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一个公司的决策者,如果只顾忙于今年或明年的经营,很可能在剧烈的市场变化中迷失方向。
这方面,惨痛的例子是美国王安公司。
王安公司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光辉历史的高科技企业,其创始人王安是一个科技奇才。该公司推出的文字处理机曾风行世界。
20世纪60年代,王安公司是电子计算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70年代,王安以其卓越的洞察力离开计算器市场,避开了一场低价倾销的混战。否则他将倾家荡产。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评论王安:
“……他却在下一个工业发展的转折关头迷失了方向。尽管他研制出了伟大的软件,却过分受制于他的文字处理机。只要通用个人计算机问世,他的软件必遭失败,因为这种计算机可以运行诸多的文字处理软件……”这种人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插上一手。自己忙得团团转,工作却搞不好。
我过去的上司熊科长即是一例。
熊科长理发员出身,没上过几年学。由于工作卖力,又善于逢迎某位厂领导,从办事员一下子提拔为行政科科长。于是,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用“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来形容他的忙碌并不夸张。每天到了半夜,你还能看到他在各个部门如食堂、保健站转悠。(当然,有时候还可以趁人少占占小便宜。)
他特别喜欢“指导工作”。有时人家正在开会,他忽然来了。坐了一会,忍耐不住,咳嗽了两声——这是他即将作指示的前奏。
“嗯,嗯!看看,说说……”
于是,他老人家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但他的指示往往是主观的,不能执行的,令下面的人无所适从。
有调皮的小青年,一看见熊科长远远地走过来,就模仿道:“嗯,嗯!看看,说说……”
而熊科长手下的部门领导,则一看见他来就头疼。
像熊科长这样的领导,在今日也并不少见。这些人不明白,所谓领导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提纲挈领的协调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为什么选择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看中的就是他的协调能力。论实践经验,他并没有巴顿将军丰富。但罗斯福总统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最需要的是什么。
领导者最好不要参与具体事务。他要高高在上,总览全局。即使深入第一线,也仅仅是为了了解情况。
毛泽东连枪也打不准,却能够指挥几百万军队打赢解放战争。
一位军官这样介绍他的领导经验:
一个领导者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学会与所有的人在一起相处。如果与你一起工作的某个人让你感到不愉快,你也要装着喜欢他。不能让下属觉得你有远近亲疏。要让下属觉得你是公正的。这样你才能有威信,下属才愿意听你的话。
你还要学会张驰松紧之道。比如,有一段时间比较忙,接下来就应该让他们轻松一下,让他们娱乐娱乐。相反,如果前些日子事情不多,你就可以让他们忙一忙,他们也会乐意去干的。
美国cA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嘉廉,被称为“全球最富有创意和最有效率的管理者之一”。他领导的CA公司,1976年创办时只有4个人,如今已成为年收入47亿美元的全球著名商业软件供应商。
这位北美华裔首富认为:他的工作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够体会工作乐趣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值得付出自己的激情和思想。
王嘉廉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因素:第一是要让员工觉得他做的事对公司很重要,能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要提供给员工优厚的报酬和待遇。第三要让工作有乐趣,让员工成为快乐的人。
王嘉廉认为,在公司里人际沟通是很重要的。他要求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直接叫他的名字,而不必加上头衔,如:
“×总”之类。
四、知人善任。
毛泽东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是他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汉高祖刘邦,出身卑微,当初军事实力远不如项羽,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他做了皇帝之后讲的一番话道出奥秘。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定后方,安抚百姓,做好后勤供应,我不如萧何;率领大军,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他们是天下人杰。我能够使用这三杰,发挥他们的本领,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连惟一的谋士范增都不能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领导者在用人上应注意两点。
一是不求全。任何人都有缺点,能人也不例外。领导者是利用其长处,避开其短处。
是允许失败。王嘉廉的做法是给下属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负完全的责任。他说:“我们所做的是把机会交给员工,允许他们失败,失败没有错。”他将员工当成家庭成员。“家庭中,你在小孩做错事后,会原谅他们,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前进。这就是我允许员工犯错的原因。”(当然,允许犯错误是有限度的。)
五、倾听多方意见。做出正确判断。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客观事物复杂多变。个人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认识难免有失偏颇。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总是尽可能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彭德怀打仗时就很重视听取别人意见。以使预先制定的作战方案更加完善。
他常说:个人想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常常是靠不住的。因此,自己提出的作战方案,自己就要先设想各种理由推翻它。自己推翻不了的,再请别人来推翻它。这样反复辩证以后,所订出的作战方案,就是一个比较正确的作战方案了。
彭德怀还特别指出:谁提出的作战方案好,就用谁的方案。这个问题关系重大,不能搞将帅尊严。
托马斯·沃森是20世纪伟大的管理者之一,经营IBM公司达四十二年之久。他从实际经验中得知,要想获得下属的忠诚,必须首先尊重他们。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
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开始崭露头角。但那时的电子计算机笨重、昂贵,人们把它看成用于科研机构的设备,并未清楚意识到后来那种巨大作用。
当时IBM公司主要生产打孔机,销路不错。
他的儿子小汤姆·沃森和少数几位经理人却看到电子计算机的广阔前景,以及打孔机好景不长。
不过,要进入电子计算机领域并非易事。需要投入亿万金钱,雇佣上千名科技人员。风险是巨大的。
大萧条时期,老沃森因为债务差一点破产,因而对借债深恶痛绝,何况要借那么多钱!
可贵的是,这位老人并未因年老而固执。经过慎重考虑,他接受了年轻人的建议。
IBM公司因此免于灭顶之灾(打孔机后来无人问津),并走上迅速发展之路。此后的几十年,该公司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别人的意见并非完全正确。许多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特别是在事物发展的转折关头。往往多数人认识不足。此时,领导者应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升迁的原则之二:选择优秀的领导者。
人生忠告
△一个高明的领导,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能让别人做什么。要做个导演,给别人创造条件去发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面点师的尴尬
我刚进C厂时,调来一位新的党委书记,姓卞,山东人,矮矮胖胖。此人在全厂大会上讲话常声色俱厉,然而对食堂炊事员态度和蔼。他对食堂里江南风味的饭菜很吃不惯,所以常走进厨房,让人专门做些喜欢吃的面食。
食堂里有一位面点师老朱,五十来岁,其身材相貌与老卞极其相似。
一天中午,老卞那矮胖的身影又在厨房门口出现了。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厨师孙君,捅了捅老朱,用神秘的口气小声说:“喂,你兄弟来了!”
老朱那通红的胖脸立即显出诚惶诚恐的表情。他放下菜刀,用围裙擦了擦胖手,一颠一颠向老卞走去。
“卞书记,想吃点啥?”老朱怯生生地问。
老卞皱着眉头,指着自己的胸口说:
“这里,不舒服。来一碗面条吧。”
老朱赶紧来到小灶前忙乎了一阵,煮好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恭恭敬敬地端到老卞面前。
然而,老卞只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不吃了。
老朱在这边不安地看着,搓着双手,不敢上前。
还是随后而来的熊科长善于处事,他赶紧上前关切地询问,然后过来吩咐食堂主任:
“重新下一碗,油和味精要少!”
食堂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他亲自煮了一碗面条,由熊科长端给老卞。
看着老卞一口口津津有味地吃完面条,熊科长和老朱才放心地舒了一口气。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面点师老朱本意是想讨好党委书记老卞,在面条里放了很多油和味精,谁知老卞并不喜欢,气得“罢吃”,真可谓弄巧成拙。
这使我想起发生在c厂的另一件趣事。有一位姓段的转复军人,刚刚分配到厂里,为了讨好老卞,在一次会议上高喊:“向卞书记学习!向卞书记致敬!”
他的本意是这样一喊,别人也都跟着喊,拍一拍老卞的马屁。没料想其他人毫无思想准备,听他一喊,都奇怪地朝他张望,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附和着喊了一声,弄得老卞十分尴尬。
一个指挥官要打胜仗,必须知己知彼。一个下属为了更融洽地与上司相处,应当了解上司。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范雎就很注重这一点。他对于秦昭襄王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看得出他在上面很花了一番功夫。惟其如此,他才能够在与秦王的谈话中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为秦王解决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得到秦王的重用。
你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摸清上司的情况,诸如他的出身?他是哪里人?早年做过什么工作?有哪些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家里有几口人?孩子几岁?是男是女?……
你更要了解:他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目前的处境如何?他需要什么?
然后,你问问自己:你的长处是什么?你在哪些地方能帮助他?你有哪些地方是特别需要提高的?等等。
对于那些能及时了解并能满足其需要的下属,领导者是十分欢迎的。
假如,你的上司工于心计却不善于交际,那么你应当自告奋勇,把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情承担起来,有工商、税务、卫生、质检等部门的人来了,你要出面,妥善接待。
凡是他不愿接待的人来访,你都应当替他抵挡应付,使他专心致志考虑企业的大事。
升迁的原则之三:了解上司。成为其得力助手。
人生忠告
△请记住:在你面前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有自私的一面。
人人需要尊重,你的上司更需要。
张海山大意入黄泉
1946年,我父亲在晋察冀军区某分区供给部当会计。他有一位同事叫张海山,山西人,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干部。那一次,他被查出贪污了700斤粮票。
那时的粮票,与1949年建国后的粮票不同,当时军队里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只管穿衣吃饭。所谓粮票就是饭菜票。
那时的干部外出办事,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到老百姓家里吃饭。吃完了付给主人一些粮票。而老百姓凭着这些粮票可以少交公粮。
山区的老百姓很穷,哪里有什么像样的饭菜。情形往往是这样的:干部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喊道:
“老乡,我是过路的干部,在你家吃顿饭。”
“行,快进来!”老乡热情地回答。
进到屋里,老乡又招呼:
“快上炕一块吃吧!”
这时,勤快的女主人把饭端上来:粗糙的碗里盛满煮土豆,这就是饭了。菜是没有的,顶多有一盘切碎的红辣椒,拌上盐。
按现在的价格计算,700斤粮票,价值几百元,不够吃一桌好点儿的酒席。然而那时物质条件极差,尤其是粮食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所以,张海山一案就成了重大贪污案。
战争年代,没有太多的司法程序,一经查实,张海山立即被关押起来。
正好,负责此案的张副政委是张海山的老上级,急迫之中,张海山给张副政委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是:我跟随老首长多年,这次犯了罪,十分对不起您,对不起党。希望这一次能原谅我,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
张副政委看了信,想想张海山抗战初期就参加革命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带着警卫来到关押室,对看管的人说:“把他放了。”
张海山见到张副政委亲自来放他,不禁沾沾自喜,或许是想急于离开那个地方,或许是高兴得昏了头,他连招呼也没打,出了门,扬长而去。
张副政委站在关押室门口,顿时火起,厉声喝道:
“回来!”
张海山已经走出去七、八米远,听得背后一声喊,停下脚步。这时看守也追上来,他只好莫名其妙地回到关押室。
这边张副政委怒气未消,对看守说:
“一枪把他的脑浆子打出来!”
(想一想)
为什么张海山已经被放出来,后来又被关进去?
张副政委为什么那样愤怒?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一句话就把人放出来,一句话又可以处死人?
但当时就是那样的。战争期间,经常死人,对于人命不像现在看得很重。
张海山犯了罪,给老上级写信求饶,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而张副政委亲自来放他,是念及旧情,格外“恩典”。
但张海山出来后却不但不说几句感激的话,连礼也不敬一个,就自走了。这一举动使张副政委觉得自己的一片好意得不到回报,伤了他的自尊心,进而使他感到愤怒。在那种特殊时期,他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张海山命丧黄泉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海山的第一个大错是他不该贪污,第二个大错,是违反了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能决定你命运的人,不可以傲慢无礼。
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讲法治,不会为了几句话就处死人。但我要告诉你,违反了上述原则,你仍然要吃亏。
社会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冷酷无情,有的心胸宽广,有的气量狭小……手中有些权的人同样如此。
有一次我到某大商场推销洗涤用品,先找了柜长费某,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看上去精明能干,性格也很开朗。我把样品给他看后,他摇摇头。当我打算继续向他解释、说服他时,他转身去做别的事了。
我十分失望,就去找他的上司,百货部的王经理。这位经理为人正直,当他还是柜长时,我曾与他打过交道。
王经理看过样品,问我柜长的意见如何,我如实说了。他叫人把柜长请来,指着桌上的样品说:“小费,你看怎么样?”
小费一看王经理的意思是想进一点儿货,不好驳上司的面子,就点头答应了。于是我赶紧拿出合同纸,与他签了订货合同。
出了经理办公室,我一再向小费表示歉意,说实在是无法可想才找的王经理。作为一个业务员,谁不想把货推销出去呢!请他谅解。
货卖得还算好。但一个月后第一批货卖完,小费就再也不肯进货了。无论我怎样解释、道歉,都无济于事。
社会上某些人就是这样,一旦手里有些权,脾气立即变坏。外出办事的人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门卫有时会把你挡在门外,任凭你怎样恳求,就是不放你进去,而理由是照章办事。
这样的人好不好呢?当然不好。如果有了点权的人都这样难说话,社会如何发展?这些人也有求别人的时候,如果别人也这样,他们心里怎样想?所以,我相信像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不得人心。
不过,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
在你的周围,这种情况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