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他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他还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然后,他也因此为上官大夫以及公子子兰所记恨,二人常常在楚怀王之前毁谤屈原,屈原因此被楚怀王逐渐疏远。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写信给楚怀王,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楚怀王看完信后很是犹豫:不去,怕得罪秦国;去,又怕会对给自己带来危险。
此时屈原进谏道:“秦国在七国中国力最强,与楚订立盟约无利可图。此次邀约肯定另有他图,说不定是个圈套,大王还是不去的好。”但公子子兰却一直强调:“既然我国国力不敌秦国,拒绝前去必定会因为惹怒秦王而给楚国带来灾祸,这样不仅削弱了大王在百姓中的威信,可能还会失去更多的属地。如今秦国有意与我们和好,我们怎么能只因猜忌就此推辞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意见,前去秦国。结果如屈原所料,刚入秦国武关,就被预先埋伏在那里的秦兵截断了退路。秦昭襄王逼迫他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遭到了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秦昭襄王便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属地来赎回他。
楚国大臣商议后拒绝割让土地,于是推立太子即位为国君,即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就任楚国令尹,掌管了楚国大部分朝政。楚怀王在秦国被扣一年多,吃尽了苦头,试图逃跑被抓后气绝而死。
听到君主去世的消息后楚国人既悲又怒。屈原更是悲愤难当,他进谏楚顷襄王广泛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振奋国民士气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此举被令尹子兰等人利用,他们借机向楚顷襄王进谗言:“屈原恃才傲物,竟公然对大王指手画脚,可见根本没将您看在眼里。而且他逢人便说:大王忘了先王的仇恨是为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孝不忠的君臣,是迟早要亡国的。”楚顷襄王听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屈原革职,并流放至湘南。
屈原心怀救国救民的志向,却受奸臣排挤诬陷惨遭流放,富国强民的抱负不得伸展,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鱼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要“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眼看国破之难在前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屈原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他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以身殉国。
暮往朝来,岁月如梭,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