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毕其一生追求和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目标,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数十年,为传播欧洲进步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尤其是欧洲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耕行不辍,与蔡元培一道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其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马君武办学理念
忧国、爱国、救国意识在马君武的办学思想中显得十分鲜明、突出和珍贵。
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马君武出任广西大学的校长,在西大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才观上面,马君武认为:我们绝不能培养洋秀才、大少爷,而要把学生首先培养成“誓雪国耻”、“奋起杀敌”、“敢和敌人拼命”、“为民族牺牲”的爱国者和青年军人。
马君武提倡的“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学”的“三苦”精神,体现了他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奋发向上,全力以赴地办好学校教育的思想。
在学校中,学生人数最多,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应以学为主。因此,“三苦”精神的主干是“学生要苦学”。马君武认为:“科学知识是二十世纪的灵魂”,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之一,非下苦功夫学习不可。早在1924年他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时,就号召学生要痛下苦功,努力读书。入主西大之后,更是经常激励学生,要“刻苦力学,获得真实的本领”,“要学一种工作的技能”。一个人能否坚持苦学,往往取决于他学习的自觉性。马君武十分强调自动学习的精神,认为随时随地都是钻研的好机会,不仅在开学期间,即使在假期,也要充分利用时光,努力学习。他最恨不用功读书的人,认光“懒人等于死人”。对于出身贫穷刻苦读书的学生给予奖励,获奖学生町眇元收下学训的学费和宿费,并在周刊上列名表彰,希望他们“依旧继续下去”。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光靠学生自身的苦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苦教”。马君武聘请来学校任课的都是认真读书、苦学成名的专家教授,包括留美、留德、留日很有名气的学者,请他们主持院系工作,讲授主要课程。教授们除了担任教学工作之外,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学校的周刊每期都有“论著”、“研究”、“译作”等专栏,作为老师们发表学术见解的园地。此外,马君武还把刻苦学习、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助教送出国外进修深造,学成之后回校任教。对外省来任教的老师给予优惠照颐,发给较多的工,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住。因此,尽管广西比较落后,但许多外省的知识分子还是愿意到西大教书。
马君武的学生观
马君武认为,高等学校的宗旨和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的体力,活的头脑,干的双手,妤的性格,锐的勇气”的时代青年。也就是要把青年学生教育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性格、“文武俱备”、“脑体并重”的“实用的建设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宗旨和目标,培养合格的人才,马君武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科学方法和生产技术。他认为,学生除了学习战斗的本领外,更须求得科学的知识和为生活而工作的技能,以从事生产。因为要生产就要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懂得最新的生产方法。学生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既要博学,又要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明辨是非,并置放于现实生活中去验证。
其次,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能文又能武。因此,一方面要搞好军训。他认为在大学里实行军训,就是要文事中也讲点武事,这样做可能造就一些文武俱备的人才出来。他还指出,只有文武结合,两者平行发展,才可以立国。在马君武的倡导下,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有时还搞夜间演习,这对学生的体力锻炼是有好处的。他强调,学生要经常进行身体的训练,要多滋养、多运动、多卫护,以保持康健。希望在运动的过程中,大家锻炼养成强健的身体,去研究学问,将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为了领导与组织师生的体育活动,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群育委员会。
第三,必须有高尚的人格、端正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马君武认为,一个人不仅是要有好的体格,高深的新学问,还要养成优良的道德性,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要提倡忠实,注重仁厚气质的养成,勿学市井无赖奸商老贼的尖酸刻薄,专讨便宜,使人家难受。告诫师生凡事都小应该图方便,要不畏难险,要勇敢前进。
在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马君武十分强调科技知炽的实际运用,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已不是纯粹于原理的研究,更注重于实践,读死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今后的我们要能工作,为生活而工作,用新的方法去改良我们的生产。因此,他大力提倡“大脑和两手并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学生加强科学试验,或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要求学生参加劳动生产。马君武认为,学工的要到工厂做工,学农的要到田间劳动,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抗战期间,西大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口号,叫“锄头运动”,它就是马君武提出的。他说:“要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和社会生产劳动,一方面养成刻苦耐劳实际工作的精神,另方面也可以取得一些报酬,以补助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养成新观念”,“把旧日轻视作工的思想打破,知道作工是光荣的”。当时西大校内办有农场、果园、工厂,为学生提供生产劳动的基地。
实现教育救国
马君武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改造国民,培养现代性的国民。他说:“欲培养一国人民之公德,舍教育外无第二法也。教育者,改铸社会之机器也”。学校教师“造出一国国民之匠人也,其职任至大无可比”。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君武十分重视教育。早期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就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任过上海公学教授,校长,广东高师教授,上海大厦大学校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等职。1927年后,他决心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致力于创办广西大学,希望通过办好广西大学来带动广西的教育。在马君武的教育思想中,最大特色就是以贯彻改造国民,培养文明国民为宗旨。
倡导公德教育
马君武认为大学在培养公民的道德方面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他认为“欲培养一国人民之公德,舍教育外无第二法也。教育者,改铸社会之机器也”,并把培养学生的“公德”放在首位,主张学生不仅要做好学问,更要先做好人。1932年,马君武在广西大学纪念周演讲上,引用德国柏林大学校长菲希德的话,“要想医治国家的疾病,只有施行新教育;施行新教育,目的在培养国民纯洁的意志,以造成坚贞,强固,刚正的品格,形成社会的新秩序。”他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真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教育宗旨,以养成人民坚强的善意识,去除自私自利的心地,以作行为的标准;尤其要养成坚韧不拔的真精神,对祖国具有热忱,对朋友表现诚心,不妨牺牲一己,以谋民族国家的福利,对国民应有“真”和“爱”,并且本着这一点精神,结合为公共团体,共同负起责任,以尽国民的义务。马君武办学的主要思路,就是修正现有道德,确立崭新公德,塑造具有公德的人才。对于新道德建设的切入点,他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最缺的是“公德”,即为国家为社会着想的道德意识。因此,他在办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强调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这种“公德”。他为广西大学亲自撰写的校歌里,“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充分体现了他塑造公德,培养人才的内容与目的。
生产劳动教育
马君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由于他早年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而这两个国家17世纪以来由于受重商重工主义影响,都十分尊重生产劳动者。他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并多次阐明,认为孔子教育学说的最大弊害就是轻视劳动,致使传统的“读书人耻与农商为伍”。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体脑并重,生产劳动教育应该得到加强,促使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将广西大学的毕业生训练成为农民的领导者,工程的建设者。因此,他要求学生要热爱劳动,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劳动课,有计划地安排劳动课,规定每班每周劳动3小时,后改为一个下午。同时,他提倡用“锄头主义”来建设校园,在校内发起“锄头运动”,在马君武的号召和带动下,广西大学掀起了“锄头运动”,广大师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在荒芜的蝴蝶山上建成了优美整洁的新校园。热爱劳动的精神在广西大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