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回忆把知识过电影
尝试记忆法是指在识记时,对要记的材料得稍觉熟悉,可以记住一些之后,便可以尝试回忆。回忆一遍之后,再着重看那些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内容,然后再尝试回忆。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全部记住。在尝试回忆时也可以在回忆卡壳时随时看书,然后接着回忆。如果在识记之前,对识记的材料已经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记忆基础,也可以先不看书,一开始就尝试回忆,回忆之后再看书,后再回忆……。
关于尝试回忆法的功效,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已做过大量测试,证明确实比熟悉之后背诵效率高得多。其道理也好理解,一是随时检验记忆状况,自然识记时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二是背较之读,注意力更为集中,自然效果更好。
尝试回忆法就是在背记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例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可以背着默写,也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或者看中文口读英文。背诵课文时,可以不断地尝试着自己背。背得不对时,再看,再记。对学习过的识记的知识,及时进行尝试回忆,效果好。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记忆情况。每次尝试回忆后,就会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阅读时便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②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尝试回忆,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现读物,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读,把目标对准那些尚未记住的材料。
有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闷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地重复诵读,往往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就必然会降低记忆效果。尝试回忆,虽然比照本宣科费力气,特别是在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要开动脑筋。因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也就容易记住所读的材料。
反复看过要记的材料后,试着不看材料。背诵一遍(或回忆一遍),若遇到困难再看书,这种利用反馈效应尝试背诵的记忆方法称为尝试背诵记忆法。
例如,在熟记英语单词后,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对照一下答案,把不对的更正后,再记一下。又如,背诵课文,可以在熟记之后,尝试回忆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时,再看,再记。再如,在识记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定理证明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后,也可以尝试回忆一遍,当背不下去时,再看书,再记。
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效果,即给予信息的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下面这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两组。主试者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文连续看4遍;让乙组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又尝试背诵一遍。结果,一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一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十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仍记得57.5%。
每次尝试背诵就是给予一次记忆信息的反馈。为什么利用反馈效应的尝试记忆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反馈提高了记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篇材料识记几遍以后,总是有的部分已经记住了,有的部分还没有记住,或者记错了。反馈信息就可以告诉你哪些部分已经记住了,哪些部分还需要加工,帮助你了解自己记忆的进度,记忆的难点,然后,你就可以针对难记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来。其次,反馈可以增强对记忆的自信心,从而给识记增添力量。如果对一篇较难的材料,或者较长的材料诵读几遍以后,就发现已经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动力,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余下的记忆任务。当然,也可以在你识记几遍后,发现自己还没有记住,心中不免烦躁起来,这时你应该懂得:“烦躁情绪将干扰记忆,影响记忆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控制情绪,使自己心平气和,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或者这样想:“这篇材料难,是应该多记几遍才能记住。”再其次,反馈在一定的程序上可以消除疲劳,维持注意力的集中。闷着头一遍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诵读容易产生疲劳,时间一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记忆的过程中,时时有关于记忆的信息反馈给你,无疑会消除一些疲劳,或者使疲劳延缓产生,同时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在识记上。因此,尝试背诵记忆法比那种单纯反复地去念、去看、去写的单纯重复记忆方法好。
实践证明,许多中学生在学习时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书中的要点、思路、公式等。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见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头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
如果你计划几个单元的时间记住一份材料,例如,记忆历史复习题,就最好运用尝试记忆法,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还能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具体的做法是不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如A、B、C、D四个部分,再将这四部分在几天内记忆。那么,第一天可只记A部分;第二天可以在记忆B部分之前要把前一部分的要点回忆一下,如果没记住就再记一遍,然后再去记B部分;第三天,要先把A、B两部分回忆一遍在去记C部分的知识。以此类推,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有的同学担心尝试回忆太费时间,实际上尝试回忆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表面看尝试回忆是一种“信息输出”,实际上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又被进一步加工和强化了。
尝试回忆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如果急于赶进度,每天不去回忆学过的东西,看来天天学了不少的新内容,但实际上忘记的内容也一天天的多起来。如果算总账的话,还是尝试回忆法的收获大,用的时间少,记得内容多。
从教科书上找知识亮点
知识的学习直接来源于教科书,因此不应该忽视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按照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内容上系统、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教科书,则难以达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教科书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
就拿语文课本做例子来说,语文课本的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不少学生认为它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课文的索引罢了。其实,我们凭借目录能复习把握的知识太多了。
1.运用目录掌握作品的作者、文章的体裁(因课文按体裁分单元编排),并可进一步回忆检测作者所处的时代、国别及其代表作。
2.运用目录检测课题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夜走灵官峡 》的“走”,《 触龙说赵太后 》的“说”,《 原毁 》的“原”,《 甲申三百年祭 》的“祭”等等。
3.运用目录,分析掌握各类文体知识。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兵车行 》属歌行体;《 师说 》、《 原君 》、《 过秦论 》属议论言语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 》、《 出师表 》、《 教战守策 》属表策类;《 醉翁亭记 》、《 石钟山记》属游记体;《呐喊自序》、《指南录》属序言体;《答司马谏议书》、属书信体;《屈原列传》、《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属纪传体;《 梦溪笔谈 》属科技类说明文;《 狱中杂记 》属杂记体;《 五人墓碑记 》属碑铭体。
4.运用目录掌握命题形式。以主人公命题的,如《 母亲 》、《 孔乙己 》、《 泼留希金 》等;以地点命题的,如《 荷花淀 》、《 威尼斯 》等;以线索命题的,如《 党支部员登记表 》、《 土地 》、《 海市 》、《 项链 》等;以事件或揭示主要情节命题的,如《 智取生辰纲 》、《 群英会蒋干中计》等;以揭示象征义或比喻义命题的,如《 夜 》、《 路标 》等;以揭示环境命题的,如《 虎吼雷鸣马萧萧 》等;以中心论点命题的,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反对党八股 》等;以说明对象命题的,如《 故宫博物院 》、《 人民大会堂 》、《 苏州园林 》等。
5.运用目录,通过解题,进而复习语法基础知识,比如区别命题是什么词组;《 简笔与繁笔 》、《 林黛玉进贾府 》、《 范进中学 》、《 高助还乡 》是主谓词组的命题式;《 离不开你 》、《 智取生辰纲 》、《 纪念刘和珍君 》、《 答北斗杂志社向 》是动宾式词组的命题式;《 皇帝的新装 》、《 奇特的激光 》、《 一件小事 》、《 威尼斯商人 》属偏正词组的命题式。
总之,目录的作用是很是很大的,只要善于利用,还远不止上文所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阶段,切不可忽视之。
再者还要对整本教科书进行关注。优秀生在学习时很重视教科书的使用,他们知道,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老师特意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的,其他一切参考书是比不了的。
教科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老师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如果不认真钻研教科书,不认真完成教科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无法掌握好中学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抓住了教科书,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这也正是优秀学生的聪明之处。
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教科书,学完以后看上去像一本新书一样,主要原因是他很少使用教科书。根本不重视学习教科书,造成学习时抓不住要点,致使学习成绩总是跟不上别人。
因为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像第一次那样了,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明白和记住的部分,就不必再用很多时间了,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己掌握不够好、回想不起来和比较模糊的部分。
具体做法是在看书时,可用红笔把书上的重要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标出,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时,能很快的抓住知识点的关键部分,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课后复习《 生物 》中的呼吸系统这一部分时,知道鼻腔的功能是使经过鼻腔的空气由干燥变湿润,由寒冷变温暖,由肮脏变清洁。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用红笔写上提示,以便在以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看到写的提示,就能很快抓住鼻腔的构造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在书上每出现一个新概念,就可以在教科书空白处的相应位置上把概念的名称写出来。这样,教科书又成了一本字典,有利于复习时的查找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生,平时看书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上述“加工”,结果在考试复习时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该看哪能部分好,只好从头看起,结果弄得复习时间不够用,只得开夜车。甚至有的学生在学完一本书之后,还像本新书一样干净,这就给复习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很好把教科书利用好。
像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们平时应该避免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
以错误为基石再次拔高
在平时做题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作业或卷子发下来以后,对完答案,看看分数便一扔了事,从不认真更正错误;还有的学生见作业上错误比较多,干脆重做一遍,出过错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其实题目出错的地方,正好暴露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补上自己的欠缺。如果用彩色笔在错误之处做上记号,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认真保存起来,将来复习时拿出来看看,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
因此一定要重视错题的重要作用。在大型的考试之前,例如在中高考前的10至15天之内,或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内,应抽出部分时间来阅读自己以前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听老师讲过的重点例题,阅读的方法是自己先把解题过程看一遍,然后再关上书或作业本,把解题过程、方法、要点等在自己大脑中回忆再现一遍。阅读的题也应是有选择的,应首先选择如下的题进行阅读:(1)自己作业中的错题或没有独立做出来的难题;(2)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已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老师已进过的例题;(3)自己感觉掌握得不够好尚需弥补的内容的作业题或例题。经过调查发现,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用这种阅读回忆法读题加做题,比单纯做题效果好得多,因为在临考前,过去长时间做过的作业题或看过的例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淡忘,一些技能也已生疏,以前纠正过的错误也因纠正时间太久而可能重现,如能采用上述方法读题,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些较多的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有针对性的信息重新印象深刻地集中于你的大脑中,并且使学过的技能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会大大提高你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考试中思维的敏捷性,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所以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考前如果只做题不读题,因为做题速度远赶不上读题速度,所以数量有限,不能像读题那样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关键和重要的信息集中于自己的大脑中,针对性也未必有读题那样强,所以不如又读题又做题效果好。
因此特别建议同学们建立几个“错题本”。所谓“错题本”,顾名思义,是指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将做错的试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找出原因,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果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中高考的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如果你手头有一本“错题本”,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练习,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立错题本,必须注意以下内容:
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4.纠正错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