩里格林基普费尔”酥卷是维也纳烘烤师的一大绝技,每年4月中旬开始,此类糕点开始在市场上出售,有的大得出奇。“佩里格林”是一位医道高明的天主教圣仆会会士,17世纪时,圣仆会教堂附近的一个烘烤师因制作此种酥卷而生意兴隆。
在复活节的第一个星期六,在东蒂罗尔州的维尔根村,非基督教徒有一种非常古老的用动物作祭品的风俗。经过精心打扮的公羊被带到参拜圣地附近展示,翌日,公羊被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所得款项用以资助慈善事业。
(五)五月
按照传统,5月1日前,村里的年轻人要从树林里偷来五月柱(这种偷盗得到护林人的默许)竖立起来。事先要把树的树皮剥至接近树冠处,并将树冠加以装饰,同时悬挂一些香肠和糕饼。五月柱彻夜受到严密守护,以防被邻村年轻人偷走。
5月1日,开始进行“迈包姆克拉海恩”比赛,村里的年轻人都试图爬上那根至少有10米高的五月柱,以摘取挂在树冠上的奖品。但由于木柱上事先涂抹了肥皂,所以很难爬上去。位于河畔的村庄里的年轻人有时将五月柱置于木筏中央,身穿民族装在木筏上载歌载舞。
(六)六月
“松文德费乌尔”标志着夏至这一时令,代表了人们对盛夏的告别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这天,人们沿阿尔卑斯山脉各山顶点燃篝火,与此同时各个村庄自行举行火把游行。
基督圣体节那天,罗马天主教会汇众将举行仪式来纪念耶稣所受的苦难。捧圣体匣、走在天篷下的教士成为耶稣的象征。行列仪式因地而异,在维也纳,仪式从圣斯特凡大教堂开始,届时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不少名流也参加。
(七)七月
每逢7月中旬,4名男子总是在奥地利州伊布斯河边的小镇韦德霍芬沿街而行,他们戴上土耳其无沿毡帽,用短笛和小鼓演奏“土耳其进行曲”。
和其他许多风俗一样,这种“土耳其式短笛演奏”的风俗可追溯到外敌入侵的时代。韦德霍芬镇打制长柄大镰刀的铁匠们曾是反抗土耳其入侵的杰出勇士,他们获得了举行这种仪式的特殊优待并一直延续至今。
(八)八月
在萨尔茨堡州的茨尔察赫河上,每年8月都要举行被称为“希弗斯泰兴”的骑士式的水上比赛。在河中的驳船上,身穿红、白颜色服装的船夫用安放在船艄的长矛互相推行,试图把对方推入水中。每一轮的优胜者之间进行淘汰式比赛,直至赛出冠军。每对选手开始比赛时,人们都会听到那套传统的话语:“老弟,要是我把你扔进水里,你可别见怪。”
(九)九月
“基尔塔格节”兴起于1410年,是人们当初将教堂奉为“上帝之家”的周年纪念日,现已成为世俗节日,在秋收之后举行。那些即将在秋天应征服兵役的男青年在节前从树林里偷来“基尔塔格树”,装饰后竖在村子里,并搭好一座有青枝绿叶遮盖的跳舞场。
节日那天,人们到教堂礼拜后,便举行室外舞会。小伙子们为了在跳舞过程中把彩带献给姑娘们,都要先进行保龄球比赛以赢得更多的彩带。
(十)十月
十月是葡萄丰收的季节,举行传统的葡萄酒行列仪式。葡萄成熟时,葡萄园里的看守抬着以葡萄、树叶和彩带装饰的铃状花环列队行进。姑娘们从马车上的酒桶里倒出一杯杯葡萄酒,免费招待路边人。节日那天,在葡萄酒的主要产地下奥地利州的雷茨镇,从公共饮水器中流出的也是葡萄酒。
(十一)十一月
11月1日是万圣节,这是年末的一个宗教节日,6世纪以来一直盛行。夜间,人们把草辫抛到称心如意的姑娘的屋顶上。根据中世纪时的信念,在一年里的某一天,“未免罪的灵魂”回归大地,在一些农舍里,献祭的食品彻夜供在桌上,室内灯火通明,为亡魂回归故里引路照明。
11月6日是“圣伦纳德节”。圣伦纳德是家畜的守护神。在萨尔茨堡州和上奥地利州,人们在这一天都骑着马去教堂。
11世纪以前,圣诞节前的斋戒期于11月11口开始,事先人们养精蓄锐,在这一天的宴席上,有一道菜“马提尼鹅”,它也可以是一种特制的烤猪肉。装在酒桶里的新酿制的葡萄酒可供客人随意品尝。
(十二)十二月
从12月第一个星期日起,开始了耶稣降临节的节期。12月6日是孩子们的“克拉姆普斯”节和“尼科洛”节,这两个节日是为了惩罚坏孩子和奖励好孩子的。
12月8日是“圣巴巴拉”节,姑娘们把樱桃枝插入花瓶水中,如果到圣诞节时樱桃枝叶蕾开花便意味着姑娘们会有好运,或将找到一位如意郎君。
二、奥地利人的习俗
在奥地利,绿色最令人喜爱,包括许多服饰品也都使用绿色。比如,有灰色的法兰绒西装,特意用绿色边儿,狩猎装也多半使用绿色。
奥地利人热情、和蔼可亲。在公共场所,奥地利人即使是和陌生人相见,也打招呼。和主人交谈时,不要主动议论钱、宗教或政治之类的话题(除非主人先谈起)。奥地利人喜欢外国人知道自己民族的特性和谈论自己的成就。
与奥地利商人进行商会洽谈时,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奥地利商人相当正规、严肃,尤其是首都维也纳。
奥地利人的姓名一般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是名,第二个是姓。姓名另有三个词组成,一般为双名或双姓。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相互称姓,只有在家庭内部和好朋友之间才称呼名字。
有学识和地位的人一般喜欢人们称呼他们的学衔和官衔,如部长、博士等。
如果奥地利人的名片上印着好几个头衔,则务必问清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旦称呼有误就会出洋相。与奥地利人通信更是要小心,必须正确无误地冠上他们的真正头衔,有的人的姓名中夹有“VON”,表明他的家庭历史上曾经有贵族。
奥地利妇女结婚后改姓夫姓,即使是离婚或改嫁后也保持着原来丈夫的姓氏,因而,切莫以姓氏来推断妇女的夫姓,妄加称呼。
奥地利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套很复杂的礼仪,这是从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留传下来的。他们彼此以学衔、官衔或贵族头衔相称,尽管有时根本无此必要。人们互相介绍认识时,总要握手。在握手或吻手时,要脱下手套。
当走进一家商店,还没有说要买什么之前,习惯上应先说“白天好”或“晚上好”,离开时当然要说“再见”。
奥地利人穿着保守,妇女很少穿宽松的便裤,男人很少穿花俏的运动衫。与世界各地一样,牛仔裤在奥地利到处可见,但在音乐会上(流行音乐会除外)或正式餐馆里却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即使是时装设计师设计的也是如此。
奥地利人喜欢穿礼服上剧院、音乐会和歌剧院,但一套深色西装和妇女的常礼服总是适合时宜的。只有最豪华的餐馆才不允许不系领带和不穿西装的男子进入。“无尾礼服”或“夜礼服”是在特别场合(例如,首次上演和宴会)穿的。在特别隆重的场合,例如国家歌剧院举行的舞会或官方招待会,通常要穿燕尾服。
如果你收到奥地利人的请柬,并建议你穿“非正式”服装(通常在请柬的左下角注明),这可能指男士穿深色西装和白衬衫,女士穿常礼服,也可能指穿一套不是十分正式的服装。“正式”指的是男士系黑色领带,穿夜礼服,女士穿拖地的礼服。如果男士不知道穿什么合适,去的时候宁可穿得过分讲究些,到时候如果看到别人都穿着运动衫,就可把外衣和领带脱掉。穿民族服装总是合时的。不要忘掉给女主人带鲜花。举行招待会时,习惯上贵宾和主人要在招待会场的入口处列队恭候客人。
在一般情况下,奥地利人也会很随便的。如果你上馆子吃饭,有一个或几个陌生人未经邀请坐到你的餐桌旁,你不必感到窘迫或发怒。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在乡村小酒馆里也是这样,在这些酒馆里有一些长长的公用餐桌,这是跟奥地利人交谈和了解他们的好地方。
在奥地利没有有关小费的法律,但确实有一些惯例。一般说来,要给理发师、出租汽车司机付些小费。在饭店里,账单上已经包括了服务费,但一般都在这基础上再按一定百分比添加一些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都凑个整数。举例来说,账单上如果是41.50欧元,你就要给50欧元,如果是37欧元,你就给45欧元,如果是90欧元,就给100欧元,以此类推。随着总数增加,小费也逐渐提高。这不是强制性的。但是,这是风俗习惯。如果账单上不包括服务费,你就按金额的多少、餐馆的档次和服务水平付给10%—15%的小费。在餐馆里,如果邀请吉卜赛乐师或民间管弦乐队来桌旁演奏,客人就必须给领班付小费。金额可多可少,取决于餐馆的类型、乐队演奏所点节目的时间长短等等。
按惯例,给出租汽车司机的小费是总车费的10%。给理发师的小费完全取决理发店的级别、服务项目、是否是常客等等。特别重要的是,你要熟悉奥地利人在离开鸡尾酒会或晚宴时给仆人付小费的习惯。在鸡尾酒会后你可留下20—50欧元,宴会后可留下40—60欧元。这个奇怪的规矩会使一些外国人感到很尴尬。但这完全是一种风俗习惯,甚至在最上层的家庭里也如此。
当圣诞节和新年来临时,这是全面给赏钱的时候了。你要给行李员、看门人、邮递员、扫烟囱的人和打杂女佣以及其他你常与之打交道的人发赏钱。奥地利人有爱小孩的名声。但在商店买东西时都不理睬小孩。不管小孩在排队时站在什么地方,他们总是最后得到服务。这一情况的根源可能与尊重年长者的习惯有关。年长者的这种态度可能是从维多利亚时代传下来的,那时人们认为可以看到小孩子,但不应该听到他们的声音。
三、奥地利人的礼仪
(一)餐饮礼仪
奥地利居民以面食为主食,面包、香肠等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奥地利的酿酒业享有盛名,全国农业人口中近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酿酒业。招待客人一般在家里进行,若在餐馆宴请,则菜肴很丰盛,并且非常讲究用餐环境和气氛。
(二)喜丧礼仪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工休日96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等,将近有一半时间在度假和欢度节日。最著名的有国庆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人们结婚都要到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新娘身穿传统的漂亮典雅的结婚礼服回答牧师问题。
(三)商务礼仪
奥地利企业家的性格中,较为特殊的是注重头衔。比如,把部长误称为级别较低的科长,那么,在以后的商谈中,准会麻烦百出。与奥地利人通信的时候更要细心,务必正确无误地冠上他的正式头衔——把董事长写成总经理,你就完了。如果他的名上显示有好几个头衔,务必问问他,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另外还可加上“教授、工程师、经济专家”等头衔。
遵守先约定好的时间,那是必须做到的。拜会公、私单位时,均需与每个人亲切握手。如应邀“午餐”,不要抢着付账,但是最好找机会回请一次午餐。若邀你到家中做客,记得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去。东方人总希望交易成立以前,索取对方公司表示业务情况的数据。但是,奥地利人的习惯则不愿意在建立商业关系之前,提供这类的数据。
奥地利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