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秦穆公还命令士兵送去十几坛好酒给他们,并让士卒代为传话:“吃过好马的肉却不喝美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补偿,对身体大有坏处。主公怕伤了你们的身子,特地赏给你们几坛美酒。”而且交代士卒,只有看到每人都饮了酒才能离开。盗马贼齐感叹说:“我们偷盗君主的良马,君王不但不治我们的罪,反而担心我们因食马肉而伤着身体,赐予美酒给我们。君主的大恩大德,我们何以回报啊!”
对穆公的赤待,这批人感动万分。从此以后,他们天天惦记着国君,准备以死相报。当他们听说国君亲自率军抗击晋军,于是就日夜兼程赶赴韩原,以尽绵薄之力。正巧碰见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于是个个不顾死活地杀将进去,救出了秦穆公。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如何对待部属?许多聪明的领导者在对待部属方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是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投桃报李,连环相生,一句话就是赤待部属,多为部属着想。
秦国派大将杜回到潞国攻打留守在那里的晋国军队,时晋军主将为魏颗。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闭城不敢应战。晋景公闻讯又派魏镝率军前来援助,但魏镝也不是杜回的对手,在交战中晋军几乎全军覆没。
就在魏氏兄弟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位老大爷前来求见,自称跟魏将军是同乡,特来献计退敌。魏颗一听高兴极了,连忙礼而待之,一时竞忘记打听其姓名。老人献计道:秦军全是步兵,您这边全是兵车,应发挥优势,将其用于冲杀。离这几十里地,有块荒地叫青草坡。将军您可以先在那儿埋伏下奇兵,然后用计将杜回的步兵诱人青草坡。那时候,我自有办法帮助你们杀敌。魏颗决定依其计行事。
第二天,魏颗兄弟按照老大爷的吩咐布置好兵马后,就带着一队人马向秦军挑战。后徉装不敌,引兵向青草坡退却,杜回不以为诈,立即率军追将过来。魏颗一边抵挡,一边后退,把杜回一步一步地诱到青草坡。忽然鼓声震天,埋伏的士兵一涌而出,为首的是魏镝,把杜回紧紧地围在青草坡内。
杜回毫无惧色,对两个昔日败将的伏兵计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抡起开山大斧就要杀将出来。魏颗见他在草地里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而老人却还不施援手,不由得手忙脚乱起来。就在魏颗兄弟手足无措时,却忽然发现杜回莫明其妙地一步一个跟头地摔起跤来。不明就里的魏颗兄弟细看之下,才发现那位老大爷正蹲在地上给青草打结,已把青草坡编成了一张巨网了。
杜回不明个中原因,不觉害怕起来,然而越怕摔跟头就摔得越多。魏颗、魏镝驾着兵车乘机快速冲杀过去,杜回更是慌了手脚,还没来得及从地上爬起,就被魏氏兄弟的双戟从背后戳了两个洞,一命呜呼。剩下的刀斧手,见主将被杀,纷纷逃窜,可是个个都难逃巨网,不由自主地摔倒在地,成了晋军的刀下鬼。
青草坡一战,老大爷也负了重伤,魏颗发现后赶紧把他抱到战车上,带回营去抢救。但为时已晚,魏氏兄弟看着奄奄一息的老大爷,声泪俱下地说:“此次全仗着您出力,真叫我们感恩不尽!”老大爷痛苦地摇了摇头,攒足劲喘吁吁地说:“不!不!我是来报恩的。”魏颗惊异地问:“老人家,这话从何说起,我们对您有什么恩!”老大爷用尽最后一口气说:“我……我就是祖姬的父亲哪!”说完,便鹤驾西归了。
祖姬是魏颗的父亲魏武子的宠妾。魏武子曾经吩咐过魏颗说:祖姬是我最心爱的人,我每次出征,都有可能有去无回的,客死他乡。如果我要是战死,你可叫祖姬另嫁别人,可别让她年纪轻轻就守寡。她要是另有安身之处,我在九泉之下也会安心的。
后来魏武子得了重病,临死前改变了初衷。吩咐魏颗等人道:“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她跟我埋在一块,让我在地下也好有个伴。”魏武子死后,魏家的人都赞成祖姬殉葬,特别是把祖姬看成眼中钉的其他妻妾,更是一万个同意将她殉葬。只有魏颗坚决反对说:“父亲一向主张祖姬再嫁,临死才说要她殉葬。可是我们应当知道父亲平常说的话是明白人说的明白话,后来说的话是病人说的糊涂话。咱们做儿子的应当听从父亲的明白话,那种糊涂话听了是不孝。”
祖姬得救了,从此父女俩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以死相报魏颗的救命之恩,于是也就有了青草坡的“结草报恩”。
伟大领导者的独特之处在于鼓励人性,并将人性的实质遍布到整个组织中去。一个领导者能创建一个人人都愿意去的地方、人人都愿意呆的地方,能随意表达出献身的精神、奔放的热情,以及对人的体贴关心而无所顾忌,那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中国社会非常注重“情”这个字,所谓“人情债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士为知己者死”等等。
领导者如何去激发人的情感呢?
首先,情应该发自内心。不管你是面善的领导还是严肃的领导,如果你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尊敬每一个人,你能够拥有一种谦逊的胸怀,你能够发自内心地和蔼待人,你自然就会看到员工的长处,认可他们为公司所做出的贡献,相信他们的潜力,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们。
其次,要尊重人、将心比心。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经理认为IBM公司的信条,最重要的是尊重员工。一定要接纳你的部下,帮助他、关心他、爱护他。
自己吃苦,大家享福
——康熙垂范吃了三天窝窝头
服人必先服心,而要服众人之心,领导者必须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章制度,先以自律:工作计划,先以完成;困难当头,先以承担;功利当前,先以谦让,必使下属感德,众人拜服。
口碑好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了,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教,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别人也不一定往自个儿的心里去,但是,如果你做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干活呢,你到那儿说没用的话和亲手参加劳动的感觉差异大了。
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所以,批评之前一定要三思。
我们一想到好的领导干部们,总是说出焦裕禄、孔繁森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可敬的原因在于:一个在贫瘠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把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了,整天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作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焦书记、孔书记说一声,谁能不惟马首是瞻?
但是,生活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有些单位的领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嚣张气焰,这样的领导还打算得到群众的拥护,简直就是在做梦。
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己”就是一个前提,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地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
历史上好多出色的统御者也做到了这一点。开创“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使百姓的生息得到了充分的休养。他们反复强调天下社稷以农为本,号召群臣重农。为了使这些口号不成为表面文章,文帝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身体力行,为天下先。
文帝和景帝皆认为奢侈是致乱导亡的根源。所以他们在劝农兴桑的同时,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而且率先做出榜样,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召工匠预算费用,需花费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10户的财产,后取消了这个计划。据史记载,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园、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戈绨”作的袍子,“戈绨”是粗糙的丝织品,为当时的普通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古代贵夫人、小姐以衣服拖地,走起路来不露脚为美),他们的帷帐是一般的一色布帛,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文、景的以身作则,是取得文景之治美誉的关键。司马光《资治通鉴》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库中的钱多达数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先,以愧辱为绌。”
《资治通鉴》在论述身范时说:“人之慕名,好比水向下流,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怎么行。”行伍出身的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动荡局面,深知身范的奥妙。所以这位欲有所建树的皇帝,把节俭定为治国方略,自己以身作则,事事为臣吏身范。
当宋军灭蜀之后,有人将蜀主孟昶用七彩宝石装饰的尿壶送给赵匡胤时,赵匡胤很生气地将壶摔在地上说:“用七彩宝石镶成一个尿壶,那该用什么东西来盛食物?像孟昶这样奢侈腐化,怎么可能不亡国呢?”
赵匡胤十分注重国计民生,特别是在杯酒释兵权后,“当家更知柴米油盐贵”,再加上不断对南方用兵,使得赵匡胤更加注重节俭。平日的开销降到最低,衣服经常是补后再穿,所用的乘舆,都很简朴,寝宫中的帷帘都是只用青布包边,宫中帷幕也与普通百姓家的无两样。赵匡胤为了让从简之风日盛,还经常把布衣等物赐给左右近侍,说:“朕过去带兵打仗时就穿这些。”
赵匡胤不仅以身作则,力行节俭,而且还严格要求家人,教导其子女不能贪求奢华。一次赵匡胤的娣娣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短上衣人宫见皇帝,赵匡胤见到后,很不高兴。他对公主说:“回去后把它束之高阁,别再穿了,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件衣服能用去几根翠鸟羽毛?”赵匡胤正色说道:“此言差矣,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妇人必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价格便会上涨了,百姓见有利可图,便会大肆捕杀,那要杀伤多少翠鸟呀。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还有一次,宋皇后对赵匡胤说:“您作了这么长时间的天子,而您乘坐的乘舆还是老样子,寒碜得很,您就不能用黄金把它装饰一下,这样进出也显得气派一点。”
赵匡胤说:“我大宋富有天下,即使宫殿全用金银来装饰,也不难办到,但既为人君,就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国家的钱财怎可以乱用呢?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怎可以天下奉一人呢?如果全为自己考虑,奢侈无度,那么天下人又该怎么办呢?又该会怎么评价我这个皇帝呢?以后你们不要再提这类事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帝,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长达61年,创造帝王掌权时间最长的记录。在位期间曾数十次御驾亲征,一次率军远征漠北,条件非常艰苦,自出师后康熙“不怀安逸,不恃尊崇,与军同菲食,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行军途中,康熙“常以休息士马为念”,见行李迟缓,军士不能及时安营,于是每日五更即起,亲自督促运送兵丁行李的驮队及早起行,使行李先至营地。一日,途遇大风雪,康熙见军士未即安营,自己也不肯先人行宫,“雨服露立,俟众军士结营完毕,始人行营:营中皆炊饭,然后进膳”。他还有感而发写下《瀚海》一诗: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渡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内,他两次御驾亲征,一次天山,一次瀚海,都是山高路远,条件极其艰苦。他身先士卒,亲涉险境,为广大官兵们做出了榜样,是役攻必克,战必胜,收复了北疆的大片失地。
行动比诺言更响亮,身教比言教更有效。领导只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用行动作表率,才具有最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领导如果要求下属做到,自己就应率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才能赢取人心,使下属们自觉地跟着领导走。
领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正克左右”。因为左右幕僚在一般情况下,其言行多与领导者一致,人们甚至把他们看做是领导者的代表和化身。而且,领导者身边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乃至言行对领导者影响极大,所谓“溜须拍马”、“巧进谗言”者多为这类人物。他们可能有“参谋成事”之功,也可能有“弄权败事”之罪。所以,领导者在律己的同时必须律其左右。
及时伸出温暖的手
——吴起爱兵如子未尝败局
《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我国古代不少名将,他们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们“视卒如婴儿”,爱护备至,故其部下心甘情愿为之赴汤蹈火,与之同甘共苦。
吴起是我国古代一流的军事家,他智谋超人,善于带兵作战。他在魏国的27年,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吴起先后与各诸侯国大战76次,其中全胜的有54次,其余22次则胜负未分,也就是说他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吴起为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数千里,他不仅在实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战经验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曾有《吴子兵法》一书,共有四十八篇,但大部分已遗失,现仅存《图国》、《料敌》、《治兵》、《选将》、《应变》、《励士》等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