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本书中关于董卓的戏份已经结束了,现在就让我们回归三国主线,看一看董卓死后的政治局势发展。
还是先抛开乱一窝蜂的天下混战,咱们先研究一下东汉王朝的权力中心——长安。
【王允上台】
董卓死后留下了令人眼红的巨大权力真空,而作为诛杀国-贼的主要策划者,王允自然少不了得倒朝廷的嘉奖和广大人民的称赞,所以他便顺理成章地摘取了这次行动最大的胜利果实。
“录尚书事,总朝政”,忍辱负重、谋划良久的王允终于成了东汉王朝实际意义上的最高领导者。(不是王允贪权,实在是他不放心啊!。献帝刘协还小什么是都不懂,那些大臣们又一个个包藏祸心,所以只能是他挑起这根大梁。)
“终于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来制定规则了!我绝对不会像宦官那样贪得无厌,也不会像外戚那样只顾夺权,更不会像董卓那样残暴!我要扫清这天下的污秽、荡涤人心中的龌龊,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
为了推翻董卓的残暴统治,全身傲骨的王允一直以来不得不拼命压抑着自己的不满,做了太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这让他快疯了!可是现在好了,董卓已经下地狱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如今是他上台掌权的时候,这天下没有人能让他再做违背良心的事了!他要用自己理解的正义来制定规则。
发怒的老实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压抑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一旦爆发出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常识,提醒我们要时不时放松一下,倾倒一下负能量。
那么长时间压制自己天性的王允会怎样?能免俗吗?
不能,原先代表王允是的正直、公正,现在代表王允的是太过公正、太过正义、太过计较(已经可以说是偏执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这句话王允不懂,或许他懂这其中的意思,只是他做不到。
站在山巅的王允变了,应该不能说是变了,或许用“回归本我”来形容更合适。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和颜悦色的和大家交谈,为了实现计划容忍他人身上的小毛病。他变得每日正襟危坐,面无表情,一副“我是机器人”的模样,生动地给群臣诠释什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什么是“大公无私”。
像王允这种人真的很少,处在一个没有人能约束位置上,还能坚持自己的纯洁,或许只有传说中的“圣人”(传说中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意思)才能做到这一步。
我们敬佩“圣人”的品德、行为,却很难与“圣人”相交。没有什么别的原因,距离拉扯的太远了,我们修行一万年也不一定能达到那个层次。于是,原本倍受群臣推崇、拥护的王允,很不幸地成了孤家寡人。
(和这样的“圣人”交朋友,先想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受“圣人”对朋友的要求?自己的品德到没到那个境界!)
【堪比窦娥之冤】
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个“度”,否则哪怕你出发点再好,也有可能做错事。这其中也包括“嫉恶如仇”!
王允就犯了这个错,他实在是太“嫉恶如仇”,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了!所以,东汉末年中最倒霉的、最冤枉的可怜蛋诞生在王允的“正直”下。
那个可怜蛋正是被董卓强召入京并委以重任的大文学家蔡邕。
当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到蔡邕耳朵里的时候,这个倒霉蛋正巧合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觉得很突然,可能是有些感叹世事无常,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
蔡邕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亲手导演这一切的王允却勃然大怒,(你竟敢不觉得解气?这是质疑我咯?)大声的斥责起来:
“董卓是千古罪人,是祸国殃民的大灾星!你作为天子臣民非但不从大局出发,以国家为重与我一起庆祝这喜事,竟然为他感到惋惜!你说,你究竟是不是他的死党!!?”
“啊?我不。。”
“行了,不用狡辩啦!反正我也不会相信!你个狗腿子,给我进大牢吧!”
说完还不解气,不等蔡邕分辩,直接把他关到大牢里吃牢饭去了。
估计此刻蔡邕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着奔腾而过!
天地良心啊!人家不过是叹口气而已,怎么就成董卓的死党啦?当初要不是被董卓拿着一家老小的性命逼迫,我怎么会出仕?现在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留给我!你这是要冤枉死我啊!要说谁跟董卓走得最近,那还不是你!拜托,你才是最得董卓信任的人!
没人想死,蔡邕也不想死,可是王允这位偏执狂根本就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啊!没办法的蔡邕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写史书),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承认了罪名,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刺剑削足的刑罚,只求能保全余生。
那些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蔡邕的遭遇(担心自己哪天也这样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纷纷想尽办法营救蔡邕,可是毫无结果。最后身为三公之一的太尉马日磾也站出来了,他实在不忍心看这样蔡邕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就此丧命。
“蔡邕可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对本朝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了若指掌,咱们就给他个机会,让他继续写写历史不行吗?再说蔡邕以忠孝之名闻名于天下士子,就这样用一个“草率”的罪名判罪,还有谁敢给咱们干活!”
按说蔡邕的表显已经是诚意满满了再加上群臣的劝阻,怎么着也得留他一命!可王允愣是坚持心中的正义不予置否,一心要取蔡邕的小命。
“不行!蔡邕必须死!所有跟董卓作恶的人都得死!留着这玩意有啥用?不能让他像司马迁那样乱写乱说,诽谤污蔑幼小的天子!”
可怜的,无辜的可怜虫蔡邕最后冤死在牢房。
王允这件事干的,太过了,做得实在是太过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看王允的眼神也从原来的敬佩、推崇变成了冷漠、敌视。
[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样]
董卓虽然完蛋了,但是他留下的旧部依旧活蹦乱跳的,一个也不少。该怎么处理这些人呢?这可是一个难题,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搞出大乱子的。
很不幸,王允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也正是他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和大多数胜利者一样,王允原本是想直接赦免董卓留下的这帮人,收服人心。但是,坏就坏在这个但是上了,他并没有这样做。
王允是这样向大家解释的:
“这些人本来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了董卓,所以才犯了点错误。现在他们已经背上了谋逆的罪名,如果我特定赦免这些人,恐怕反而会使他们猜疑恐惧,心里承受不住。还是给他们点苦头吃吃,他们才能安心!(什么鬼逻辑?你以为所有人都和你一样啊!)”
这帮人处理完,剩下的就是董卓的嫡系部队凉州兵了!这支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如何处置这些人是王允这群既得利益者,能否保住胜利果实的关键!
在这个事情上,王允的态度是直接给这支部队来一场大清洗,夺了凉州将领的兵权,解散全部凉州兵,一劳永逸!
不得不说,自从打倒了董卓之后,王允的智商是呈直线下降状态,想的净是一些没有用的“烂招”!你这不是拿刀逼着这支部队谋反吗?
有人看不下去了,不愿大好局势被王允生生糟蹋了,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担心成为蔡邕第二?)劝他。
“这样干根本行不通!你要是直接解散他们,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很容易就会引起兵变!不如任命德高望重的皇甫嵩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且让他长期呆在那里,安抚军心!”
多好的建议啊,要是王允能采纳那该有多好。很可惜,智商已经余额不足的王允愣是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坚决反对。
“不行,这样绝对不行!皇甫嵩是和我们站在同一战壕的同志,现在董卓已经倒台了,如果我们继续把他安排在充满危险的地方,怕是会凉了同志们的心啊!”
在内,处死了无辜的蔡邕失了人心;对外,处理凉州兵埋下了巨大隐患。这真是内忧外患啊!
行了,我仿佛看见了死神正在朝王允招手。