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是靠感情联系在一起的,这份紧密联系彼此的感情分“真有情”和“应有情”。“真有情”指的自然是骨肉亲情,而“应有情”指的则是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赋予给人的感情,这其中就包括了婆婆和媳妇的感情。人们总对应有之情有过高的期望,婆婆会希望媳妇像女儿那样对自己孝顺,而媳妇希望婆婆像妈妈那样对自己爱护,这实际上不现实,硬要去做,反而会很累、很假。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如果我们相爱,我们就应该成为一样的人,就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所爱的人,但有的时候,你觉得好的东西对于你所爱的人是一种伤害,但是我们意识不到。
在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男女,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家庭时,他们之间一定产生了“真有情”。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情”。
“应有情”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义务之情,也许就因为是义务的,所以它很容易被忽视。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当婆婆在抱怨儿媳或儿媳在抱怨婆婆时,她们一定都忘记了一件事,就是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胜过婆媳关系。被儿媳视做“恶婆婆”的人,却被自己的女儿看作慈母。其实,在每个女人心目中,母亲是谁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当婆婆看到自己的儿子结婚,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带进自己的家门,她本能的就会形成一种期待,就是希望儿媳能像女儿、儿子一样对待自己。然而,婆媳之间毕竟缺乏“真有情”,所以,儿媳一时很难用心去爱这个对自己来说还很陌生的人。在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期望。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在不满的情绪出现时,婆婆和媳妇很可能都会对原来的期望感到失望。认为婆媳关系永远都不会像母女关系一样和谐、美好。婆婆可能会伤心地说:“不管你对她多好,她永远也不会成为像女儿一样的小棉袄。”而媳妇呢,她也许失落地认为:“我不是婆婆的亲女儿,她怎么可能像母亲一样爱我呢!”其实,她们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对方的情感和人品,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新的情感支柱。
婚姻是什么?肯定不是坟墓,也不一定是安乐窝,更不是战场。婚姻就像考场,婆媳关系问题是试卷上压轴的几道题之一。每家都有些小磕碰乃至大纷争,并且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处理好了,家庭是一张安全网,处理不好,会让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接下来就为你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婆媳间的“应有情”变为“真有情”。
(1)彼此体谅、相互尊重
如果要妥善地处理好婆婆与媳妇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要对这种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知。婆媳之间都要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一方必须依从于另一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假如双方或一方对这种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对方必须或应该听从、服从自己,从而把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视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则必然会在行动上、态度上表现出来,由此导致双方关系的失调。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涉及全家的事务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
做媳妇的,一定要多尊敬婆婆,因为婆婆年岁大,管家经验丰富;做婆婆的也不要总是在媳妇面前摆架子,要看到儿媳的长处,多尊重儿媳的意见。也就是说双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双方相互谅解。所谓“谅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包含着谅解的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用于处理婆媳关系。
(2)充分发挥“中间人”的作用
如前所说,婆媳关系本来就是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家庭人际关系,儿子在婆婆关系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儿子作为婆媳关系的中介点,对婆媳双方的性格特点最为了解。因此,儿子在处理婆媳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
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儿子可以起疏导作用由于婆媳之间既缺少母子间的亲切,又没有夫妇间的密切,因而出现了隔阂往往不容易消除,通过儿子从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
儿子可以帮助婆媳进行心理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和情感上的回流。通过儿子的沟通,婆媳之间可以更轻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进感情。例如平日家中有什么关于婆婆的好事,儿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面,母亲过生日,买了东西叫妻子出面送给老人等。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增进婆媳之间的情感交流。
(3)减少不必要的争吵
当婆婆和媳妇之间出现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时,双方都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假若有一方发脾气,另一方就需要克制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在彼此都能冷静地面对对方时,再来讨论如何解决分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消极而强烈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导致冲突升级;争吵还具有“惯性”,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见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默,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
另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捐东西越捐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一直以来,婆媳感情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家庭问题。从陌生人到一家人,母子之间,有浓厚的亲情,夫妻之间,有热烈的爱情,可是婆媳之间,却是情感的真空地带,既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缺乏感情纽带牵引,婆媳之间的摩擦便成为家庭最容易出现的“战争”。而“战争”的最后结果,不是亲情受伤,就是爱情死亡。所以,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都要认清彼此关系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用积极、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对方,争取早日让婆媳间的“应有情”变为“真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