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和心灵
梁晓声
“每个人都有心脏,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心灵。”
这两句话似乎名人格言,其实是一名初一女孩写在一篇小散文中的。我每被要求对某些青少年读物进行点评,于是有幸欣赏到了那一篇小散文。屈指算来,事隔十载矣。散文之内容,已然全忘,只记住了如上两句话。因为当时抄在小本上了,如同在阅读过程中喜欢抄格言的小读者们那样。十几年前我还有着那样的习惯。现在我早已丢掉了它。当下生活,使我们对待许多事情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毛糙。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从容不迫地生活是越来越难了。要么能那样被视为一种幸运;要么希望那样被视为一种矫情。
我前边说我“有幸欣赏”,自然是半开玩笑的话。却也有一半是认真的成分。因为我从是一个少年时起在阅读方面就和别人不太一样。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得到一本书读不容易,故而使我养成一定要从一本书中有所获得的习惯。哪怕是一个我觉得生动的比喻;一个我觉得好的句子;或一段我认为细腻的描写。得到一本书看即不容易,那么我绝不白白读它一遍。又故而在对待某一本我也读过的书的态度方面,情形往往是这样的——倘别人说那是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我却总在暗想:对我并不尽然,毕竟还是给了我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的。人和书的一种关系的真相乃是——无聊而持卷,消遣才读书。既无聊着,既为消遣,那么很可能是随时随手拿起了一种读物,虽然非名家文章,非公认经典,但既读了,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那么哪怕仅读了一页便顿觉没意思,眼睛也要像长了钩子一样,将那一页使自己的眼睛亮了一下的字、词、句看进眼里去,并且记在心里——倘果还有着的话。以这样一种习惯读书,而不是眼界太高,高入云霄,人对许多书的态度就平易了,人和书的关系就自然了。
啰唣了一大番,该谈我为之写序的这一本书了。
这一本书的名字我还不知道,因为我读的仅是它成书前的一部分书稿。这一本书的作者叫澜涛,已经出版了几本书,他签名赠寄了我一本,书名是《心灵鸡汤》,我也读了。《心灵鸡汤》这一书名,起得有点儿商业,吸引眼球的用意是明显的。其实,细细想来,我所引那名中学女生的话,是经不起较真的。实际情况恰恰是——每个人都有心脏,但这世界上没有一个有所谓“心灵”的人。它是一种人体解剖史上从未见过的东西。所谓“心灵”,无非就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澜涛的《心灵鸡汤》,内容是针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更确切地说,是针对人性之情感部分的。因而那书名其实又可以是《情感问题》或《心灵教育》什么什么的。在目前出版界商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之下,一名孜孜不倦热爱着写作这一件事的青年,不写别的,偏虔诚之至地接连写意在唤起人性情感温暖的书,我觉他是执着得可爱的。以我的眼看他的写作能力,别种更容易挣稿费的书,也完全是写得的。他正年轻着,将书写得很“另类”,别人也是不会特别反感的。相反,肯定会为他的书吸引更多的读者。对于青年,“另类”不是几近于时尚吗?不是往往越“另类”越大受青睐的吗?但他的书,却娓娓地讲着些情感故事,目的在于温暖我们的人性。“鸡汤”之对于“心灵”,无非就是情感营养之对于人性的关系。
是的,这本即将出版的书,内容依旧如上。目前是一个流行“拒绝”的时代,一本书一旦被认为有“布道”之嫌,于是遭拒绝就理所当然了。所以我对《心灵鸡汤》这一书名,细想想就又很接受了。这一本书的书名即使起得比《心灵鸡汤》还具商业意味,我也是不会后悔写此序的。写序本身就是帮衬着推荐推荐,我的序若果能起到这么一点点作用,反而是我的欣慰了。
2005年10月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