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纠结的郁闷、挂念与无数爱恨情仇,是让自己停留在原地无法成长、造成苦恼的原因。正因为这样,往往容易使得我们的思考,盘绕在许多旁枝末节的纷扰当中,难以打开心扉接受快乐的阳光。
一天一个希望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趟不过的河。只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上才有了“困难”这个词语。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次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匆匆走了,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也不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他内心的自我想象首先限制了他,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些成功学研究大师分析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天时不利,也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自我心虚,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有的人缺乏自重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时常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尴尬,一味地顺从他人,事情不成功总觉得自己笨,自我责备,自我嫌弃。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对他人的各种行动充满戒备;有的人缺乏胜任感。工作中缺乏担当主角的气魄,甘心当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为掩饰自己的缺点或短处。夸张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
这些人们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
每个人一生之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怀疑自己,或自觉不如人的时候。
研究自我形象素有心得的麦斯维尔·马尔兹医生曾说过,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人都有自卑感,为什么呢?电视上英雄美女的形象也许要负相当大的责任,因为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有些人的问题就在于太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其实,你就是你自己,压根儿不需要拿自己和任何其他人比较。你不比任何人差,也不比任何人好,造物者在造人的时候,使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不与任何其他人雷同。你不必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应该是拿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决定自己是否成功。
拿破仑·希尔指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你都能够尽力而为、尽情而活,你就是“第一名”!
许多人喜欢看NBA的夏洛特黄蜂队打球,特别喜欢看1号博格士,身高只有1.6米,在东方人眼里也算矬子,更不用说即使身高两米都嫌矮的NBA了。
据说博格士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破纪录的矬子。但这个矬子可不简单,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个队员中带球上篮也毫无所惧。
每次看到博格士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其实他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
博格士是不是天生的好手呢?当然不是,而是意志与苦练的结果。
博格士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玩耍。当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是待遇奇高。而且也享有风光的社会评价,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
每次博格士告诉他的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所有听到他的话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矬子是绝不可能打NBA的!
他们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士的志向,他用比一般高个子的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的重心偏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常常得手。
一个人在精子和卵子相遇的一刻,就注定是一个成功者。因为成千上万的精子在奔向唯一的卵子时,争斗比人间还激烈,最后成功的那两个,构成了一个人。
要取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重要的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行!我坚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就像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与好友通话是一种快乐
“唉呀,我真是太恨电话了”,一位妇女这样给我写道,“当然,电话很有用,但是它也是最不人性化的东西。”
“一方拿起电话,拨对方的号码,另一方的电话机则‘铃…铃…’作响。没有人接电话,屋子又归于沉寂,太令人讨厌了。”
“如果电话接通,电话的另一方会说某某人出去了或者正在忙事情。没有办法,处于电话这头的人只能无助地、傻呵呵地等待。虽然电话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我还是憎恨它。”
“在买东西、叫医生、叫警察或者报火警时,电话当然很有用。它可以为我们节约时间,远处的朋友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
“但是,电话里的声音已经变了味儿。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而对方的表情对于我们来说又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听到对方说什么,还应该看到对方的表情。语言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和诠释一个人的感情。”
“另外,电话断线也是一件很令人恼火的事情。热情的谈话突然中断,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友谊。”
“人们在祈祷的时候通常也有这种感觉,总是感觉到一种迷失与无助,好似另一头儿没有人一样。毫无疑问,这是我的错,我可能拨错了号码,或者没有接上线,或者效果很差。”
“我也可能把电话断掉,因为我很忙或者正在思考其他问题。当然,也可能某一天的通话效果很好,或者并没有忙于其他的事情。”
是的,我们很多人都想与朋友取得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不尽如人意,一件小小的事情或者一个坏的心情就可以毁掉友谊。
即便我们憎恨电话,即便我们的祈祷者好像在对空气说话,我们仍会拨响电话,即使拨错了号码,我们也要把话说出来。
所谓快乐就是可以与最好的朋友通上话。
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霍尔丹爵士在他的自传中讲述了他早年时期遇到的一件事。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还有六周的时间。他就要与一位漂亮的姑娘结婚了,这六周的时间对于他来说无疑是非常快乐的。他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今后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但是。他所爱慕的这位姑娘突然与他解除了婚约。她没有对此作任何解释,有人告诉他,他再也见不到这位姑娘了。这样,他永远也无法了解姑娘这样做的动机。
以下是他针对这一事件所说的唯一一句话:“我非常感谢她给我这快乐的六周。”他没有责备对方,也没有说尖刻的话,只有感激。
虽然姑娘解除婚约可能是由于一些不光彩的原因,但是,这段美好的岁月在他的心中永远也无法磨灭。这段幸福的时光将永远留在他的心里,无法抹去。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生活有正确的态度,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抹去我们的美好记忆。霍尔丹爵士讲述自己这段罗曼史的时候年纪已很大了,但是这段美好的记忆仍然存留于他的心中。
如果一个人能够珍藏自己的记忆,即使失去了自己的快乐,他也仍然不会感到孤独。只有我们自己,由于不能心存感激和不能把悲伤忘掉,才会剥夺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珍藏,一次的快乐就会变成永远的快乐。
死亡是可怕的,但是,没有快乐更加可怕。我们为什么要让快乐从身边溜走呢?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它、珍藏它,它就仍然属于我们。
即便是现在,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慷慨,快乐仍然会回到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一简单的真理,即便是死亡也无法剥夺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变得贫穷。
即使我们所深爱的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已经变得没有价值,但是美丽的事物是永恒的,我们迟早有一天会重新发现它。我们找回这些美丽事物的地方一定是天堂。
如果我们能够记住这一真理,我们就永远也不会再害怕接受伟大的事业和深厚的爱。
学会循序渐进地生活
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索取者,总是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去某个地方,并且立即就得到,却忘记一首诗所说的“事物都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生命是“一首舒缓的歌”,一位古代的圣者这样说道。生命就是一把梯子,我们必须一阶一阶,慢慢地往上爬。可是,我们却总是希望能够三两下就爬上去,甚至想一跃登顶。
所有的伟大导师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了解生活的真谛,我们就必须一天一天地生活,一段一段地走,一步一步地前行,用耐心去应对事物,如果我们不能承担全部重负,就让我们卸下一半好了。
很久以前,本·迈蒙拉比就曾经写过“慈善的八个阶段”,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天赋如何成长,如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如何由被动变主动,然后达到最后一个阶段。
但丁也向我们展示了达到纯洁之门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坚硬、平滑、像镜子一样;第二步漆黑而又破旧;第三步则像血一样红——真诚、悔悟和爱。
伯纳德也以同样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谦逊的12个阶段”,他在其中描绘了通往真理的脚步:以谦逊来发现自身的真理;用爱来发现他人身上的真理;最后,真理会明白无误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基于同样的目的,沃尔特·希尔顿写作了《完美的梯子》,他在书中教了我们很多明智的事情。我们所有人都跟随伟大的导师,由叶,而干,而果实。
一位批评家这样评价一位作家:“他在成熟之前就已经散发着成熟的味道了”。这说明他缺乏耐心,没有给予自己充分的时间,让自己的天赋逐渐成熟。他仿佛利用温室让自己的天赋快速成长,却在自己成熟之前就已经凋零了。
有人说,一旦时机成熟,真理是无法阻挡的,但是,我们必须等待时机的到来,为之做出努力。我们也必须知道把失败摆在生命中的哪个位置。如果我们学会循序渐进地生活,在每一个阶段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心灵的阶梯上一步一个脚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没有悲伤。
在生活的细微处体验快乐
一个人只有健康的身体还不够,能够有意识地去体验观察生活中每一刻宝贵的时光,才是真正可贵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欢笑。
苏珊娜·弗莱尔是一位年轻的科隆女子,她由于患白血病于几年前去世。然而,一位名叫维尔纳·菲尔玛的人用摄影机追踪记录下了她走向死亡的过程。从那以后,菲尔玛才明白,生活意味着什么。
菲尔玛认识苏珊娜还是1989年春天的事。那时,曾经与病魔作了4年不懈斗争的她坚信自己已经战胜了缠身已久的绝症,并且开始着手计划未来美好的蓝图。菲尔玛想用一部电影表现她积极抗病,顽强求生的治疗过程,以此证明一个被顽症缠身的人如何能学会乐观积极地生活。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打击突然袭来,菲尔玛得到一个很糟的消息,“我的日子不多了,”苏珊娜在电话中对他说,“但我希望,我们能共同把这部电影拍完。我愿尽可能长时间地同你们在摄影机前交谈。”
放下电话,菲尔玛立刻带上摄影师和录音师赶到她家。她正坐在一张藤椅里,微笑着迎接他们,屋里阳光灿烂,芳香飘逸,这是一幅多么温馨恬静的生活画面呀!她的丈夫和孩子正在同她亲切地交谈。
也许由于心情紧张,有一刻菲尔玛有些手足无措,苏珊娜倒显得异常平静。“我享受着每一天宝贵的时光,好像从来还没有这么意识强烈,全心投入地去体验眼下一切美好事物,包括我们现在的会面。”他声音清晰愉悦,真诚、坦率地向他们展开了她全部的内心世界。
“现在才知道,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苏珊娜说,“与我从前想象的相比较,那是全然不同的一种感觉。就连性爱我也有着从前未曾体验的感受。现在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近,两心相通,静静厮守的美妙感觉。”
苏珊娜去世两周年前,她只能躺在科隆大学的病床上与菲尔玛等人交谈了。医院的主任大夫并没有阻止他们的会面。
通过这种会面,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一个人能够怎样明智乐观地面对死亡。
在苏珊娜去世的前几天,菲尔玛曾经问起她,“假如命运允许您再重新活一次,您愿意做些什么呢?”她的回答可能会给所有人的生活开启一个全新的方向。
“我愿更多地和我自己生活在一起,每一天我要为自己留出一段可以独处的宝贵时光,更有意识地主动观察体验自我和我身处的环境。”
苏珊娜·弗莱尔毫无惧色地告别了短暂人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苏珊娜的会面,开启了菲尔玛对生活的思索,使他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意义。
如今,菲尔玛已学会不再那样茫然无视生活中的分秒光阴、细微的事物了。当雨点滴答洒落在菲尔玛身上时,他会尽兴地在雨中散步;当樱桃花盛开的美妙时节,他会沉浸到自然中,痛痛快快地捕捉每一缕芬芳,尽情地享受一种孩童般的欢乐。
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质量
有些东西,只有享受它才叫真正的拥有它,例如钞票,只有花了它换同其他东西,才算曾真正的拥有过它;只是把它攥在手心里,不舍得花,那么它只是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生活也是这样,我们享受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才是真正地拥有生活,那种不知生活的乐趣的人,只是在消耗生命。你是尽情享受生活呢?还是要浪费生命呢?
你是愿意好好享受人生,还是享受死后风光的葬礼?不同的生活质量,源于不同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青年问他的妈妈:“妈妈,您想做中国老太还是外国老太?”
妈妈说:“我老了以后自然是中国老太。外国老太是怎样的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