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一半
投资艺术其实就是对时机把握的艺术,选择了错误的时机,注定是失败的投资,而抓住好的时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投资时机:好的时机等于成功的一半
投资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等待投资的最佳机会。
——巴菲特
选择好的投资时机,并抓住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也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技巧之一。研究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够以100美元起家,成为世界首富,多半要归功于他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在投资界,除了巴菲特,几乎没有哪位投资者有耐心去等待绝佳的机会出现而不去轻率的采取行动,这是巴菲特的不同之处,也是股市上赔钱的人比赚钱的人多的原因之一。
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对投资时机的把握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巴菲特成功投资中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简称)的战役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战。
2003年4月,巴菲特以约每股1.6至1.7港元的价格大举介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这是他所购买的第一只中国股票,也是现有公开资料所能查到的巴菲特购买的唯一一只中国股票。4年来,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账面盈利就超过7倍,这还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次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对中石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做了详尽的分析,并选对了绝佳的投资时机。
第一,当时正值中国股市低迷徘徊的时期,中石油的股价很低,作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上升空间很大,低价买入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第二,巴菲特对中石油长期投资有信心,符合他的投资准则。据巴菲特自己透露,在进军中石油之前就已经有了周密的部署和详尽的考察,其中包括和中石油有关人员接触及研读中石油的财务报告。
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其中天然气与管道业务为集团重点发展的业务,并预期成为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的动力,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5位。中石油主要控股锦州石化、吉林化工、三星石化等多家中国A股和H股公司。
近年来,中国石油在拓展海外业务上获得了长足发展。从1998年至2003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增加了6倍多,权益产量增加了5倍多。
中石油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习惯价值投资的巴菲特来说,自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三,成长型投资家菲利浦·费雪极大的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通过费雪,巴菲特认识到了投资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看待和选择投资时机。对费雪“选择好的时机,买入正确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它们就会创造可观的利润”的观点非常赞同。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刚结束,亚洲地区又爆发了“非典”。许多投资者对市场都犹疑不定,巴菲特抓住这个时机,实现了增持中石油的战略意图。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却充分展示了巴菲特把握投资时机的能力。
另外,在巴菲特眼里,亚洲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洲经济的助推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石化、电力等行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这点看,只要投资这些基础设施部门就能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中获得理想的收入。
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时机,所以巴菲特成功了。他认为,许多投资者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是因为他们像打棒球一样,常常在球路位置不好的时候挥棒。也许每位投资者都能分辨出好球,可实际就是忍不住乱挥棒,才是造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巴菲特说:“投资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等待投资的最佳机会。”“投资艺术其实就是对时机把握的艺术,选择了错误的时机,注定是失败的投资,而抓住好的时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危机企业:大公司出现危机时,是投资
的最好时机
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的买进它们的股票。
——巴菲特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有时会买下一家前景似乎黯淡无光的企业。如1963年末,巴菲特在美国运通公司发生色拉油丑闻事件后,出资3亿美元,购入其1200万股普通股份;20世纪70年代,他以47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然而当时该公司因发生重大亏损而面临破产;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菲特又在威尔斯法哥银行的房地产借贷业务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的情况下,买下了它。尽管很多投资者对巴菲特的上述种种投资行为一直大惑不解,但一点儿也不影响这位投资大师在投资上的成功。
美国运通不仅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的银行之一,还绝对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公司,它创下了很多世界第一。1891年,美国运通首次推出了旅行者支票;1958年,当《时代周刊》宣告“无现金的社会”已经到来,一场信用卡代替现金的银行消费革命即将开始,而美国运通正是这场革命的导航灯——它是第一个推出信用卡的银行。到1963年为止,美国运通的信用卡发行量达到1000万。毫无疑问美国运通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但是,公司后来遇到了大麻烦。
1963年后期,美国运通的一家子公司,在一场非常普通的日常交易中,错误地签发了有关色拉油的仓储收据,这张收据证明了当时规模庞大的联合原油精炼公司在美国运通新泽西巴约纳的一家仓库有大量的色拉油的罐装货物。当联合公司用此收据作为抵押成功取得贷款后,不久该公司宣告破产了。然而,1963年11月,美国运通发现油罐中只装有少量的色拉油,大部分是海水。由此造成了一场美国运通色拉油丑闻。在这次欺骗性的交易中,美国运通直接账面损失估计达1.5亿美元。
当时,美国运通决定自己承担下这批债务。这意味着,这次交易的潜在的损失(包括账面损失和各方面的索赔以及没有法律依据的索赔)将卷走全部的股东权益,使公司的净资产变成负值。当时,美国运通公司的总裁霍华德·克拉克说,公司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
危机爆发后,华尔街出现了抛售美国运通股票的高潮,1964年初,短短的一个多月,股价就从60美元/股跌到了35美元/股,跌幅达40%。然而,巴菲特在此时却作出了与当时公众大相径庭的投资行为,他拿出伯克希尔公司40%的资金买入了美国运通公司5%的股票。
为什么巴菲特会这样做呢?因为巴菲特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美国运通并没有走下坡路,它的商标仍是世界上畅行的标志之一,这次危机只是股东们的一次性股息损失,但整个公司仍是完整的。巴菲特还认识到美国运通是一家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当时该公司在美国占有80%的旅行者支票市场份额和大量的信用卡业务市场,这意味者在这两项业务上,美国运通具有高度的特许权,有独占市场的权力。美国运通股票价格的下跌只是暂时的,是市场对它的错误估价。随后果然,解除危机后的美国运通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股价上涨了3倍,5年内上涨了5倍,从每股35美元上涨到189美元。巴菲特的判断得到了验证。
无独有偶,在美国第七大银行——威尔斯·法哥银行出现危机的时候,巴菲特同样选择了投资,也大赚了一笔。
威尔斯·法哥银行是一家财力雄厚、营运良好且最保守的银行。尽管这样也避免不了它在某些财务上出现危机。1990年,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致使威尔斯·法哥银行在不动产放贷业务上,出现13亿美元的账面损失。所谓账面损失不是指这些损失已经实现或者将来会发生,而是说银行一定要从净值里提存这笔金额,作为应付将来损失发生时的准备金。
13亿美元的账面损失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威尔斯·法哥银行必须从它的每股净值中扣除部分,做为储备金,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只要这些账面损失已确定发生,那么该银行必须从每股净值中取出25美元(当时威尔斯·法哥银行的每股净值为53美元,共有5200万股)来弥补,也就是说,该银行的净值会从每股53美元减少为每股28美元。
为了拿出这笔准备金,几乎把威尔斯·法哥银行在1990年的盈余全部耗尽,导致当年该银行的净利只有2100万美元,约为每股盈余0.04美元。因为威尔斯·法哥在1990年的业绩太糟糕,所以它的股票价格立即在股票市场中得到了反应,从每股86美元跌到每股41.30美元,跌幅达到52%左右。此时,巴菲特一反常态,在所有股民都不敢购买该银行股票的时候,以每股溢价16.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10%的股份,共520万股。
为什么巴菲特会这样做呢?因为巴菲特通过分析认为,威尔斯·法哥银行是全美国经营良好、获利最佳的银行之一,具有长期盈利能力和企业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一次失败并不能让它元气大伤,股价下跌只是暂时的。果然,1997年,威尔斯·法哥银行的股价上涨到270美元/股,巴菲特得到约24.6%的税前复利回报率。
巴菲特为何要买下这些在当时看来前景暗淡无光的企业呢?因为巴菲特认为,当某大公司受到某些不利条件影响,造成股价大跌时,就会形成巨大的安全边际,如果投资者此时选择进入市场,那么当公司把这些不利条件排除后,市场重新认识到其长期盈利能力丝毫无损时,股价将会大幅回升,从而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他说:“当优秀的公司暂时遇到困难,就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低估,这时就是巨大的投资机遇。”“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的买进它们的股票。”
巴菲特的这种投资策略来源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格雷厄姆注意到:投资于被低估的大公司会有巨大的投资收益。他说:“由于普通股显示了优良的成长性和迷人之处,过高估价成长股往往是市场的一贯作风。那么,因为一时发展活力不太令人满意的公司,市场对该股票估值过低也是预料之中的。”这就是说,如果某公司正处于经营的困境,那么在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这是投资人进场做长期投资的好时机。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巴菲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你有一家经营了30年的小型滑雪中心,平均每年的税后收入是40万美元。在这30年中,总是有几年的收入比较好,税后收入可达70万美元。当然,如果由于天气问题,遇上不下雪的年度,就没有任何收入。
假设你的滑雪中心上市了,那么那些整天忙着抢短线的投资者,就会因为盈利的变动对公司的价值做不同的评价和衡量,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该年度下雪,收益比较高时,股价将被哄抬而上;该年度没有下雪,收益低时,则股价会跌至谷底。
对企业而言,这种周期性的经营循环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以电视台和报社为例,它们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广告收入,而广告费率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势必造成广告收益的变动。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广告收入锐减,报社和电视台的营业收入肯定会减少。在市场上的反映就是上述公司的股价下跌。
例如,1990年,美国广播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当年的经济不景气,该公司宣布本年度的净利大致和去年相差无几。而在此之前,市场对该公司的评价是:每股盈余应该增长27%左右。此消息一经公布,市场立刻作出了反应,6个月内,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63.30美元跌落到每股38美元,跌幅约为40%。然而,1995年,当经济景气的时候,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价逐渐上涨至每股125美元,如果某位投资者在1990年买入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并坚持5年,那么他将每股获利为87美元。
在某大公司需要进行手术时选择进入,是巴菲特一直奉行的“反向投资策略”。当然这也存在着风险性,如果对情况判断失误,公司倒闭,股票清盘,投资者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巴菲特告诫投资者,投资这些危机企业时,一定要具有选择性,即股价下跌并不能成为投资购买该股票的充分理由,操作的关键在于这家危机企业一定要是好公司。
在1997年伯克希尔公司年度大会上,巴菲特说:“一个优秀企业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经受得起某种挫折或损失的考验……如果它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它就不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巴菲特看来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公司呢?第一,该企业具有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的能力,这是保障投资本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根本所在;第二,它们有充分的资本资源和智力资源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正常收益;第三,市场对它们任何好转的表现往往会有适度敏感的反应。总之,作为一般投资者,如果已经证实某家公司具有营运良好或者消费独占的特性,甚或两者兼具,就可以预期该公司一定可以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生存下去,一旦度过了这个时期,将来的营运表现一定比过去更好。
通货膨胀:灾难背后的福音
通货膨胀是一场灾难,但在这场灾难的背后也会给投资者带来福音。
——巴菲特
巴菲特不关注失业数字、利率和汇率,也不让政治因素干扰其投资决策过程。但巴菲特非常关注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
巴菲特眼中的通货膨胀是个什么东西呢?巴菲特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政治现象,而非经济现象。因为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法律对政府花费进行严格限制,不断的发行货币将使得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巴菲特承认他不能确知高通货膨胀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是赤字开支的持续恶化,不可避免会导致通货膨胀。有些出乎预料的是,巴菲特认为贸易逆差比预算赤字更令人担心。他相信,凭借美国现有的经济制度,解决预算赤字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贸易逆差却是另外一回事,并深深困扰着巴菲特,也成为他思考通货膨胀问题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