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制袖中棺是一件非常繁琐非常复杂的事情。按照鬼风子所讲,饶是他炼制袖中棺,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我第一次炼制袖中棺,单就心态而言,还算是平和,我从始至终根本就没有想过,一次就能将袖中棺炼制成功。
最后的结果和我预想的也差不多,第一次乃至第二次和第三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这三次失败也有好处,那就是为我积累下了非常多的宝贵的经验。所以等到我第四次炼制袖中棺的时候,在苏依人和傲留香的加油助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
我炼制的第一口袖中棺,虽然成色上比起鬼风子为我炼制的袖中棺要差上许多。但袖中棺该有的功能,我炼制的袖中棺都有。倒也不会影响使用。待到以后炼制袖中棺的手法纯熟了,也可以将现在炼制的袖中棺替换掉。这样就不会对我收取鬼仆造成任何影响。
和炼制袖中棺的繁琐相比,祭练替身要轻松许多。按照鬼风子交给我的方法,将我收集到的一些祭练材料,用特殊的手段注入到了杨战的身体中。不久之后就有了反应,一道金色光芒从杨战的身体中喷涌而出,刹那间就将杨战的身体包裹。如此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待到金色光芒消失,我能够清楚的看到,杨战的身体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透过遮面的头盔,可以看到杨战原本一双无神的眼睛,现在隐隐的有着一丝流光闪烁。
“实力好像变强许多,现在的杨战应该可以和三叶道人一战了。不过遗憾的是杨战完全是凭借自身战斗经验而战,他还没有形成思维。如果杨战能够进化出思维,实力恐怕还能够再上一个台阶”,傲留香绕着杨战走了一圈,对着我讲道。
“按照《替身捉鬼诀》上面的记载,替身是能够生成智慧的,甚至变得和常人无异,只是这个过程有些繁琐和漫长。短时间杨战要生成智慧恐怕不可能”。我有不无遗憾的说道,诚如傲留香所讲。如果杨战能够生出智慧,那么他的战斗力一定能够成倍的跃升,相应的我的战斗力也能因此替身许多。
“现在傻子你的事情已经办妥了,我们今天就离开神农架,去秦皇陵吧!”,傲留香有些兴奋的说道。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探险,希望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一直呆在一个熟悉的地方。
在傲留香的催促下,我们当天就离开了峡谷,我们运气还算不错,在傲留香的带领下,我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麻烦,我们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离开了神农架。接着我们直接在神农架外坐车一路北上。两天之后来到了秦皇陵所在地骊山的附近。
“提起秦皇陵,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前面不远处的兵马俑。实际上,发现兵马俑所在的地方,并不是秦皇陵的真正所在地。兵马俑只是捍卫始皇帝地下皇权的工具,他们距离始皇帝真正安息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距离”,苏依人走在我的身侧,低声对着我说道。
在我们的身体四周有许多人,这些人都是来兵马俑旅游的人。我们混迹在这些游客的中间,但是我们目的地却并不是兵马俑坑,而是翻过骊山,两公里之外一处毫不起眼的地方。
“听说秦皇陵是仿造咸阳城的布局修建的,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据传,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但是根据我的判断,这个面积缩水了许多。秦皇陵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外城之外除了数量庞大的兵马俑之外,还建有一条护城河,护城河的河水全部都是流动的水银,水银有剧毒,这也秦皇陵防备盗墓者的第一重屏障”。
顿了顿苏依人喝了一口水,又接着低声说道:“据史料记载,始皇帝陵园的外城中,建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条大街。这四条大街上店铺林立,在皇陵完善之初,这些店铺中都有实物商品的。只是时过境迁,现在这些实物商品恐怕都已经化成了灰灰。另外外城中也有兵马俑,这里的兵马俑,和已经发现的兵马俑不同。外城中的兵马俑造型更加精美华丽。兵马俑坑中的兵马俑,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身上的铠甲实际上是有颜色的,这些兵甬身上的铠甲以蓝色为主,代表的是秦军主力兵团中精锐。而外城中的兵马俑则身穿红色铠甲,代表的是秦军中的禁军,禁军的实力比起主力兵团中精锐还要厉害几分”。
我和傲留香闻听苏依人的话,忍不住暗自咂舌,秦皇陵如此的规模,当真让人有些唏嘘。在那个年代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建成如此规模的墓陵。
“埃及金字塔是地面上最大的墓陵,秦皇陵是地下最大的墓陵。相比较起来,秦皇陵实则比埃及的金字塔更加神秘。甚至有传言说,华夏大地上有一条龙脉,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关住这一条龙脉。只要长城在,华夏的运道就不会出现衰竭。另外秦始皇修建秦皇陵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方便统治地下我们看不到的世界。这也是历朝历代,包括现在也无人敢真正打开和破坏秦皇陵的真正原因”。
“那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哪里”?少顷之后,我有些好奇的对着苏依人问道。
听到我的话,苏依人朝着四周看了看,然后小声的对着我和傲留香说道:“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直接绕过了秦皇陵的外城,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地直指秦皇陵的内城。据传,有一条通道可以直接进入秦皇陵的内城,而这条通道的所在位置就记录在秦渊图上。找到通道以后,要进入秦皇陵内城,还需要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才是真正的重点,而关于这把钥匙的消息,也在秦渊图上。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不要命的争抢秦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