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是对孩子的最大不信任,既然你不信任孩子,又怎么期望他信任自己呢?任何时候,信任都是双向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导致孩子用撒谎来对抗,而父母们却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的不诚信。
更为重要的是,当你对一个人产生不信任时,本身也是对其最大的不尊重,对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感知父母在怀疑自己些什么时,轻则会伤及他们的面子,重则,可能会引起对抗。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这位学生由于曾经是小偷,在同学的眼中被视为另类,几乎没人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呀?”
马卡连柯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当这位学生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再数一遍。谁知,马卡连柯却说:“你数过了就行。”于是,随手把钱扔进了抽屉。事后,这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的:“当我带着钱在路上时,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者更多,我都会像狗一样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死!”马卡连柯就是先通过相信孩子,然后让他获得被尊重的感觉的方法,来培养他诚信的行为。所以,只有尊重才能换来诚信。
2.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父母尊重,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抑制太严,往往会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与被尊重的感觉。有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所以说,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并不难,只要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长,相信就一定能做到以上两点——相信孩子、放手孩子。不要认为这是在纵容孩子,成功的教育往往在释放孩子天性的同时,也能帮助其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各种价值观。事实证明,只有受到尊重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更积极、更健康,并且建立与形成的速度也更快。
尊重,不是惟孩子“独尊”
一个人的自尊心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即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面对同样一件事,如果两个孩子的成就感、价值感与归属感不同,那么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反映,举个例子,同样是考了60分,对于一个把目标定在90分的孩子来说,他就会感到很失望,或者说有伤自尊心。而对于追求及格的孩子来说,则会显得有些庆幸。
这是一个简单的关于自尊心的例子。平常,作为家长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较强的自尊心,但这不等于说,一个孩子自尊心越强越好。有些时候,孩子过强的自尊心容易导致偏极——看问题僵化、做事偏执。所以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自尊心。
1.正确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
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让孩子拥有这种心理感觉,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过亲子关系去影响孩子:
(1)要把事情的优先分清楚,才能把时间留给孩子。
(2)用一段时间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3)把你心中对他的爱说出来。有些人想不起他的爸爸或妈妈曾对他说过“我爱你”。孩子需要父母真心的爱,并听到父母对他说“我爱你”。
(4)用身体语言来表示你的爱:例如拥抱他、亲亲他或轻拍他的背等等。
(5)满足孩子的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可以帮助你知道孩子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然后采取行动来满足他的需要——不论是生理上、情感上、知识上的需要。
(6)要有开放、诚实的榜样。如果孩子觉得你了解他的感受,他就会比较开放、诚实。
(7)管教孩子。真正属于一个家庭的人是被爱的,所以他必会受到管教。管教正是有所归属的证明。
(8)把一些感觉和困境适时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你和他一样也有类似的感觉,也可以和他分享你是用哪些积极的方法处理那些感觉的。
(9)在生活中与别人建立关系就会有归属感。如此一来,你不仅体会到这种感觉,也知道这种感觉会带给人多大的满足。
2.帮助孩子建立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最大源动力。孩子的争强好胜心较强,但是,如果在生活、学习的一些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成功”刺激,往往会影响他们做事的态度,以及兴趣的形成。另外,有成就感的孩子更有自信。这都会直接或是简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心。
(1)让孩子有机会尝试新的活动与经验
如果孩子想要学游泳,就去教他或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带他去学习。如果孩子想独自走路去上学,就让他去吧,刚开始时,你可以偷偷跟在后面,看他有什么需要帮助。
父母要让孩子学习知道“如何做事”以及“如何学习技能”。有些新的尝试是需要父母在旁监督或制定规矩的,如使用动力工具、刀子或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东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发展,知道什么是他内行的,什么是他办不到的。孩子在尝试新技能与经验时,要鼓励他!要研究孩子身上的才能、天赋与技能,给予鼓励与明确的肯定。
(2)要允许孩子做些决定并让他衡量结果
不论孩子是4岁、5岁、10岁,或是更大,让他觉得你尊重他,允许他有自己的决定,这是很重要的,孩子若不能自己做决定,成长就会受压抑。孩子的决定若产生好的结果,他就会有成就感。反之,若决定带来不好的结果,他就必须去承担后果,他因此知道了下一次应该怎么做。
让一个个性倔强的孩子做切合他年纪的决定,因为他在这方面的需要特别强,一旦自己作某些决定能让他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要让他为有关对错的问题下决定,把范围界定到纯属个人好恶的事上,例如:
衣服的颜色与式样
出外用餐时所点的食物
如何花零用钱
他渴望参与的活动
玩具的选择
他房间的摆设与布置
当然,孩子也可能因此失败,这时他需要的不是说理,而是一个能接纳他的挫折感并关心他的人。父母可以教他怎样才能做好的决定,借此帮助他发展在更重要的事上作决定的能力。要引导孩子仔细考虑一切可能的选择,并列出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正反结果,然后鼓励孩子下决心并动手去做,最后再给予相应的评估。
(3)在孩子能负责的范围内让他有充分的自由,并鼓励他独立。为此,不要太保护孩子,否则孩子会变得懦弱;也不要过分控制孩子,这样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自律与自制力,要帮助孩子自立和培养处理问题的责任感。
3.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价值感
价值感是一种觉得“我很好”“我很重要”“我是对的”的感觉。当我们做了该做的事,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价值感不只是一种觉得自己是“对的”的感觉,更是觉得自己也“做得对”。自制或自律对价值感的建立有极重大的影响。
父母的责任是教导训练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起价值感。学龄前儿童对话语和观念的理解力不够,没办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定下那些规矩。他们不太了解行为不对会有什么后果,对将来有什么影响,也不太能体谅别人的需要与感觉。他们的经验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所以父母要很好的引导,不能让孩子任性而为。
但到了4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用说理的方式帮助他了解为什么要服从。这时候,父母要采取能让孩子合作的行动。教导需要压制孩子的意志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并且规定是非常合理的。这一时期包括许多的教导和训练,并要与孩子“一起努力”,由此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可见,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个单纯的面子问题,而是一项小小的“系统工程”,家长在这项“工程”中最好要扮演设计者,帮助、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归宿感、成就感、价值感,同时,要让孩子去做自己的建设者,在这一点上,家长该不插手的时候,一定不要插手。
批评孩子,也不要伤其自尊
可以肯定,家长大大多数批评,都是为了孩子,一方面,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能够避免一味地纵容让孩子产生的懈怠,对孩子是一种警醒,另一方面,过分的批评,不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信心、自尊心。现在教育界的许多专家都已认识到了批评孩子的一些危害,所以,“不要轻易批评您的孩子!”是许多专家为父母开出的重要教子药方。
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批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如果孩子缺少批评,就很可能让孩子的问题转化成问题孩子。所以,一个孩子该不该批评,关键在于批评的合理性。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孩子,总是满口怨言,张口闭口会说“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父母甚至是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要更多地给予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我相信你肯定会争气的”等,给予正确引导。即,打一巴掌不忘揉三揉。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宁维卫评价说,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不仅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还要尽量地用平和的语气来说话,切忌暴跳如雷。
此外,批评孩子还需看准时机。宁维卫提醒说,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那错事也许被孩子淡忘了。
在美国一篇名为《关于孩子精神虐待》的报告中,美国儿科医师内容指出,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赞扬和关爱,而不是苛刻的批评,如果一定要批评,也要注意方法方式,千万不要触及孩子的自尊心。其中,一位医学博士认为:“身体上的创伤好了,但是精神上的伤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的确,父母经常因为批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精神伤害。如贬低、羞辱或者利用孩子达到某些目的等;吓唬孩子,比如对不听话的孩子进行各种“威胁”;拒绝他们情感上的要求;行为反复无常,例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或者不现实的要求。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性地受到来自家庭的不合理批评,那么,他们的羞耻感就会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孩子——经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孩子最终都会因为得不到他人一定的尊重,而变得孤独、意志消沉、有自杀的念头、自尊心低、无法克制冲动、饮食紊乱病症、滥用药物、对抗社会的行为,行为不良、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极易形成一些心理疾病。作为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是喜欢孩子现在的样子,还是他们期望的样子?这一点,连他们也说不清。爱孩子才去批评孩子,这并无可厚非,但是,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站在孩子在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尝试着多用一些鼓励性的批评,如“你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等,或者先表扬,再批评,如“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我一直相信你的表现,可是……”这些批评在心理上都容易让孩子接受,并且在接受时,他们也会从家长那里得到必要的安慰,以及某种肯定性的暗示。但是,如果一味地贬孩子,因为一次失误就全盘否定孩子,极易引起他的反感,以至于孩子根本听不进家长所说的知。所以,批评孩子的重要原则就是,不要伤及其自尊,最要以事论事,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融入到批评中,在给孩子以警醒的同时,也让他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