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被动位置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教学的主角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虽然现在较以前已经大有好转,但做的还不够,尤其是我们做学生的,应该主动出击,从自身进行改变,因为只有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会做好。应该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具有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苏联当代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进而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还要注意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原生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动性,这样可以学得主动、轻松、自如,应该出自于“愿意”而不是强迫性的学习,“愿意”则来自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下。皮亚杰坚信:“学生自己也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课堂上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就使用好课堂上的“学习自由权利”。当然,强调学习自由,并非是放任不管。在适度的自由状态下主动的学习才是学生应该提倡的地方。
要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一新世纪时,迎接我们的不是鲜花与微笑,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铺满荆棘的更加艰苦崎岖的奋斗之路,我们将面对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谁拥有比别人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谁就会被社会所重用,在这拥挤的世界上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谁的知识薄弱、生产经验少、劳动技能差,谁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说没有知识会是怎样了。父母和老师常叮嘱将来是要凭本事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从更贴近亲身利益的角度来说,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能够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能够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从而再去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努力学习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学好呢?这也许是许多同学常思考而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要想学好就必须有学习的主动性,古今中外没有一位科学家或者学者是靠被动地学习而走向成功的。如何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这不仅需要懂得学习的目的,还要有对学习的兴趣。做任何事只要对之抱以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成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依靠我们在平时许多学习的问题上、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它是我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个知识而去翻阅大量资料,向许多老师请教,或者亲自去尝试地做一做。这样学习就成了一种出自内心的生活的需要,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倘若学习是被动的,那么对待学习就像完成任务,做完了事,不问质量好坏,不管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对于疑问也不关心,不去解决,这样就往往事倍功半,什么也没学好。因此,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动力,所以,知识也一定能学好。下面就拿语文课作为实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方面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把这一条放在“教学建议”中的首位,一方面就是为了说明主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大讲特讲,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且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学生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很少主动提问。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没有读的时间,没有写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机会,等等。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模式,毫无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生要确立“我要当学习的主人”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二是尽力争取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多动手、动口、动脑,多读书,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钻研探究,多深入思考,多提出问题,多互相交流,多讨论争辩,等等。三是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打消以前那种依赖心理,培养自信心,要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许多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能够解决。同时,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例如怎么入手,怎么钻研,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记叙文,怎么学议论文,怎么学小说、诗歌等,常言道:“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要充分认识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这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总之,《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指明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当然,这只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明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道理主动性在其他各课也同样的重要。每一堂课都需要同学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知识,广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并不是老师自己讲了之后就可以学会的,不应该在学习上,只做“张嘴”等老师“喂”的学生,而应该学会主动去学习,主动掌握学习技能。做课堂上的主人。
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
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一方面还是跟心理障碍有关系。怕自己的表现被同学笑话,不相信自己,缺少自信心。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广大中学生中所见羞怯和自卑心理。
一、消除羞怯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羞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自幼家教的方式,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与同学交往的程度,受教师教育的影响等等。中学生应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找到形成自己羞怯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持之以恒地坚持,必能收到成效。
2.鼓起勇气,不怕失败
中学生们应该认识到,羞怯几乎人人皆有,并非你一人独有。只是每个人羞怯的程度不同罢了。当你感到羞怯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往往多的是一份勇气。因此,遇事要采取主动,要敢说第一句话,敢迈出第一步。当你迈出第一步后,就会感到羞怯并不可怕,你就会在成功的交往中受到鼓舞。
3.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