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处理朝政的时候,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安邦治国的文韬武略,深受当时的人民爱戴。有个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的他。
唐太宗不但治国有道,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从他给几位皇子选的老师就可以看出他对子女德行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些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他也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不能对老师有不敬之处。
有一次,李纲得了一种脚疾,行走起来不方便,而当时皇宫内制度比较森严,大小官员出入皇宫都不得坐轿,官员们行走有时都会诚惶诚恐,生怕有什么闪失。李纲心想这回肯定要耽误讲学了。没想到这事很快被唐太宗知道了,唐太宗立即下了诏书,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这让李纲非常感动,对皇子们的教学也更加地尽职尽责。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说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于是立即找到李泰,并且当着王圭的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对待老师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李泰接受了父亲的教诲,从此以后,每次见到王圭老师时总是毕恭毕敬,很有礼貌,听课也更加认真了。
唐太宗还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要敢于批评,不要有顾虑。各位老师由于有太宗的支持,都能够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教育各位皇子。几个皇子也谨遵父训,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导,学业自然长进很快。
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李治从小就受到父亲和老师们高尚品德修养的熏陶,对待长辈及老师十分尊敬。他每次听父亲和老师的教导时,都是恭恭敬敬地肃立,专心致志地听取教诲。离开时还要表示感恩,鞠躬拜谢。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把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
唐太宗教子女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