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八个小时火车,三个小时中巴,半个小时的三轮摩托车之后,我拖着风尘仆仆的行李箱,双脚终于踏上了沿河自治县石坝乡高寨村的土地,来接我的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中年汉子和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斯文男人,之前已经电话联系过,所以他们一眼就把我认了出来,赶紧走向前来,我掏出钱包给三轮摩托车司机付了车钱,提起行李箱也向他们走去。
斯文男人热情地说:“你就是沐老师吧,可把你给盼来了。我是毕卓,这位就是高寨小学的校长高玉虎。”
我忙打招呼:“毕老师好,高校长好。”
毕卓:“走吧,到学校还有一段路呢,三轮车进不去。”果然接来下的路程都是高高低低的台阶,大概这几天下过雨,有些泥泞难走,不多久就在鞋底上糊了厚厚一层,本已疲累的脚步益发沉重起来。对于此行支教的辛苦,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想到第一天就给我这么一个下马威。
路上毕卓简单给我介绍了一下高寨小学的情况,高寨,是一个有一千多人口的小山寨,地处一座大山半腰,由于生活艰难,村里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这里原本有一个公办学校教学点,但在3年前被撤消。没了学校,村子里大一点的儿童就被送到山外县城里的公办学校上课,而另外30多个年纪尚小的适龄儿童就没了书读,每天上山放羊、打柴。
高玉虎是原来村子里公办学校的老师,心疼没有学校上学的30多个孩子,毅然放弃了教育局给他安排的县城里的教学工作,回到家乡,腾出自己家的祖屋,办起了这个特殊的学校。
这个学校有3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共32个学生。原本是高玉虎一个人包揽了所有课程,也就3门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支教的毕卓来了之后,增设了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学校没有活动场地,门前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即便早已深知此处条件艰苦,真正见到教室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酸了眼眶,摇摇欲坠的泥瓦房,年久失修的门窗,粗陋自制的黑板和参差不齐的课桌椅,无一不昭示着求学的艰辛。
三个年级公用一间教室,其实也就是这座屋子的大厅,因为只有两个老师,所以同时只能有两个班上课,上下的那个班的学生就自习,今天是周末,教室里空荡荡的,并没有学生。
旁边进去有一条漆黑的巷道通向厨房,旁边有三间房,一间大的是学生宿舍,一个大通铺。毕卓告诉我有些学生家里住的实在太远,就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从家里带回米和菜,就在学校搭食,高玉虎的妻子,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村妇女,除开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农活之外,还负责照顾家里的七十岁的老人和两个孩子,甚至还担任了学校的厨工,每天给寄宿的十几个孩子做饭。
另外还有两间小一点的房间,其中一间是储物间,放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上面都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土,剩下的一间就是毕卓的房间了,收拾得倒还干净,墙面都用报纸糊了,一床一柜一书桌,书桌上堆着满满的书籍,算是增加了一点书香气息,我仔细看了看,这里,将来就是我住的地方了。
高玉虎一家在附近另有住所。
毕卓第二天就匆匆忙忙离开了,据说是因为家里人突然得了重病,不得不回去照顾,所以才会对这次的支教工作半途而废,临走前他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留给了我,我按照他的惯例,每月给高家三百元伙食费,一日三餐跟着他们吃,就这样算了安顿了下来。
说没有不习惯,那肯定是假的,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也只能慢慢适应了,没网络没电视,亏得当初在手机里下载了大量的电子书,足够打发时间,何况真的很忙,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娱乐的,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不过也不会有什么人找我,所以也并不重要。电压不足,晚上灯光昏暗,聊胜于无,来之前最担心的是卫生问题,乡下的土厕的确挺让人郁闷的,只能咬咬牙克服一下了,还好用水方便,院子里就有手压的水井,压一压水就上来了,冬暖夏凉,供应充足。
只是觉得自己情绪异常,似乎特别地抑郁易哭,一到傍晚就尤其脆弱,看到斜斜的夕阳就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却只能硬生生地忍住,怕别人认为自己不愿意留在这里。特别是这里的学生,总是小心翼翼地很会看人眼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讨好着你,正怕你会离开,会让人觉得特别地于心不忍。
就这么忙忙碌碌地过了半个月,校长高玉虎对我说:“明天有新老师要来,我得去接一下,三年级的语文课你帮忙上一下。”
我忙点头:“有新老师,那真是太好了!课交给我没问题,您放心好了!”
第二天正在上课,忽然觉得有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转头看向门外,忽然呆住,门外那人,丰神俊朗、笑容和煦、目光灼灼,这一瞬间,仿若阳光普照,连阴沉的天空也明亮轻快起来。
直到他伸手指指同样一脸讶异的同学们,我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已经发呆得太久了,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下课了,于是匆匆交待几句,跑了出来:“你怎么来了?”
“你好,我是新来的老师,董飞扬。”朝我伸出一只手,脸上的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里却闪着狡黠的光芒。
我一愣,看着他伸过来的手掌,不由得扑哧一笑,几步上前握住他的手掌重重摇了两下:“欢迎你,董老师,谢谢你对山区的教育工作作出的贡献。”
董飞扬哈哈一笑,高玉虎走过来要给我们介绍,董飞扬说:“别忙了老高,我们认识,老同学了。”于是大家寒暄一阵,把董飞扬介绍给同学们认识了,待放学后又把空着的那间屋子拾掇拾掇,就算是安顿下来了,我才得空提出心中的疑问:“你不是要出国了吗?怎么又来这里做老师?”
“我申请了推迟一年入学。”
“这样可以吗?”
“没问题,国外的学校都很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做过志愿者的更吃香。”董飞扬不以为意地说。
我心里还是觉得非常过意不去:“其实你真的不用这样的,我自己在这里过得很好。”
董飞扬戏谑道:“喂喂喂,你可不要自作多情啊,我可不是特地为了你来这里的,只不过是想在出国前多点人生经历,碰巧申请了这个支教组织,碰巧看见你的名字,碰巧这里也还需要人,所以顺便就申请了过来而已,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你说是不是说的就是咱们呢?”
我被他说得一阵脸红,连忙站起来说:“我去看看饭好了没有。”正欲走出去,董飞扬突然叫住我道:“我说,如果你真的要感谢我,要不就负责做饭给我吃好不好。”
我点点头说:“也好啊,我正觉得老是麻烦高大嫂挺不好意思的,正好你也来了,我们两个人搭伙一起做饭吃吧。我来做饭,不过你得负责到镇上买米。”
董飞扬爽快地说:“成交!”
由于董飞扬的到来,孩子们的课程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他还带领一帮孩子平整了一块地,两头竖起木头架子做的篮筐,弄出了一个小型的篮球场,又不知在哪里弄回来一个篮球,像模像样地教孩子们打起了篮球,这下,连不住校的学生们放了学都不肯回家了,整个校园热闹非凡。
没过多久,董飞扬又收到好多到邮局包裹单,于是他找了个周日借了辆自行车去了趟镇上,运回了一个大箱子。我翻开来一看,原来都是适合小学生看的书,新的旧的,图书杂志林林总总一大堆。
我感慨,这里的孩子们的确太缺乏精神粮食了:“你行啊,哪里弄回来的这么多书?”
董飞扬说:“我来之前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请大家把家里多余的旧书寄过来。”说着利索地在教室里整理出一个角落,摆上他平时用木板钉的一个书架,再把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地摆好,一个小小的图书角就出现在眼前。忙完了他又拿着相机拍照片,主动给我解释说:“下次去镇里的时候把这些照片传到网上去,让捐了书的朋友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真正落到了实处,另外也让大家知道我们哪些书已经有了,还缺哪一方面的,这样大家捐书的时候也能够有的放矢。”
第二天董飞扬又拟定了图书的借阅制度,找了两个平时威信较高,又耐心细致的同学负责管理图书,小小的图书角就正式开放了,看着一架子的图书,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雀跃。我看着忙碌的他,钦佩之余心里也十分地感叹,这个人,真的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像太阳般地发光发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