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沪深B股分别创下21.24点和323.19点的历史新低。1999年6月,B股交易印花税由0.4%下调至0.3%,同时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B股发行中的所有制限制。
2000年7月,张裕B股增发不超过4000万股A股,成为增发A股试点第一家。
2000年7月6日,粤华包B成为2000年上市的第一家B股公司,也是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2000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公司非上市外资股上市流通问题的通知》。
截止2001年2月19日,上海市场有56家B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310.79亿元;深圳市场有58家B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278.42亿元。上海市场自成立以来总筹资额为85.07亿元,深圳市场自成立以来总筹资额为88.72亿元。
截止2001年2月19日,上海B股市场流通市值为309.93亿元,深圳B股市场流通市值为210.02亿元。
上证B股指数表现尤其突出。从2000年1月4日的37.91到12月26日的89.69点,创下137%的升幅,荣登全球股市涨幅榜榜首。
随着国内证券市场走向成熟,为帮助“外资有控制、有步骤、有限额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B股革命,尤其是A、B股并轨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引发广泛关注。2001年2月19日,证监会宣布恢复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币交易B股的资格,无疑是中国B股市场上一次难得的战略利好。当日上海B指(SSEB)收报83.201点;深圳B指(SZSB)收报127.72点。据市场乐观人士估计,以上点位将成为B股市场的历史性底部。
新型B股市场
为什么要B股市场对内开放?好好的一个市场为什么会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与它自身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1年的股市大变革自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压力。
一、B股市场定位
在B股市场设立的初期,其定位被简单化地定义为: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下全面兑换前,为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筹集境外资金。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定位不适应B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境外投资者需求的消极方面逐渐显露。
从B股市场的供给来看,既然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服务,上市主体就被局限在国有企业,这是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也有个别B股公司突破这种所有制方面的局限,但绝大部分B股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而发行上市的主要目的又是筹资,转化经营机制就往往被忽视,这是上市公司的后天失调。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还要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由此产生了不能流通的公有股,决定了B股的流通性较差,境外投资者无法通过国际通行的收购兼并和股权收购的方式取得企业的控制权,甚至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削弱了B股股东应享有的权力,降低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B股市场的定位是筹集境外资金,因此,只能面向境外投资者。1997年以来,中国公司境外筹资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广信事件的影响,也有我国B股市场内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B股市场筹资的艰难与国际资本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资金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解决B股市场的深层次矛盾不能再停留在技术性措施上,而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二、B股市场投资者的变化
本来,B股是一个由境外投资者构成投资主体的市场。但多年来,境外投资者没有从B股市场得到好处,相反因连年深套而引发多次斩仓撤资。在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之后,外资在B股二级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海外机构已退市观望,而境内及港台资金持有B股的比例高达70%左右。
目前,B股投资者队伍的实际状况,已为境内代理人一统山河的局面。在1999年之前的数年,沪市B股的累计交易量年终排名前十强中,境外券商始终保持了四至五个席位。到2000年第一季度,沪市B股交易排名前十位的都是国内券商,依次为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浙江证券、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广发证券、中国东方信托投资和天津北方国际信托投资。其中,列第一、二位的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28%和12%。从2000年来各月的交易排名中不难发现,境外券商在B股投资中已成为点缀。除了里昂证券2月份曾勉强跻身前十强外,境外券商已完全退出了前十强的竞争。从市场份额看,列第十一位的里昂证券一季度约占沪市B股成交总额的2.4%,与1999年的全年水平大致持平。除里昂证券外,境外券商一季度排名较为靠前的是怡富、荷银证券,分别位居第16位和第20位。
与境外投资者大量退出B股市场相比,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近期投资B股可获暴利的诱惑下,大批境内投资者非法涌入B股市场,使A股市场与B股市场出现明显的渗透现象。有估计认为,目前,非法参与B股市场交易的开户数甚至超过了合法的开户数。B股市场作为制度上的专供境外投资者买卖的离岸金融市场,实际上已成为境内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相混合、且以境内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从而出现B股市场投资者构成与市场制度要求不符的尖锐对立。投资者队伍构成所提出的严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使B股市场的某些制度形同虚设。
这种非正常情况的出现,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非法开户与日俱增;二是交易秩序趋于混乱。由于多层次挂靠开户,个人投资者与机构大户之间完全靠“信誉”交易,个人投资者开户不仅没有开户合同,甚至没有基本的开户凭证,交易没有个人密码,有的也不提供交易交割单据。上交所有关经营机构在外籍护照验证上也存在种种漏洞,这就给某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为交易纠纷的出现埋下种子。
三、变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居民手中的外汇渐渐多了起来,截至2001年1月底,我国居民外汇存款余额已达749亿美元。然而,由于国内外汇投资渠道狭窄,除个人外汇买卖外,居民只能选择外汇储蓄,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国内银行在境外运用,形成资本输出。因此,开辟新的投资途径,既是百姓的呼声,又是国家进一步改善外汇管理的需要。目前,全国B股上市公司只有114家,市值约为60亿美元,亟待扩大规模,吸引新的资金。可以说,国家出台此项政策顺应了我国外汇资本流动形势的变化,为居民手中的外汇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让这部分宝贵的外汇资金能留在国内,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对境内合法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伐。A、B股市场分割是导致B股市场缺乏流动性的制度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A、B股市场实际上是两个被人为分割开来的市场。这对于同时发行A股和B股上市公司显然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扭曲。这种状况的存在已经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全面市场化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障碍。
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是将A、B股“融合”的市场需求由“非法”转为“合法”的市场化选择。早在两年前,B股市场与A股市场已经存在“渗透”现象。国内公民不合法地参与B股交易的开户数和资金规模早已超过合法的数目,形成了一对日趋尖锐的矛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对外经济的发展,居民外币存款增幅惊人。这笔资金由于受相关法规的限制,主要以银行存款和现金收藏的形式存在,于是,就又形成了一方面是境内投资者大量资金无处投放,另一方面却是企业和市场求“钱”若渴的僵局。由于缺乏合法的投资渠道,不少国内机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千方百计寻找变通的途径,如代理开户甚至于代理换汇等,不但大大增加了资金的风险,还不可避免地给日常业务的开展带来诸多阻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至于解决这两种矛盾的方法,其实也只是隔了一层“窗户纸”,政府将B股市场以适当的方式向国内居民开放,使国内合法持汇居民成为合法的投资者,实际上就是一种开明渠、堵暗流的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将大大增强B股市场的流动性,促进A、B股股价趋于一致,从而为A、B股市场的合并奠定市场基础。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逐渐占据B股市场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两个市场甚至于部分个股出现联动性,并且A、B股联动效应趋于不断增强。由于目前深沪两市A、B股的平均价格及市盈率之差极为悬殊,B股市场的开放,就有可能使A、B股股价和市盈率趋于一致,即从总体上说,A股市场的市盈率趋于回落,B股市场的收益率将趋于上升。
B股市场开放是中国股票市场迈向规范化的坚实步伐。股票市场的规范化是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而规范股市,首要的是股票市场基本制度(包括股票发行制度、股票交易制度、股本结构的国际化等)的规范。
允许境内居民投资B股股票,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B股市场资金面的向好和人气的提高也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的投入。而且,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证券市场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竞争、迎接外资进入的挑战。发展B股市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可以积累经验,逐步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
四、变革的迹象
自1999年6月东贝B股发行以来,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由于B股市场长期的低迷状态造成B股发行市场始终保持沉寂,B股市场的筹资机能陷于瘫痪。2000年,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了变化。
2000年6月14日至16日,从佛山华新包装以私募方式发行1.3亿股B股开始,B股一级市场发行出现解冻,且发行速度渐趋加快,2000年7月3日至14日,山东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2亿股B股。华新包装于7月6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鲁远洋也在深交所上市。除此以外,还有多家公司有望于年内发行B股。
2000年7月1日,纯B股公司张裕B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增发不超过4000万股A股,成为增发A股试点第一家。另有消息称,下半年几家绩优的纯B股公司包括京东方B、鲁泰B、晨鸣B等将作为试点,允许增发A股。
2000年6月30日,市场传出著名外资企业联合利华公司申请在A股上市的消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官员于7月3日对外称,中国将鼓励外国投资公司在中国当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只要符合资格的外资企业,未来在中国A股市场或B股市场都可上市。这是管理层针对上述消息做出表态和证实。
在此同时,政策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首先,5月底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公募增发的暂行办法,其中提到,同时发行内、外资股的上市公司,只要连续三年盈利,发行后预测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同期银行利率,即可申请公募增发。这一规定使近一半B股公司有条件申请增发,B股市场将由此可获得大规模增量资金。
其次,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于6月初建议,中国应该考虑允许外国投资者买卖A股,模式可参考台湾以配额方式,控制外商投资幅度。他又指出,允许外国专业投资机构买卖A股,是中国证监会将评审的提议之一,如果能够实行,最终将导致A、B股市场的合并。
第三,6月28日在人大、证监会、证交所、证券公司和专家学者等人士召开纪念《证券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厉以宁对《证券法》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提到了对A股的开放的时间表的制定和A、B股统一问题的研究,说明管理层对这一问题已达成共识,剩下的只是时间安排的问题。另外,3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股票发行核准程序的通知,以及管理层近期多次论及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以上政策面的种种新动态正好说明了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已逐步开始落到实处,而对外资开放A、B股的现象正好说明了国际化进程也开始加快。
从B股发行市场中的变化或许可以看出:B股发行市场的积极变化是在A、B股合并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改善B股市场的投资环境,增加B股的流通性,逐步缩小对A、B股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不同待遇,正是A、B股市场合并的必由之路。由于制度上的障碍,这一过程只能是渐进式的,暂不触及体制核心。B股市场正处于变革过程中,这种变革对B股市场的主体的长远利益是有益的。变革是渐进式的,切入点是B股发行市场,它终将导致B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合并,以及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舞台。
除了发行方式上的变化之外,B股市场的走势也值得关注。2000年,B股市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爆发性行情,似乎一发而不可收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