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闭上眼睛
“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
2003年7月21日凌晨4点半左右,一辆满载着陶制瓦片的卡车撞进南京下关区上元门的一处三间民房里,顷刻间,瓦砾四溅、房屋倒塌,卡车内的几个人当场死亡,而房屋内却埋下了5个人。由于是凌晨时分,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惨祸发生后,被惊醒的为数不多的附近居民面对惨祸束手无策。在等待救助人员到达期间,人们发现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一个头露在外面,身子埋在废墟里的人。也许是因为失血过多吧,这个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睛也开始睁不开了。这时候,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对那露在外面的头喊道:“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那个被埋的人的眼睛睁开了,眼神游离中隐藏着一丝恐惧一丝谢意。年青男子和那个被埋的人说着话,问着他:你今年多大年龄了?在哪里工作啊?做什么工作啊……可没有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闭上了眼睛,那个年青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闭上眼睛!睁开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没有听到喊声,一点反应也没有。喊话的年青男子找来了医生,被埋者输入了氧气后眼睛再一次睁开了……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有人问喊话的年青男子和被埋者是什么关系,喊话的年轻男子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人死了吧!”
素不相识,毫无血缘,只因为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的秉承,他喊着,面对着奄奄一息的生命;他喊着,面对着狰狞恐怖的死神……“不要闭上眼睛”——这是对生命的呼喊,这是对爱的呼喊……那场灾难中有7个人丧生。然而,那个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的喊声却响彻那个清晨,响彻南京,成为那座城市那个清晨最动听的声音。
一生智慧:这是对生命的呼喊,这是对爱的呼喊……
我爱你
参加一家电视台举办的娱乐节目。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问题:人们遭遇突然而至的灾难,马上就要在躲避不掉的灾难中死去,会对身旁的亲人、爱人或者恋人说什么?在临死前,那最后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平安中是很难体味到生命将绝时的真实心态的,也难以想象临死前会说什么的吧!参加节目的嘉宾纷纷猜测着,说着自己认为最可能的答案。有的人说,一般人会喊妈妈或者喊救命,如果是他,他不说话,或者叹气;有的人说,如果是他,他会说“来世我还要和你们在一起”;有的人说,人临死前一般都不会说话……当主持人问我的时候,我有些怔呆住了,我随口回答说我不知道会说什么。主持人却不肯放过我,逼迫我一定要说出一句我认为最有可能说出的一句话。于是,我讲了我刚刚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新闻”——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大西洋时,38岁的豪轮二副查尔斯·莱特勒跳入大海中。查尔斯·莱特勒是最后一名被人从海水中救起来的生还者。后来,查尔斯·莱特勒曾写下17页纸的回忆录,详细描述了沉船大灾难发生时的细节。他描述了泰坦尼克号和冰山相撞后,船身的剧烈颤抖,描述了冰冷、绿色的海水奔泄着涌进船舱裂缝,描述了一些胆怯的男人混杂进只允许妇女和儿童才可以乘坐的救生艇……查尔斯·莱特勒的描述非常详细。他回忆着,当所有的救生艇都走了以后,泰坦尼克号上出现了一片奇怪的宁静,人们仿佛不再惊慌,数百人静静地站在甲板上,泰坦尼克号越来越倾斜,人们都紧紧地用手抓住甲板上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以免身体下滑,仿佛抓住什么,就能够抓住生命一般……查尔斯·莱特勒俯身跃进大西洋。当查尔斯·莱特勒浮出水面的时候,他看到泰坦尼克号上的所有灯火都熄灭了,船身与海面几乎成了垂直的状态,高高翘起的船尾正不断加速地滑向海底……在船尾沉入海底前的几分钟内,他听到了绝望的人们那一声声让他刻骨铭心的呼喊:“我爱你,我爱你!”
带着我的爱去迎接灾难吧!带着我对你至死不渝的爱,在那幽深的海底,你是否会感觉到一丝明媚呢?带着我对你至死不渝的爱,在那冰冷的死亡怀抱,你是否会感觉到一丝温暖呢?不管是否能够给你带来福音,不管是否能够铭记我的期望,我都要告诉你,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对于我来说,最最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当我讲述完这个故事,录制现场一片寂静,良久之后是不息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是送给我的,是送给那穿越了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依然震撼人心灵的三个字——我爱你!
一生智慧:在临死前,那最后一句话会是什么呢?是震撼心灵的三个字——我爱你!
做老师的理由
教师节那天,去看望在一所师范院校任教的朋友,闲聊中,我问朋友做教师是不是很辛苦,有没有后悔,朋友对我讲起一件事情——开学的第一堂课上,我像往年一样,要求这些新入学的大学生们说一说为什么选择报考师范院校?学生们的回答虽然不大相同,但大多都冠冕堂皇,就在我要失去信心,想要对这些天之骄子进行一番思想说教的时候,一名瘦瘦小小、来自重庆开县的男同学站了起来,讲述起他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重庆开县罗家16H井发生井喷,死神裹挟着毒气,在黑暗中向人们扑来。
高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廖代成接到教委的电话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顾不得残疾的左腿,他一瘸一拐地挨个叫醒着一名名熟睡的学生。一名名学生醒来,空气中的臭鸡蛋味也越来越浓,他额头上的汗水也越沁越多……终于,所有的学生都被叫醒,此刻,他记起家中的亲人还都在睡梦中,他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去叫醒他们,他真想回到家中去唤醒那一个个和他有着骨血之亲的亲人,但时间就是生命,他已经没有时间停留,他和其他老师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们在黑暗中转移……那场灾难中,廖代成包括母亲在内的5名家人不幸遇难。
大转移的学生队伍中,教师陈善枝幸运地和儿子一直转移着。第二天,当又累又渴又饿的学生终于盼来食品时,学生们有组织地排起队来,陈善枝的儿子像其他学生一样混杂在队伍中,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着,迫不及待地想得到食品。组织学生们排队的陈善枝看到了儿子,愣怔了一下,从队伍中拉出了儿子,拉着儿子站到了3000名学生队伍的最后面。儿子泪水涟涟,沙哑着嗓子问她:“妈妈,我也是学生,你为什么要让我排在最后面?”陈善枝嘴唇蠕动半天,才说道:“因为你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都没有妈妈在身边,你有。”
……
教室里一片沉寂,几名女同学抽泣起来,良久之后是不息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是送给那名男同学的,是送给那个铿锵凛然、震撼人心灵的称呼——教师。朋友讲述着,声音哽咽起来,眼睛一片晶莹,我的心也不由得颤动起来。
一生智慧:因为你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都没有妈妈在身边,你有。
感动世界的日记
2004年10月19日,荷兰蒂尔堡档案馆公布了一本日记,日记是一名叫埃尔加·德恩的荷兰籍犹太女孩于60年前写的。随着日记的公布,立刻,一股暖流涌淌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1943年4月,正在读高中的、只有18岁的德恩和父母兄弟被关押进菲赫特集中营,当时的菲赫特被称为“中转集中营”,这里的囚犯将被转移到德国和波兰的“纳粹灭绝营”。为了使男友范登伯格了解她的经历,她开始在封面上写有“物理”字样的一本普通笔记本上写下秘密日记。她用日记向男友基斯·范登伯格倾诉衷肠,范登伯格利用日记空白处给她回信。德恩被害后,范登伯格将日记保存下来,和日记一起保存下来的还有德恩的一缕发丝。范登伯格过世后,他的家人将德恩日记捐献给档案馆。德恩的日记没有一点历史事件的影子,对于史学家几乎毫无价值。日记充斥着她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她的情感流露:“我们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祖国,我们不得不使自己适应这样的生活……”1943年6月6日,在菲赫特的1300名儿童被转移到波兰奥斯威辛和索比堡灭绝营后,德恩在日记中表现出相当绝望的心情:“转移,太多了。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明天它仍将发生。但我希望坚持,希望,因为如果我的快乐和意志力死亡,我也将死亡……”
当家庭和自由都已经失去,是什么让她依然快乐着?当绝望和死亡步步紧逼,是什么让她依然希望着?1943年7月2日,德恩和家人被送上火车转往灭绝营前,她将日记悄悄地转移出集中营。德恩日记是荷兰发现的第3本集中营日记,普通又特别,却感动着世界。
当生命随时都可能戛然而止,还有什么可以坚强地期望朝阳憧憬月辉?当自由的翅膀都已经被捆绑,还有什么可以天地之间纵情驰骋无畏飞翔?而,又是什么,当风尘流变已经将山河易容,还可以痴痴铭记珍藏……透过茫茫岁月,我的眼睛潮湿起来,灾难夺去德恩18岁的生命,却没能夺走她的爱情,没能夺走那个铿锵的、永远的、可以解答所有疑惑的字——爱。
一生智慧:而,又是什么,当风尘流变已经将山河易容,还可以痴痴铭记珍藏……
接住阳光
连绵的细雨仿佛让整个世界都潮湿起来,我将自己困在房间内,百无聊赖地翻看着当天的报纸,以往读报的快乐也因为这阴雨的天而烦躁。
一则关于火灾的消息,江西电视台的两名记者,名字分别叫喻萍、鲍宇红。他们接到一栋宿舍楼起火的热线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还在冒烟,起火的房子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受灾的老大娘悲痛欲绝地哭喊着,一旁年轻的女子黯然落着泪。摄像机抓拍着每一个细节,很显然,继续跟踪拍摄下去,这会是一则非常精彩刺激的报道。5日下午二时,两名记者站在南昌的街头,他们的镜头对准着烟火滚滚的大楼,对准着一个个或悲痛或惊恐的人们,一切紧张的情节都在胶卷中进行,两名年轻的记者则是安全妥当的。
变化发生得非常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
年轻女子突然爬上了窗台,这场火灾带给她的打击太重,痛不欲生的她想要以死来了结这一切。鲍宇红在镜头里发现了这个突然的变故,他甩掉了摄像机立刻冲了上去。年轻女子的身体已经前倾,就在她即将悬空的一刹那,鲍宇红一把抱住了她,这时候,女记者喻萍也冲了过来……他们都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被年轻女子一同带向楼下,带向火光缭绕的死神之口,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姿势:冲过去,抱住那个要跳楼的年轻女子。
年轻女子终于被拉回了房间。
“我一发现她要自杀后,就冲了过去,她的情况太危急,我去救她太自然,我不能让一条鲜活生命在我的眼前消失。”两名记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着。
那个午后,两名记者失去了抓拍一条鲜活生命跳楼自杀的新闻,他们自己却成了新闻。
放下报纸,窗外的雨仍旧淅沥地滴落着,我的心却已经翻越万水千山,抵达了那座叫南昌的城市。两名南昌记者奋不顾身的冲抱,在火灾中抢回一条绝望的生命,让我的心一下阳光明媚,仿佛那被救的是我。整个故事虽然发生在我没有去过的一座城市,虽然是我不认识的两个人救了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但接住了那温暖阳光的,却是我!
一生智慧:虽然是我不认识的两个人救了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但接住了那温暖阳光的,却是我!
让侵略者放下屠刀的中国女孩
1939年8月,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国大地,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和屠刀下,中国人民饱尝着血痛。
江苏金坛市中山公园(今华罗庚公园)。一个周日,只有17岁的她带着弟弟来玩皮球。突然皮球滚到附近长椅上正在看书的一名日本军人脚下,日本军人拣起皮球递给她的弟弟。只有5岁的弟弟接过皮球,礼貌地说道:“谢谢!”不远处的她听到弟弟在和日本军人说话,异常愤怒,厉声对弟弟叫喊道:“不许和日本人在一起!”然后,她带着弟弟离开了公园。那以后的每个周末,她带弟弟去公园玩的时候,只要看到那名日本军人,就远远地躲开。有时候因为功课忙,弟弟就由爸爸妈妈带着到公园玩。不久,她发现,父母、弟弟和那名日本军人渐渐熟悉了。1940年3月的一个周日,她和家人一同到郊外顾龙山塔游玩,在父母的邀请下,那名日本军人也参加了。她虽然对这名日本军人充满愤恨,但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她强迫自己保持了冷静和沉默。游玩中,父亲让能歌善舞的她给大家唱一首歌,想到父亲让自己给这名日本军人唱歌,她勃然大怒,说道:“我会唱歌献给殉国的勇士,但我绝不会给日本人唱。”说完,满心悲伤的她跑向山间的桃林。正是桃花灿烂的季节,漫山的桃花却无法让她感觉到一丝明媚。当她在一棵桃树下停下来的时候,那名日本军人居然追了过来,她怒视着日本军人,身体因为愤怒而剧烈地颤抖着。这时候,日本军人对她说道:“我相信,你唱起祖国光复之歌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而且,我也希望这一天更早地到来。”说完,日本军人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她愣怔在那里,那名日本军人眼里的愧疚和忏悔在眼前闪耀,她终于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嗜好血腥,不是所有的日本军人都毫无人性。那以后,她渐渐地默认了家人和这名日本军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